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1年,對于國內方興未艾的新經濟產業來說,是一個從戰略規劃到起步的一年。在這一年里,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先后推出了各自的"十二五"發展規劃,以互聯網產業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產業得到了上至國家最高層,下至民間創投機構的關注和巨額投資,通過發展新經濟產業來升級轉型國內傳統產業成為業內的共識。為此,我們梳理了2011年新經濟產業的十大事件,以饗讀者。
1
七大戰略新興產業貫穿全年
成為經濟新增長點重中之重
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注重推動重大技術突破,注重增強核心競爭力。
事實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服務業一直是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內容,而在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戰略性新興產業被提到首位,引發市場關注。
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兩個具體目標,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8%左右;到2020年,力爭達到15%左右。
12月21日,有消息稱,七大新興戰略產業將在未來5年獲得戰略產業投資約10.8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7萬億美元)。
12月22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表示,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兩類發展目標:第一類是培育成支柱產業,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第二類是成為先導產業:如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馮飛提出了我國未來七大重點領域的24個重點方向,包括:高效節能、下一代信息網絡、電子核心基礎產業、生物醫藥、航空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太陽能、生物質能、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純電動汽車。
點評:曾有分析指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要發展比較好,必須具備三個條件:首先,資金大量投入;其次,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具有普遍性;再次,在實施過程中大家都能普遍接受。
2
創業板股價去泡沫化加速
半數公司破發
作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新軍,創業板上市兩年多的時間已經從最開始的28家擴容至277家(截至12月26日),隨著創業板隊伍的壯大,無數個中小企業通過成功上市在資本市場上融到了企業發展所需的資本,而一直困擾著創業板的"三高"問題,隨著制度的健全以及資本市場的筑底回落,也讓部分創業板公司的股價大幅下挫。
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目前,今年上市的124家創業板公司的股價低于發行價的公司有71家,而整個創業板公司中,股價低于發行價的公司也占去了半壁江山。
截至昨日,創業板指數報收于727.17點,與年初相比,跌幅達36%。其中,在今年的10月24日,創業板指數還走出了歷史低點746.97點。同樣,主板市場的指數走的并不好,上證指數從年初的2825.33點跌至昨日收盤的2166.21點,跌幅為24.5%,創業板指數跑輸大盤指數。
點評:創業板指數的下跌雖然與市場因素有關聯,不過創業板公司股價的下跌除了市場因素外,還有則是投資者對于創業板三高問題的判斷。而伴隨著創業板股價的回落,創業板市盈率也與上年度相比有了很大的下降,由原來的70-80倍市盈率經下降為30倍左右,創業板去泡沫化進程出現加速。
3
230家中國公司在美上市
中國概念股普遍遭到獵殺
根據投中集團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市場上的中國概念股大概有230家,通過IPO上市的中國概念股有161家。其中,今年赴美上市的中國概念股的數量為14家,而這一數據的終結時間為今年8月份的土豆網上市之后。
在今年5月份出現密集的中國概念股赴美上市潮后,中國概念股便開始了他們"噩夢"般的日子,部分有問題公司的違規事件讓整個中國概念股遭受牽連,中國概念股股價在美遭遇投資者的"冷遇打壓",大部分公司股價估值偏低,股價攔腰折斷。據統計,今年有67家中國概念股遭受過第三方機構的質疑。
