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后既不打算馬上就業,也沒準備進一步攻讀學位,而是暫時選擇游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如今有很多90后告別傳統的“畢業就工作”模式,成為“慢就業族”。
2015年6月,一家研究院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的研討會上發布的《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透露,2014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為92.1%,除去部分畢業生還要繼續深造外,其中許多就屬于“慢就業”的范疇。這尚且是2014年畢業半年后的統計數據,就目前態勢看,“慢就業”的畢業生可能更多一點。
調查顯示:有40.1%的受訪者認為,“慢就業”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有評論這樣說:“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這是工業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青年一代主體意識覺醒后的自覺或不自覺的抗爭,是一種對‘田園詩’式生活的向往和回歸。”
有34.0%的受訪者認為,這是一種社會意識的倒退現象;有25.9%的受訪者表示不好置評。
在對“慢就業”持肯定態度的受訪者中,有37.7%認為這是社會多樣性的典型體現;34.9%認為這是年輕人自我意識逐步增強的表現;33.7%認為是年輕人尋找職業趨于理性;32.2%認為,“慢就業”會催生一批自由職業者的成熟,尤其是藝術類、設計類的從業者。以后依次為,經濟發展造就了“慢就業”的基礎;
就業方式多樣化,比如“短期就業”者會逐步增加;“慢就業”是“慢生活”的體現等。
受訪者張先生解釋說:“之所以認為‘慢就業’具有進步意義,是因為經濟發展了,必然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不委屈自己,慢慢尋找自己合適的職業,沒有什么不好啊。”受訪者陳小姐認為:“讀了那么多年的書,受了那么多年的束縛,畢業了,想學學媒體介紹過的國外青年人的方式,行走世界。不過,我也不是光靠父母養著,我可以邊行走,邊打臨工。窮游。哪天心靈想安頓了,就好好工作吧。”
對“慢就業”持否定態度受訪者占到了34.0%,在這些受訪者中,有45.0%的受訪者認為,“慢就業”是年輕人缺乏責任心的表現;41.5%的受訪者認為,現在很多年輕人嬌生慣養,成熟得晚,畏懼就業;35.6%的受訪者直言,“慢就業”就是“啃老”。以后依次為,花小力氣,賺大錢的投機心理的表現;以追求個性的理由,掩飾不勞而獲的心態;純粹的“食利者”(靠上輩財產產生的收益生活的人)開始出現等。
請根據以上材料,概括支持和反對“慢就業”現象各自的理由。
要求:全面、準確,有條理,不超過150字。
【參考答案】
支持的理由: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青年主體意識的覺醒,是年青人尋找職業趨于理性化的表現,同事還會催生一批自由職業者,有利于高校就業的多樣化
反對的理由:這是社會倒退的表現,慢就業的年輕人是缺乏責任心、畏懼就業的表現,是投資心理和不勞而獲心理在作祟,其實質就是“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