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成立于1999年,其前身為社會科學部,現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論部、傳播系、公共管理系、法學系等機構組成。學院目前擁有紡織科技史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1個,科學技術哲學、中國史、行政管理、科學技術史、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碩士學位點6個,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點1個,行政管理專業、法學專業、傳播學專業、公共關系學專業、教育技術學(媒體制作與傳播)專業本科專業5個,在校研究生近200名、本科生近1000名。另外,學院還擁有東華大學時尚傳播研究中心、中共中央編譯局·東華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問題研究中心2個校級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科學技術史學科2個校級重點學科,上海市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1個。學院已發展成為包括哲學、史學、管理學、法學、文學、理學等學科門類眾多且生源廣泛、學術活躍的人才培養基地,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文學院現有教師87名,其中教授13名、副教授33名,43名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學院擁有學術特色鮮明、成熟而穩定的師資隊伍。有教師被評為“上海名師”;學院教師出版的專著、教材多次被評為上海市優秀社會科學著作、上海市優秀教材、上海市優秀思想理論著作。15名教師獲得寶鋼獎、錢之光獎、上海市育才獎、天祥獎、桑麻獎。學院還擁有與各專業培養相適應的專業化、現代化的專業教學實驗室,如融虛擬演播室和實景演播室于一體的廣播級演播實驗室、攝影實驗室、媒體制作室、采編播一體化實驗系統和模擬法庭等。良好的專業培養和學科建設,贏得了廣泛的社會影響。近年來,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課外科技活動,曾獲: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一、二、三等獎,全國大學生挑戰杯一、二等獎,“CCTV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三等獎,中國大學生公共關系策劃大賽二、三等獎,中國大學生(文科)計算機設計大賽三等獎,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DV作品三等獎,全國普通高校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動畫一等獎和視頻一、二等獎,全國大學生首屆舞蹈大賽三等獎,以及上海市網站網頁設計競賽二等獎,大學生暑期活動上海市優秀獎、全國百強獎、優秀班級獎、優秀節目獎等多種獎項。
人文學院與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等建立了合作辦學模式,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業特點,選擇對口專業赴國外學習。
松江校區:021-67792240延安西路校區:021-62373240
郵箱:soccol@dhu.edu.cn
法學專業
培養目標
該專業培養掌握法學基本理論和原理,熟悉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特別是經濟、科技、環保等領域的各種法律法規,了解與法學相關的其他各種學科知識、能夠較熟練地掌握運用法律知識處理實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具備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能夠在司法機關、政府部門、律師事務所、企事業單位中從事專業法律工作。相當部分畢業生進入國內外其他高校進行高一級學位的學習。
主要課程
憲法學、民法學、經濟法學、刑法學、國際經濟法學、知識產權法學等核心課程,以及合同法、稅法、證券法等選修課程。
實踐環節
以學校教學計劃中所安排的模擬法庭、認識實習、學年論文、專業調查、畢業實習等實踐方式與學生課余自主參加社會實踐等方式相結合,包括在司法機關、律師事務所、企事業單位等進行參觀、協助等活動,以提高學生的認識和實踐能力。
專業特色
本專業的辦學特色:(一)全面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同時注重經濟、科技、環境等專業法領域的知識培養;(二)試行與其他專業高校合作培養學生,允許學生到華東政法大學選修專業課程并完全折抵校內學分;(三)重視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及開拓專業視野。
與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威斯敏斯特大學建立了合作辦學的機制,采取“3+1”或“2+2”的學習方式獲得英國大學的本科學歷,或優先錄取升入英國大學讀研究生。
本專業辦學至今已為社會培養了1000多名德才兼備的畢業生。畢業生分布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律師事務所等,成為事業有成的法律專業人士及經營管理人才,獲得非常好的社會聲譽和口碑。
畢業去向
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各行各業都離不開法治,因此本專業適用面廣。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主要為司法機關、政府部門、律師事務所以及企事業單位等,可以擔任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律師,或在銀行、證券、保險和其他企事業單位中從事經營和管理工作。本專業畢業生就業若干年后的薪資、待遇及社會影響力普遍高于其他專業。
