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近年來,國家每年都有大批資金投入農村環保工程,有些地區在建造農村污水處理站時,沒有結合當地實際,幾百人的村子建立處理能力遠超實際需求的污水處理站,往往建成后運行不暢甚至成為擺設,污水站旁邊污水橫流,反而容易引發農民反感。
【標準表述】
農村相對城市而言生態環境脆弱、環保設施基礎較差。農村垃圾治理,是改善農村環境、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盡管具有完備的垃圾運輸、分揀和處理系統,但城市垃圾分類試點十多年來進展并不順利。而浙江農村的垃圾分類能開展得有聲有色,就在于采用了適合農村的方式。
如果當地起初就按照城市思維來操作,弄上農民看不懂的設備和理念,動輒就要改造、重塑村民的生活習性,恐怕不僅難以為繼,還會引來村民的抵觸和反感。目前,我國已有不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環保項目,但大規模推廣還需要一個過程,還存在不少現實困難。讓農民參與生態環境治理,要注意方式方法,多用他們可以理解、能夠接受、便于實施的“鄉村智慧”去推進,否則,就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事與愿違。
【具體措施】
第一,需要國家和各級政府予以高度重視農村環境治理,真正認識到農村環境治理的重要性。
第二,加大對農村垃圾處理的資金投入,建立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方法。大力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倡導集中科學處理有毒有害物質,使大家認識到保護環境就是為子孫后代造福。
第三,更加尊重和運用更多的“鄉村智慧”,才能更好地調動農民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主動性、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