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近年來,國人到國外購物游持續升級,以下對此現象的申論四大要素進行整理:
背景與現狀:
1、2015年我國出境旅游人數達1.2億人次,境外消費達1.5萬億元人民幣左右,其中至少7000億至8000億元用于購物。中國游客強勁的購買力成為拉動一些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2、中國消費者海外“掃貨”勁頭十足,不僅是奢侈品,連電飯煲、馬桶蓋、保溫杯、化妝品等一般消費品也熱衷從境外購買。
3、日前,日媒算過一筆賬,今年春節期間,中國游客在日本的總消費金額達60億人民幣,“掃貨”花費至少30億元。表現為“馬桶蓋幾乎斷貨”,還有人花1500元買10斤日本大米。 “會走路的錢包”、“財神爺”等稱號成了外國人對中國消費者的慣有印象。
4、中國農業部長韓長賦兩會上表示,大批國人到國外搶購奶粉,“給人家送錢,人家還限購”,這是中國乳業的恥辱;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提升乳業質素,恢復民眾對國產奶的信心。
5、“白色的小餐盤里,放著4勺白米飯,這就是她請的飯?!眱蓵陂g,有個“飯局”引來各方關注。坊間稱之為“董姐”的格力董事長董明珠,請人品嘗4勺米飯,進行“盲測”,結果用國產電飯煲煮出的米飯完勝。
原因:
1、 外因:國外產品相對國內而言,價格低且質量好;
中國的購買力強,國外對中國人的購買服務在提升,如有專門的中國導購員;
經濟全球化不斷增強。
2、 內因:國內消費環境有待提升,部分商家虛假廣告和山寨產品欺騙消費者,國人消費信心不足;
國內品牌的影響力不足;
高品質產品價格過高難以承受;
中國人的消費觀念在逐漸改變;
中國制造高速度和大規模,技術精度不高;
中國企業缺乏“工匠精神”;
電子商務不斷發展,代購、全球購等平臺提供購買渠道。
違法成本低、監管不到位。
影響:
1、 沖擊國內品牌,影響中國制造;
2、 國外品牌在質量、設計、品牌影響力等方面進一步占據中國市場;
3、 國外進口產品的質量有風險;
4、 中國的稅收減少,國內刺激國民需求拉動經濟的舉措無效,進一步影響中國經濟。
對策:
1、 加快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產出更多高技術含量、高品質的產品;
2、 加強國內企業的品牌建設與推廣,對品質進行宣傳,提升服務質量,讓國產產品得到認可,增強國人的消費信心;
3、 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加大稅制改革力度、降低奢侈品稅和消費稅、提高促進內需消費軟硬件環境,營造良好的市場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