本專業畢業生就業率較高,就業質量好。畢業生半數以上進入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律師事務所、銀行等單位工作。主要就業單位有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一檢察分院、上海市稅務局、嘉定區法院、靜安區人民政府、閘北區公安局、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招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平安保險公司等。同時有相當多的學生考上或直升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社科院、華東政法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著名法學院校研究生,2015年直升研究生概率達13%。
行政管理專業
培養目標
該專業培養具備行政管理學知識,能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
管理學原理、行政管理學、政治學原理、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領導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市政學、管理信息系統及電子政務概論、電子公共服務等。
實踐環節
設有認識實習、專業調查、學年論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實踐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和知識的應用能力等。
專業特色
本專業在人才培養中強調“四個重視”。一是重視課堂教學,確保全面系統學習專業理論,夯實專業基礎知識,注重案例分析和問題討論,開展思維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重視教學實踐,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認識實習、專業調查和畢業實習,通過教學實習基地開展訪問、調查、服務等活動,熟悉社會、適應社會、服務社會,提高實際操作能力;三是重視科研鍛煉,撰寫調查報告,完成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在實踐中不斷提高科研能力。四是重視現代科技在行政管理中的應用,熟悉并掌握電子政務基礎理論及開發、應用技能。
本專業與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商學院簽訂了合作辦學項目,互認學分,通過到英國“3+1”或“2+2”的學習方式,可同時獲得普利茅斯大學本科學位。
畢業去向
畢業生適合國家各級機關、教學單位、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事業等單位。畢業去向多為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行政管理崗位。近年來畢業生主要就業單位有上海靜安區人民政府、上海長寧區財政局、上海黃埔區人大、上海邊防檢查總站、上海地鐵運營有限公司、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平安保險、葛蘭素史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阿姆斯壯中國有限公司、喜利得(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普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
傳播學類專業
東華大學人文學院傳播學類專業現包含傳播學(含時尚傳播、新媒體傳播)、公共關系學、教育技術學(媒體制作與傳播)3個本科專業,實行大類招生與培養,即一年級共同上新聞傳播學大類平臺課,二年級根據學生興趣和特點分流專業。3個專業在新聞傳播學的專業理念下突出各自的培養特色,在網絡新媒體、時尚傳播、公關實務、媒體技術方面進行人才培養。2014年獲批成為上海市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在原有傳播學、公共關系學、教育技術學3個專業的基礎上,另增設時尚傳播專業方向,設立卓越時尚傳播班。
(一)傳播學專業(時尚傳播方向)
培養目標
該專業方向以時尚傳播為人才培養特色,將發揮東華大學地處上海國際大都市的時尚前沿優勢,以新聞傳播學教育為主體,整合學校在時尚創意設計、時尚品牌與產業管理的師資力量和教育資源,全力打造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引領,以時尚傳播為特色,培養既具有時尚藝術素質又擁有新聞傳播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為中國新聞傳播事業、中國時尚傳媒、時尚產業和上海國際化時尚大都市建設培養特色精英傳播人才。
主要課程
本專業方向的師資將整合校內外專家學者與時尚傳媒、時尚品牌的名家學者、業界專家等聯合開設課程。課程包括時尚傳播概論、時尚采編、時尚傳播史、時尚流行趨勢、時尚傳播前沿、時尚品牌傳播、奢侈品文化、時尚媒體、時尚創意產業、時尚評論與寫作、時尚美學、時尚新聞、時尚攝影、時尚廣播電視節目主持、時尚廣告、時尚傳播心理學、社會化媒體研究等。
實踐環節
校內教學環節將利用我校融虛擬與實景為一體的高端演播廳、索貝系統的全臺一體化采編實驗室、新聞與時尚攝影實驗室、網絡編輯實驗室等實驗設施,開設時尚電視欄目策劃與制作、時尚品牌工作坊、時尚雜志編輯與制作、時尚影像制作、畢業設計(論文)等。此外,新華社上海分社、人民網上海頻道、時尚集團、荷蘭國際廣播電臺等媒體簽約成為本專業的卓越傳播人才培養實踐基地,將深度參與教學和實踐環節,為學生搭建實習實踐的高層次平臺。