而做空中國概念股的機構如渾水公司、香椽公司等,他們不斷拋出針對不同中國概念股公司的研究報告,在被質疑的中概股股價便開始下跌,而多數被牽連的中概股選擇沉默,但是也有中國概股選擇回應,就做空機構的研報中不實問題給予正面回擊。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由于遭遇美國做空機構的做空,股價跌至1美元的中概股有幾十家,而今年被摘牌或退市的中國概念股的數量有46家。
點評:中國概念股今年在美遭遇可謂史無前例,導致這一現象的發生有企業自身密切相關,卻也與美國資本市場不景氣的問題。此外,美國資本市場允許有做空機制存在,在利益面前,一些做空機構會選擇"獵物",以滿足利益集團的需求。
4
2011年,中國手機產量為9.98億部,在全球的份額超過60%,國內手機用戶比上年增長了10%。其中,智能手機的產量增長很快,已成為市場的熱點。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趙波表示,要加快智能手機發展,還得實現系統、產品、業務和內容服務方面的創新;要鼓勵終端制造、軟件、運營以及互聯網企業在軟硬件匹配、運營推廣、應用服務等領域加強合作,推動產業鏈的垂直整合;手機企業應加大對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發投入,集中力量突破技術瓶頸,實現終端軟硬件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打造智能手機完整產業鏈。
迪信通發布的《北京手機消費市場調查報告》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北京地區智能手機滲透率僅為24.6%,12月則快速提升至36.9%,增幅高達12.3%。迪信通高級副總裁齊峰表示,2011年手機廠商紛紛發力智能手機市場,蘋果iOS、谷歌Android已成為主流智能操作系統,隨后諾基亞Meego、三星Bada及微軟Windows Phone 7紛紛涌入市場,智能手機已成為手機消費市場主力產品。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小米手機就是典型的一例,這家雷軍投資的公司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日前還吸引了9000萬美元投資并與中國聯通達成了合作,估值達10億美元。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手機在市場營銷方面,完全繼承了蘋果公司"饑餓營銷"的衣缽,幾度成為業界的熱點。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李易更是表示,"我越來越堅持認為,小米最值錢的就是它的營銷團隊"。
點評:目前中國移動互聯網已經具備了進一步跨越發展的基礎,3G網絡日益普及,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研發也取得突破進展。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達到3.18億,預計2012年有望突破4.8億。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預測,未來5年移動互聯網用戶將超過傳統互聯網。在這樣一個大好形勢下,更應該沉下心苦練內功,而不是盲目的大干快上,靠"攢機"來獲得一時的風光。只有那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而不僅靠資源"整合"能力和營銷能力的企業,才能真正笑到最后。
智能手機加速普及
移動互聯網成為創業藍海
5
美對華光伏業實施"雙反"調查
今年10月19日,SolarWorld Industries America Inc。牽頭聯合其它6家美國光伏企業,向美國商務部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訴,稱"中國光伏企業向美國市場非法傾銷多晶硅光伏電池,中國政府向國內生產企業提供包括供應鏈補貼、設置貿易壁壘等非法補貼",要求"聯邦政府對來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超過10億美元的關稅"。
11月9日,美國商務部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正式進入立案程序。短短2個月的時間,幾家美國光伏企業的嫁禍伎倆便得到了來自于美國商務部的鼎力支持。
11月25日,中國商務部于其官網上公開發布了"商務部對美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的扶持政策及補貼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的部令公告(2011年第69號)。
11月29日,英利、無錫尚德、常州天合、阿特斯等業界重量級人物齊聚一堂,召開中國光伏業應對美國太陽能產品"雙反"調查新聞發布會,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代表中國光伏業發布了"應對美國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的聲明"。
