風正好加力 惠農正當時
——如何理解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可作為申論的開頭句)。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三農"問題始終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解決的問題,中央先后制定了許多政策措施。據統計,從1978年到2003年,中央下發的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文件共計56個,這其中包括從1982年到1986年中央連續下發的5個"一號文件"。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從2004年開始連續下發4個"一號文件",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特別是2007年1月29日中央下發的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的"一號文件",明確了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份"一號文件"猶如春風春雨,進一步催發了農村大地的勃勃生機,將會給廣大農民帶來更多的實惠。
什么是現代農業?
一提到"農業",也許不少人腦海中浮現出來的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場景。其實,這只是傳統農業的"標準相"。傳統農業以小生產為特征,規模小、商品率低、科技含量少,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小農經濟"。而現代農業是以資本高投入為基礎,以工業化生產手段和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有社會化的服務體系相配套,用科學的經營理念來管理的農業形態。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可謂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現代農業,是一種"大農業"。它不僅包括傳統農業的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水產業等,還包括產前的農業機械、農藥、化肥、水利和地膜,產后的加工、儲藏、運輸、營銷以及進出口貿易等,實際上貫穿了產前、產中、產后三個領域,成為一個與發展農業相關、為發展農業服務的龐大產業群體。
現代農業,靠的是高科技投入。傳統農業主要依賴資源的投入,而現代農業則日益依賴不斷發展的新技術投入,包括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耕作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像我國超級稻育種技術的新突破,就是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實現了畝產800公斤的跨越,引領了水稻生產的新革命。新技術的應用,使現代農業的增長方式由單純地依靠資源,轉到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方向上來。
現代農業,闖的是大市場之路。與傳統農業以自給為主的取向和相對封閉的環境不同,現代農業的大部分經濟活動被納入市場交易之中,農產品的商品率很高,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具有高度的規模化、產業化和市場化。像河南雙匯集團、內蒙古伊利集團等,已經發展成為產供銷相連接、貿工農一體化的大型企業集團。
現代農業,搞的是多功能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農業已不僅僅局限于傳統農業的農產品供給功能,其廣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了。比如,通過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農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功能和就業增收功能明顯增強;通過開發利用各類農業資源,發展"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農業開始承擔起生活休閑、生態保護、旅游度假、文化傳承、教育等功能,由此也形成了生態保護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循環農業、服務型農業等多種新型農業形態。
總的來看,現代農業一改傳統農業的基本面貌,具有了新的內涵、功能和定位??梢哉f,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變,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整個經濟社會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