專業特色
專業依托上海市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東華大學時尚傳播研究中心進行復合型和應用型的人才培養。即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的跨學科和復合型——以新聞傳播學為主體,與藝術學、設計學相結合的跨學科,衍生出時尚創意、時尚審美、時尚文化的知識結構,以及與管理學跨學科,衍生出時尚產業、時尚品牌傳播等相關知識結構;其次則是指在媒介融合的大環境下,培養學生傳播能力的復合,即傳統媒體的采寫編評的能力與數字媒體、網絡媒體、社會化媒體的制作與傳播能力的結合。而應用型則體現在人才培養體系面向時尚媒體和時尚產業,在構建這些應用平臺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時尚信息采編、評論、傳播等相關實踐技能。
本專業人才培養致力于國際化視野,已與英國普利茅斯大學、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美國紐約電影學院、荷蘭國際廣播電臺等海外高校與機構達成協議,為學生搭建包括“3+1”和“2+2”雙學位、短期訪學交流等國際合作與辦學形式,以及法國、意大利等時尚學院的合作交流培養項目。
畢業去向
畢業生將首先輸送至時尚傳媒行業,包括國內外時尚報刊、時尚雜志、電視臺時尚頻道與時尚欄目、時尚類網站等;其次將面向國內外服裝、化妝品、珠寶等時尚品牌、奢侈品品牌,從事品牌策劃、品牌管理、品牌營銷傳播的相關工作。同時也積極搭建渠道,鼓勵畢業生前往海外高校攻讀時尚傳播相關方向的碩士學位。
(二)傳播學專業(新媒體傳播方向)
培養目標
該專業培養具備基礎新聞傳播、新媒體傳播等知識,具有良好的傳播職業道德,能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新媒體、時尚傳媒、政府和企業的相關部門、廣告公司、文化傳播公司,或其它社會組織機構從事信息采集與傳播、多媒體設計與制作、人際溝通與組織管理等方面工作,既懂理論又能熟練掌握傳播技術,具有較高傳播能力的復合型傳播人才。
主要課程
傳播學概論、新聞學概論、媒介融合概論、新聞信息采寫、新聞編輯與出版、傳播倫理與職業道德、中外新聞傳播史、傳播學研究方法、傳播統計學、網絡傳播實務、新媒體欄目策劃與創意、三維動畫、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廣告學、新聞編輯與出版、影視編輯與制作、廣播電視節目主持、網站開發等。
實踐環節
電視攝像、非線性編輯與制作(影視后期制作)、數字影像處理實習、網絡內容編輯、網絡調查與策劃、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
專業特色
本專業以網絡與新媒體傳播為培養特色。面向傳媒,培養既擁有新聞傳播學理論知識,同時又具備傳播技術手段和能力的復合型高級傳播人才。本專業擁有先進的專業演播室、網絡化的非線性編輯與多媒體設計室,可進行現代化的特色教學,讓學生掌握最先進的傳播技能,使之能設計、會制作、懂傳播。同時,完備的師資隊伍可培養學生擁有深厚的人文社會科學素質,優良的自我修養和文化審美意識。
本專業與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傳媒藝術學院簽訂了合作辦學項目,互認學分,通過到英國3+1或2+2的學習方式,可同時獲得普利茅斯大學本科學位。
畢業去向
該專業的畢業生適合在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主流媒體和新聞網站、門戶網站等新媒體,以及廣告、影視、文化傳播等商業傳播公司,政府、企業等宣傳部門,教育、科研等機構,從事采訪、編輯、策劃、設計、制作、宣傳、創意等信息傳播工作。同時,基于本專業的網絡新媒體特色,畢業生尤其在網絡新媒體具有獨特的就業優勢。可從事的職業有記者、多媒體編輯、廣告設計和數碼影像制作者、主持人、媒介經營管理人員、事業或企業單位的宣傳與文化管理人員等。
近年來,畢業生有的進入文匯報社、上海電視臺、齊魯電視臺等媒體單位和政府企事業單位工作;有的畢業生在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繼續深造;有的則去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繼續深造。
(三)公共關系學專業
培養目標
該專業培養適合市場經濟需求,具備扎實公關專業知識素養與良好職業道德修養,能從事組織機構形象塑造、公眾關系協調與信息傳播事務的調查、策劃、執行和評估等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和復合型傳播人才。畢業后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
主要課程
公共關系學、公關策劃學、公關寫作、危機公關、公關實務、傳播學、品牌傳播學、整合營銷傳播、城市形象研究、廣告學、公司專題片編導與制作等。
實踐環節
主要設置市場調研、專業實習、課程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其中課程實習包括新聞發言人模擬訓練、策劃與執行模擬、公司形象片編導與制作等內容。專業還與企業深度合作,擬逐步開展具有獎學金性質的公關策劃工作坊與公關創意實務競賽。在教學以外,專業還提供渠道為學生進行公關策劃與執行的實踐,由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參與校內外重大活動(如東華大學60周年校慶、美特斯邦威15周年慶典、上海世博會日本館演出等)。
專業特色
本專業創辦于2001年,為國內首批、華東地區首家公關本科專業。十余年來,專業秉承“全球化視野,本土化運作”的理念,關注國際先進的教學內容和方法,結合我國社會組織機構和行業市場對公共關系人才的需求,不斷充實內容,完善課程體系,重視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的修煉與提升,通過具有深度合作的十余家校外實踐基地構建學校與社會緊密聯接的理論和實務平臺,努力培養具備相當知識底蘊、良好溝通傳播能力、較強的創意、策劃與實施才能的受社會歡迎的公共關系專業人才。