12月2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初裁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對美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稱中國的進口光伏產品對美國光伏生產廠家形成"危害"或"危害威脅"。
12月26日,美國商務部表示:"美國商務部將推遲對華太陽能電池(板)反補貼調查的初裁時間至明年2月14日公布,原定時間為1月12日。"
點評:部分美光伏企業將自身經營狀況不佳的責任推卸給中國企業的行為令人不齒,甚至遭遇到了美國光伏業的唾棄。與之相較,面對美國"雙反",中國光伏業則選擇了團結一致積極應對。但不論如何,雖然"雙反"最終結果是"不了了之"亦或是"兩敗俱傷"尚不得而知,其對于2011年的中國光伏業仍可謂是"雪上加霜"。
2011年成云計算元年
云計算登陸智能終端
6
2011年被業界認為是云計算元年,這一年來云計算產業發生的大事、涌現出來眾多重要人物和產品。這一年很多IT巨頭匯聚能量加快收購步伐,這一年更多IT掌門人宣布進軍云計算領域,這一年數不勝數的云計算案例在國內落地生根,這一年越來越多的云應用登上了智能終端……
有分析人士指出,我國云計算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從2008年到2010年的培育期,隨后是2011年-2015年的成長期,最終是2016年以后的成熟期。云計算作為中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預計3-5年之內將進入爆發期。
2011年10月,發改委針對五個試點城市云計算應用示范工程的首批資金支持得到批復,扶持資金規模達到15億元,而截止到2011年11月底,由發改委下撥的6.6億元"扶持云計算首批專項資金"已陸續到位,包括阿里巴巴、百度、騰訊、金蝶軟件等在內的十多家企業均獲得千萬元乃至上億元的扶持資金。
點評:云計算究竟會怎樣發展呢?微軟大中華區首席云計算戰略官謝恩偉曾介紹,云計算不應只從廠商的角度出發,而更多應該考慮客戶。因此,微軟會提供不同的模式,如私有云的模式、公有云的模式和混合云的模式。"他同時對廠商運用云計算后,終端層面的發展做出了詮釋:云計算環境下,終端用戶對客戶端的需求不會遞減,反而會增長。
7
互聯網領域仍是PE/VC最愛
融資數量57億美元
根據清科數據統計顯示,2011年前11個月,中國VC市場所發生的1401起投資共分布于23個一級行業中。其中,互聯網、清潔技術、電信及增值業務行業獲得最多投資,投資案例數分別為268、115、95起,投資金額分別為32.12、7.55、5.77億美元。
從各行業的投資表現來看,互聯網行業巋然不動,保持領先地位,前11個月投資案例數和投資金額分別占總量19.1%和27.4%。一方面,互聯網行業垂直細分領域吸引資本深入挖掘,"大消費"概念的電商網站成為逐利熱點;另一方面,物聯網產業振興規劃陸續出臺,云計算產業"方興未艾"。
另外,PE投資方面今年前11個月總共發生了43起投資案例,涉及投資金額為24.79億美元。通過清科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VC/PE投資案例總共有311起,涉及投資金額為56.81億美元。
點評:隨著百度、新浪、騰訊和阿里巴巴等網站的成功上市并發展壯大,中國的互聯網時代便進入了快速發展期,眾多的互聯網公司在美上市的經歷也讓這個行業成為VC/PE最為看好的行業。在多數創投機構看來,除了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是他們熱衷的投資領域外,互聯網行業經過幾年的發展,他們一樣熱衷。雖然今年中國互聯網公司在美遭遇冷遇,國內團購網站的倒閉加劇,但是并沒有改變投資機構的投資策略,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互聯網行業依然是創投機構的最愛。
8
稀土材料成為新材料領域重點
2011年,作為中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以稀土功能材料為代表的新材料行業越發受到市場關注。
毫無疑問,在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三大領域,稀土功能材料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稀土永磁、發光、催化、儲氫、拋光材料等,勢必成為未來新材料領域的重中之重。
據了解,永磁材料傳統的應用方向為汽車、計算機和消費電子領域。而由于稀土永磁材料相關技術發展迅速,永磁材料在新能源、節能設備和混合動力汽車領域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受益于汽車、消費電子以及節能設備未來幾年的高速發展,永磁材料產業復合增速預計將保持在15%左右,并且將向小型化、高性能和低能耗的方向發展。
目前國內生產釹鐵硼磁體企業有220家左右,生產規模千噸以上的企業有中科三環、寧波韻升、安泰科技、正海磁材、太原剛玉等幾家。一些占有上游礦產的大型企業開始涉足釹鐵硼磁體行業,比如稀土巨頭包鋼稀土以及鎢業龍頭廈門鎢業,兩者的總產能將達到18000噸和3000噸。
