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招生紡織學院專業介紹
來源:東華大學 閱讀:1312 次 日期:2016-06-27 11:19:04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2016年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招生紡織學院專業介紹”,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成立于1996年,其前身為與學校同齡的華東紡織工學院紡織系,創建于1951年,是具有雄厚學科基礎并體現東華大學紡織特色的主體學院,也是東華大學最早培養研究生的系科之一,具有學士、碩士和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學院設有“紡織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在2004年、2009年和2012年3次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3度蟬聯全國同類學科第一,下設“紡織工程”和“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2個二級學科?!凹徔椏茖W與工程”2015年獲批上海高校Ⅰ類高峰學科。建有“紡織面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產業用紡織品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和“紡織生物醫用材料科學與技術‘111引智計劃’基地”等重要基地。

1994年紡織工程本科教學獲世界紡織教育界權威組織——英國紡織學會認可,標志著本科教學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5年紡織學院榮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學院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級教學團隊,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5門專業課程榮獲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獲國家級雙語示范課程,6門獲上海市級精品課程,1門獲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程。2003—2011年有8篇博士論文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在紡織科學與工程領域,學院學科總體實力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學院積極拓展與國(境)外等高校的本科生培養交流合作,現有10余項人才培養交流合作項目正在進行,如美國康奈爾大學、美國北卡羅來那州立大學、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戴維斯分校、美國費城大學、德國勞特林根大學、荷蘭撒克遜應用技術大學、加拿大拉瓦爾大學、法國魯貝高等紡織學院、法國上阿爾薩斯大學和意大利卡洛–卡塔尼奧大學的本科生交換生項目等,另外還與香港理工大學和臺灣逢甲大學有本科生交換生項目。在交換生項目中,每年選拔近30名成績優秀的本科高年級學生赴美、法、德、荷、意等國及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相關高校交流學習(或進行畢業論文工作)。

學院自2008級開始,每年在新生中選拔一批優秀學生組成紡織實驗班,按新的培養模式和方案進行突出基礎、能力、素質三要素的全面培養,造就基礎好、能力強、素質高的一流本科畢業生。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紡織工程(紡織品設計)實驗班每年從新生中選拔30—35名同學進入紡設實驗班,將“工程技術”與“藝術”、“產品”及“市場”有機結合,著重培養具有較強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亦工亦藝的紡織品設計人才,該班的部分學生在第四年前往美國費城大學紡織品設計專業學習實踐。

紡織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批治學嚴謹、造詣深厚、科研成果卓著的著名教授和富有獻身精神、學術思想活躍的中青年學科骨干人才?,F有教職工131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36人,博士生導師33人,副教授及高級工程師45人。

學院有三個本科專業。有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功能材料專業。在紡織工程大類下設紡織工程、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兩個專業。紡織工程專業下又設置紡織與面料、紡織品設計、針織與服裝、紡織品檢驗與商務、紡織國際貿易、紡織機電一體化、高技術紡織品等7個柔性專業方向。學院紡織工程專業實行大類招生,在完成專業大類2年基礎教育后再按市場人才需求情況,以雙向選擇的原則進行專業或專業柔性方向分流。紡織學院近5年畢業生的就業率達96%以上,供需比1:5以上。

紡織工程專業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紡織工程領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適應紡織學科與材料、信息、機電、環境、管理、藝術、貿易營銷等學科融合發展的趨勢,具有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并在紡織領域某一方面具有專長,能在紡織領域從事技術開發、紡織品和工藝設計、生產及經營管理、商務貿易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

1.具有現代工程技術人員必需的職業道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豐富的人文科學素養;

2.具有從事紡織工程工作所需的相關數學、自然科學知識以及一定的經濟管理知識;

3.掌握各種紡織原料的性能、紡織加工技術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染整和非織造方面的基本知識,了解紡織專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

4.具有紡織品設計和開發的基本技能,具備紡織專業項目設計、實驗設計、產品檢驗測試和工藝操作等基本技能;