畢業去向
本專業畢業生可在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或其他社會團體從事形象塑造、公眾關系協調、信息傳播管理、大中型活動策劃與執行等工作。每年有一定數量的學生赴美國、英國、法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繼續攻讀公共關系方向的研究生。也有一部分學生在電視臺、報紙雜志等媒體從事記者、編導、主持人工作,畢業生曾獲得中國廣播電視主持金話筒獎。十余年來,公關畢業生活躍在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和國內外著名公關公司中,為上海和其他地區的公共關系傳播事業貢獻力量。如今,“東華公關”已成為滬上公關行業的一股新生力量。
近年來畢業生主要就業的大型企事業單位有北京電視臺、美國亞什蘭管理公司、友邦保險、中國移動(上海)、科勒集團、中國電信(上海)、錦江集團公司、上海家化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集團、東方航空、渣打銀行、匯豐銀行、工商銀行、民生銀行等;就業的知名公關傳播與咨詢公司有奧美、偉達、博雅、藍色光標、萬博宣偉、海天網聯、時空視點、嘉利、宣亞(博誠)智杰、易為、嘉利、萬卓全球、信諾、靈思、淳博、眾為等。2014年、2015年就業率均達100%。
(四)教育技術學專業(媒體制作與傳播)
培養目標
該專業面向互聯網社會的媒體融合需求,通過心理學、傳播學、藝術設計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多學科交叉,結合多階段項目實踐,培養扎實、視野廣闊,具備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并具有較強的創意表現能力,可從事互聯網媒體的策劃、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主要課程
藝術與設計基礎課程、傳播學、廣告學、網站開發、數據庫原理與應用、數據結構、富互聯網應用技術、心理學原理與應用、認知與交互設計、傳播設計與應用(APP策劃、創建與營銷)、遠程教學應用(在線教學與培訓)、電腦二/三維動畫、電視節目制作基礎、視聽語言、電視節目策劃、影視導演、影視剪輯與合成、影視美學等。
實踐環節
數字影像處理實習、電腦動畫實習、綜合項目開發(A)(B)(C)、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等。其中綜合項目開發(A)(B)(C),即從二年級第二學期到三年級第二學期分3個階段,由專業教師帶領學生結合全國設計大賽項目分別進行制作/執行、創意/設計、策劃/協調等能力的訓練,多個項目獲“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與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成果每年均獲得全國和上海市大學生設計比賽的一、二、三等獎。
專業特色
本專業創建于2000年,始終緊盯影視多媒體和互聯網的發展,關注新媒體技術影響下的教育、科技、文化等社會領域以及生產、服務等經濟領域。針對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媒體發展趨勢,專業現設互動設計和數字影視2個方向,構建寬口徑、個性化的學習平臺。專業十分重視開發學生的藝術潛能,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創意與創造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本專業擁有畫室、電視演播室、音視頻非線性編輯網絡教室、多媒體設計室和動畫機房,建立了包括騰訊上海公司、中國出版藍橋創意產業園(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在內的10余家校外實踐基地,以及《東華新聞》制作中心、校級大學生計算機創作競賽基地、學生工作室等機構,鼓勵與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和開發項目,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本專業與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傳媒藝術學院簽訂了合作辦學項目,互認學分,通過到英國“3+1”或“2+2”的學習方式,可同時獲得普利茅斯大學本科學位。
畢業去向
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對社會各方面影響的深化,尤其是媒體融合的發展趨勢,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本專業將保持良好的就業前景。畢業生能夠在互聯網行業、影視媒體與制作行業、廣告設計行業、教育行業、人力資源開發與培訓行業、營銷行業,以及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和其他企事業單位的宣傳部門等從事網站、APP產品的策劃、設計、開發、營銷,以及影視、動畫、廣告、游戲、多媒體內容的制片、編劇、導演、攝像、編輯、特效等工作。近幾年來,有多名學生赴美國、英國等國家和香港地區深造,也有學生直接保送或考入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山大學、上海戲劇學院等著名高校攻讀研究生。
依靠傳播系優秀的培養大平臺和本專業緊密結合社會需求的良好發展勢頭,近年來畢業生主要就業的知名單位有騰訊、阿里巴巴、大眾點評、攜程、優酷、百事通、上海電視臺星尚頻道、ICS上海國際頻道、浙江衛視、山東電視臺、中國電信(天翼視訊、中國電信學院)、東方航空、中國銀行、上海銀行、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慕尼黑展覽(上海)有限公司等。部分學生自主創業,建立了自己的專業公司。畢業生就業率在2014年、2015年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