點評:新材料是各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本。在重點支持發展的七大新興產業中,新材料是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五大產業的基石。有專家預測新能源發電將拉動鈦材、鋯材、高溫合金、稀土永磁、CIGS的年均復合增長率保持30%以上;非晶帶材、藍寶石襯底存在50倍的需求空間,節能電機產生10倍量的釹鐵硼材料需求;新能源汽車對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占比將達到20%以上。稀土永磁將在工業節能電機、新能源汽車電機、風電的需求拉動下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長。
9
"混合動力"還是"純電動"
兩難抉擇使新能源汽車規劃屢次爽約
今年"兩會"期間,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已正式報至國務院,目前正等待國務院審批,不出意外,這一產業規劃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公布。 "
最終"意外"在今年上半年還是發生了。隨后的7月,工信部官方網站公布信息稱,《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已基本編制完成,并上報國務院審批。 然而,"鐵定"于7月出臺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再度延期。
9月,由于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出臺幾度延期,輿論分析認為管理層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路線尚未達成共識。對此,工信部副部長蘇波公開回應,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未出臺的原因是各部門意見不統一的有關報道是誤解。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對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高度一致。此外,他還強調"社會上對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有不同的意見,包括一些專家。但規劃不是政府強加給汽車行業的,是反復地征求了汽車行業所有的企業的意見,綜合匯總之后形成了一個國家規劃,制定新能源汽車規劃絕對不能脫離市場。"
點評:管理層以嚴謹的態度,從全局角度出發考慮新能源汽車的未來發展值得業內外理解。然而,就新能源汽車未來發展究竟是側重"混合動力"亦或是"純電動"的爭論也有目共睹。
畢竟著重發展純電動汽車將為中國汽車工業創造一次與世界巨頭齊頭并進的難得機會。但受技術現狀和市場接受度的制約,中短期內純電動汽車難以形成規?;a業也是不可回避的客觀事實,這將導致未來一段時間新能源汽車在產品和產業方面出現一段真空期,其真可謂是一個兩難抉擇。
10
團購網站結束瘋長期
上市無緣改拼內功
在團購網站拉手網赴美上市無果之后,團購網站迅速進入冰點。購物搜索引擎一淘網發布了11月團購消費報告顯示,截止到11月底,國內的團購網站中有超過35%的網站已經超過30天沒有更新商品,以今年8月團購網站最高峰時的5700家為標準,也就是到11月,團購網站停止更新、網站改版或者關閉的數量已經拉接近2000家。
目前我國團購行業交易規模已經接近美國團購市場,但美國團購網站總量僅有中國市場的1/10。據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美國團購市場已經有將近三分之一(170家)已經關閉或被出售。
數據顯示,目前每天都能更新商品的團購網站依然保持有2%的比例,16%的網站能夠在一周內更新商品,這表明目前還有近兩成的團購網站繼續堅守,未來或成為團購市場重新洗牌后的真正主力。
盡管團購網站數量在減少,但是銷售額依舊穩健增加。團購導航網站團800的數據顯示,11月份團購總銷售額達14.5億元,環比增長近20%,前11個月銷售額總計已接近95億元,全年銷售突破百億無問題。此外,團購市場繼續向二三線城市擴展,11月超過百萬元銷售額的地方城市增加至106個。
團800聯合創始人胡琛指出,團購網站這一年的跌宕整合,就如同在上演一場華麗的宇宙誕生的紀錄片,大型團購站正在飛速旋轉吸收成長為更大的星體,混沌中包含著有序,沉浮中隱藏著市場競爭的自然規律:團購網站雖然逐漸在合并,但蘊含的能量和價值并不會大幅縮水,消費者的實際需求驅動著行業的未來。
點評:在市場規模增速有限的情況下,國內團購網站至少要減少90%以上,才能夠走上正常的競爭發展軌道,因此,四季度已經成了許多團購網站最后一博的關鍵時刻。據預計,在春節前后的三個月里,尤其是春節期間,團購網站的倒閉潮將進一步加劇,至少70%的團購網站將關閉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