5.熟悉紡織領域技術標準、相關行業的政策和法規,具備從事生產管理、市場預測和商品貿易的基本能力;

6.熟悉文獻檢索的基本方法,具備較好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

7.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掌握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具備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

8.具有較好的組織管理能力、較強的交流溝通、環境適應和團隊合作能力;

9.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環境下的交流、競爭與合作的初步能力。

高年級時(三年級開始),根據紡織工業發展的特點和人才市場的要求,學生可選擇以下某一方向進一步學習。

紡織與面料方向

培養目標

培養從事紡織品工藝設計及生產組織、質量檢驗與控制,并具有一定的經營貿易能力的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

紗線設計與實踐、面料設計與實踐、數碼紡織品設計、大提花織物設計基礎、面料染整與實踐、產業用紡織品、專業外語等。

實踐環節

微機上機、工程訓練、專業課基礎實驗、生產實習、紗線設計與試紡、織物設計與試織、綜合訓練、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

專業特色

注重保持紡織工程專業的技術特色,不斷順應現代紡織的發展趨勢,同時強調紡織學科與其它學科的交叉結合,使培養的學生具有扎實的紡織專業技術基礎和較寬廣的交叉學科知識面,既能從事紡織品工藝設計和新產品開發,又能從事生產組織、技術管理、經營貿易等方面工作。

畢業去向

政府公務員、科研工作者、產品研發、生產管理、紡織貿易營銷、紡織技術咨詢、繼續深造、出國留學等。

針織與服裝方向

培養目標

培養從事針織產品與服裝設計、新產品研制和應用、針織花型設計及計算機輔助設計應用、針織生產質量管理和紡織貿易等工作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

紡織材料學、針織學、針織產品設計、計算機繪畫技巧、針織服裝結構設計、針織服裝款式設計、服裝色彩學與輔料、針織花型與服裝設計CAD 等。

實踐環節

微機上機、工程訓練、專業課基礎實驗、計算機繪畫技巧、針織成型產品上機實習、針織服裝結構設計與制作、生產實習、綜合訓練、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

專業特色

針織與服裝方向的教學內容與學科領域是研究利用各類紡織纖維經各種針織加工方法制成針織面料,并設計、制作針織服裝、裝飾織物以及用于國防、航空航天、能源、建筑、水利、生物醫學以及環境保護等產業用的高性能針織品。

畢業去向

政府(海關、商檢)公務員、科研工作者、面料及服裝設計,生產技術管理、紡織技術咨詢、紡織貿易營銷、繼續深造、出國留學等。

紡織品檢驗與商務方向

培養目標

培養掌握各種紡織材料結構與性能的知識,具有紡織品質量檢測、控制及產品設計、開發的能力以及紡織品內外貿易專業知識,能勝任紡織品檢測、質量控制、產品開發及貿易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

紡織材料學、紡織材料檢測學、纖維和紡織品測試技術、紡織標準學、紡織儀器學、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法、國際營銷學等。

實踐環節

微機上機、工程訓練、專業課基礎實驗、紡織材料學實驗、紡織品質量分析實驗、紡織測試儀器及近代測試技術實驗、生產實習、綜合訓練、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

專業特色

注重紡織材料結構與性能、紡織材料測量技術與儀器的研究,主要研究各種纖維及其制品的結構、性能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論,研究各種紡織品的測試方法與儀器及其功能化、數字化和網絡化理論。注意與貿易,商務方面的結合,結合紡織品進行國際貿易中所涉及的貿易法、貿易單證、營銷學等方面的教學。

畢業去向

政府(海關、商檢)公務員、科研工作者、紡織品檢驗經理、技術監督、紡織貿易營銷、紡織技術咨詢、繼續深造、出國留學等。

紡織品設計方向

培養目標

培養既具備紡織工程(紡織品設計)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又具備藝術設計能力,系統掌握紡織工程(紡織品設計)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獲得紡織品設計的基本訓練,能夠勝任紡織品設計及相關技術工作;同時具有一定的領導意識、創新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復合型知識結構的卓越人才。

