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明確了非法刪帖、網絡水軍等責任承擔問題?!兑幎ā烦雠_就表明了相關部門完善法律、依法治網的決心,是在想方設法讓網民與網站知曉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從而使得網絡行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最高人民法院公布《規定》,不僅有利于規范網絡侵權案件審理,也有助于凈化網絡環境,保護網民的合法權益。
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首次將“依法治國”作為主題,同時指出“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依法治國必然要求依法治網。”互聯網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同時也對世界各國既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秩序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黨中央果斷地成立了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加強對互聯網網站、互聯網媒體、互聯網新技術應用的管理。呼吁互聯網立法,應該在部門條例和規定的基礎上,上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法》。建議加強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的同時,進一步加速新興媒體的發展,積極占領移動互聯網陣地。如何通過法治,凈化網絡生態環境,打擊網絡謠言和色情信息,傳播公信力、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大力發展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是我們下一步思考和奮斗的方向。
問題:聯系材料,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凈化網絡環境,保障信息安全?
【參考答案】
一是完善網絡立法,依法保障網民權益。加強有關信息犯罪的立法,將原有法律的相關內容或條款,從現實社會引向虛擬網絡社會,以強化對虛擬社會信息內容傳播的管理、保護傳播使用和所有者的權利。二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整治查處非法網站,打擊網絡犯罪。政府對于網絡內容管制是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方法。政府管制對象主要是網絡提供者、使用者及經營者。三是積極發揮行業協會等組織的作用,倡導行業自律管理網絡信息傳播。網絡的開放性和網上行為難以完全監督性,使得行為者的自律成為解決信息內容安全問題的關鍵。行業自律是目前世界各國普遍提倡的一種做法。四是充分發揮社會監督、媒體監督積極作用,凈化網絡環境,抵制打擊網絡不良信息,需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建立監督平臺,調動起網民的力量,鼓勵網民參與監督舉報不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