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6年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發布,《若干意見》約八千字,由九部分組成,提出了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總體目標:實現城市有序建設、適度開發、高效運行,努力打造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讓人民生活更美好。
【深度解析】
[原因分析]
從當前我國城市規劃和建設管理的現狀來看,一些突出問題亟待治理解決,比如城市規劃的前瞻性、嚴肅性、強制性和公開性不夠;城市建筑貪大、媚洋、求怪等亂象叢生,特色缺失,文化傳承堪憂;城市建設盲目追求規模擴張“攤大餅”;違法建設、大拆大建問題突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加重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科學規劃城市的重要性]
“筑城衛君,造郭守民”,城市規劃古已有之?!疤烊撕弦?,道法自然”,就是我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基礎。建設一座城市,必須有統一的、科學的城市規劃,并嚴格按照規劃來進行建設,才能使整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達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區域協調、環境優美的綜合效果,為城市人民的居住、創業、學習、交通、休息以及社會活動創造良好條件。簡單地說,城市規劃是為了優化配置土地資源,使城市合理有序地發展,更適宜人們工作生活。
[內涵]
城市規劃是一門科學,更是一種公眾政策導向。
城市是一個復雜巨系統,由眾多的子系統構成,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和要求,城市規劃的任務是協調各系統在發展中,妥善處理用地、空間組織、人口、環境、資源的關系,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同時,城市規劃是對城市未來發展的一種預見和安排,這就要求城市規劃應具有科學性、權威性和前瞻性,自然而然,城市規劃成為規劃部門一家之事、城市管理者一家之言,與普通老百姓毫無關系。
然而,盲目“攤大餅”式城市建設、“一任領導一套規劃”現實背后,凸顯的恰恰是這種規劃體制下,城市規劃的不科學性和盲目性。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書中曾寫道:“城市是人創造的,城市給人最精彩的感覺應該是‘起源于藝術,發展于需求’”。城市規劃應更多關注老百姓的規劃需求。、
可以說,城市規劃關系到城市各行各業,關系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必須體現其政策性。尤其是涉及城市性質、布局、產業配置、用地安排,都不是單純的技術和經濟問題,它直接關系到城市發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城鎮化推進等一系列的公共政策。
城市規劃,本質上還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實施和改進。因此,城市規劃應該從極少數的社會精英參與的“精英游戲”轉變為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一項工作,這樣,才能充分地“接地氣”,唯有“接地氣”的城市規劃才能順利實施,避免“翻燒餅”困境。
[參考對策]
因此,中公教育專家認為,規劃城市應該:
量力而為,促進城市健康有序發展。
城市規劃要從地方實際情況出發,在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和城市經濟結構的前提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真正把每一份資源用在鋼仞上,用在為民、便民的實效工程中,拉動區域經濟,造福地方人民??梢哉f,沒有考慮現實資源限制,再大規模的規劃都是紙上談兵,即使項目啟動,往往也只能半途而廢,造成極大浪費。
因地制宜,留住城市特有的“基因”。
城市特色的缺失戳中了城市發展的痛處,實際上,背后反映的則是城市規劃片面看重城市功能屬性,缺乏文化視野。城市規劃應像人一樣,理應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與品位。各個城市存在地域、經濟、規模等差異,不能按照同一種標準去規劃、一味追求“高大上”。因地制宜是城市規劃的靈魂,因此要挖掘城市特色元素,處理好各種特色元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創造宜人的景觀環境,減少隨意性、盲目性,從崇尚‘大洋怪’轉向凸顯地域文化特色。
決策民主,廣泛征詢市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的意見。
城市規劃中長官意志獨大,透視出一些城市脫離實際、急躁冒進、罔顧民聲等問題。新時期的城市規劃必須凸顯以人為本,要從百姓的需求出發,讓城市被每個市民所認同,成為每個市民的精神歸屬。市民的需求是城市規劃的開始,好的城市規劃是公眾參與出來的。應改變自上而下的思維,用自下而上的民主參與方式來做城市規劃決策,這樣,城鎮化才是“人的城鎮化”。
[標題示例]
1.城市 別丟失記憶起點
2.科學規劃 才能擁有“詩意棲居”
[開頭示例]
1.交通擁堵如腸梗阻,空氣污染是哮喘,水污染是血液中毒,垃圾圍城好比惡性腫瘤,文脈隱沒好似失魂落魄……有人用刺眼的比喻,來警醒當前“城市病”有多嚴重。疾在腠理肌膚,根在經脈臟腑。大城市“得病”,暴露出的,正是短視規劃帶來的長久危害。
2.清代書法家鄧石如曾對字畫布局有這樣的判斷:“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痹摿舭滋幜舭?,該著墨處著墨,疏密相致,虛實相間,如此方能收獲紙墨交相輝映的妙趣。“計白當黑”的古典智慧,在一個地區的具體規劃中,同樣值得借鑒。
[結尾示例]
1.小橋流水、杏花春雨、秋月霞天、渡頭落日……多少城里人拿這些詩詞來點綴自己的夢里桃源,以期“我的城市”日行無礙、夜眠無噪,看得到四季、留得住歷史。也許有一天,用“詩意城市”包裹科學規劃,回應百姓企盼,才能彈奏出城市發展的美妙序曲。
2.總之,對城市保護和發展來講,順應肌理,延續文脈,保留歷史的底色,就好比一個人,只有找到了記憶的起點,才看得清成長的方向。這是歷史文化傳承過程中最應該明確的責任。而面對城市歷史遺跡的快速消亡,如何傳承并建設起歷史底蘊厚重、綜合功能完善的城市人文空間,還需要更加有力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