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自1999年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來,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并日益呈現高齡化、空巢化趨勢,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劇增。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
截至2010年底,全國各類收養性養老機構已達4萬個,養老床位達314.9萬張。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進一步改善,社區日間照料服務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間照料功能的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1.2萬個,留宿照料床位1.2萬張,日間照料床位4.7萬張。以保障三無、五保、高齡、獨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為重點,借助專業化養老服務組織,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等服務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初步形成。
中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著與新形勢、新任務、新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缺乏統籌規劃,體系建設缺乏整體性和連續性;社區養老服務和養老機構床位嚴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設施簡陋、功能單一,難以提供照料護理、醫療康復、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務;布局不合理,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政府投入不足,民間投資規模有限;服務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行業發展缺乏后勁;國家出臺的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服務規范、行業自律和市場監管有待加強等。
材料2
中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在“未富先老”、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歷史欠賬較多、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形勢下發生的,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
目前,我國城鄉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約3300萬,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9%。由于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和生活節奏加快,中青年一代正面臨著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照護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力不從心,迫切需要通過發展社會養老服務來解決。據推算,2015年我國老年人護理服務和生活照料的潛在市場規模將超過4500億元,養老服務就業崗位潛在需求將超過500萬個。
在面對挑戰的同時,中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已越來越成為各級黨委政府關心、社會廣泛關注、群眾迫切期待解決的重大民生問題。同時,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城鄉居民收入的持續增多,公共財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領域,以及人民群眾自我保障能力的提高,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已具備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材料3
上海市從去年開始探索在社區建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依托福利院開設日托站,為老人提供日間照料和上門護理,提高老人生活質量。目前,上海已有138個街道(鄉鎮)建起了“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每個月有5000多名老人得到這一服務。“居家養老”服務實行低收費,上門服務的護理員經市福利中心專業培訓,服務費每小時5元左右;日托所收費也低廉,包括餐費每月在150元至400元之間。
據專家介紹,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是一些發達國家應對老齡社會的成功經驗。在這些國家的老人中,有5%在機構養老,95%在社區得到照料。在我國,老年人在傳統觀念影響和經濟收入制約下,“居家養老”仍是大多數老人的選擇。因此,大力發展和完善養老服務,讓老人在家安享晚年將是今后社區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社區創造就業崗位、吸納失業人員的一條新路。
德國55—64歲人口的勞動參與率從2003年前不到45%增加到2010年的65%左右。德國勞動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亞歷山大·斯佩爾曼表示,德國要擺脫人口陷阱,最重要和最可持續的解決方案一是強調終生學習,二是鼓勵創新,三是提高老人和婦女的勞動參與率。他強調,鼓勵老人留職和延長退休年齡,這樣不一定導致年輕人就業機會減少,德國、丹麥和荷蘭的經驗都表明,只要注重創新、創造更多就業,完全可以在提高老人勞動參與率的同時,降低青年人失業率。
根據以上資料,隨著我國老齡化局勢更加嚴峻,請你談談如何化解我國的養老難題。
要求:對策要有針對性、可行性,不超過250字。
【參考答案】
化解我國的養老難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一、在居家建設居家養老的服務網絡,增加養老服務機構,提高養老服務機構的硬件設施水平和養老服務的專業化水平。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以解決失能或辦失能的老年人。三、發展和完善社區養老服務,建立社區服務中心,為“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日間照料和護理。四、延遲老人退休年齡,鼓勵老年人再就業,國家要提高創新能力,增加就業崗位,緩解社會就業壓力。(21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