主要課程

設計基礎素描、現代設計色彩、平面設計、圖案元素、設計色彩表現技法、時尚美學理念、創意設計、服裝人體工學、服用紡織品設計、裝飾用紡織品設計、提花織物設計基礎、紡織品計算機輔助設計、服裝設計基礎、紡織品創意設計與

世界文化、印花圖案設計、染織市場預測模型和設計優化等。

實踐環節

工程設計制圖課程設計、認識實習、紡織檢測實驗、現代設計色彩寫生、紡織工藝實驗、紗線設計、織物打樣訓練、仿樣設計與制樣、創意設計實踐、染織設計實習、絲網染印實踐、紡織品設計綜合訓練、生產實習、綜合訓練、專業實習、畢業設計等。

專業特色

注重藝術設計技術與工程的結合,注重設計中藝術、產品性能設計知識、色彩學與計算機輔助設計的結合與應用,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系統訓練。

畢業去向

政府公務員、紡織院校、科研工作者、面料設計師、紡織品貿易營銷、紡織品流行預測與情報、紡織技術咨詢、紡織品檢驗經理、繼續深造、出國留學等。

紡織國際貿易方向

培養目標

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紡織工程專業技術知識和經濟及貿易方面的基本知識,從事紡織工程工藝設計和工程技術,外貿經營、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等涉外經濟活動的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

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法、國際結算與融資、市場營銷學、紡織經濟概論、外經貿函電、外經貿會話等。

實踐環節

微機上機、工程訓練、專業課基礎實驗、紡織品檢驗實驗、電子商務實習、生產實習、綜合訓練、畢業實習(外貿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

專業特色

紡織國際貿易方向作為一門紡織與經濟貿易相互交叉滲透的學科,注重紡織工程專業知識與貿易知識的結合,使學生在雄厚的紡織專業基礎上又掌握一定的國際貿易知識和技能。

畢業去向

政府公務員、科研工作者、紡織品進出口經理、紡織品貿易營銷、紡織技術咨詢、紡織品檢驗經理、繼續深造、出國留學等。

高技術紡織品方向

培養目標

培養既具有扎實紡織專業知識,又掌握一定的高技術紡織品(如智能、保健與醫用紡織品)的特殊專業知識、可從事高技術紡織品的研制、銷售與技術服務的高級人才。

主要課程

智能與生物兼容紡織材料、智能與保健醫用紡織品概述、產業用紡織品、智能與醫用紡織品設計與制備、人體組織工學等。

實踐環節

微機上機、工程訓練、專業課基礎實驗、智能紡織品設計、保健與醫用紡織品設計、生產實習、綜合訓練、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

專業特色

注重紡織專業知識與高技術發展的結合,注重紡織技術與智能、保健醫用等領域的相互交叉滲透。

畢業去向

政府公務員、科研工作者、紡織院校、高技術紡織品研發與銷售、高技術紡織品貿易及技術服務、醫療保健大中型企業、繼續深造、出國留學等。

紡織機電一體化方向

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扎實的紡織專業知識,同時又在紡織機械調試與維修、紡織電氣自動化、紡織工藝自動控制、紡織生產信息管理和紡織設備電子商務等方面具有較強能力的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

電氣控制技術基礎與應用、計算機應用技術、低壓電器控制、紡織數控檢測技術、紡織CAD、計算機網絡與接口、紡織數控機械、液壓與氣動技術等。

實踐環節

微機上機、工程訓練、專業課基礎實驗、紡織CAD上機、傳感器技術實驗、DSP實驗、生產實習、綜合訓練、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

專業特色

紡織機電一體化方向依托紡織學院強大的紡織專業背景優勢,注重紡織機械電子電氣設備的應用,圍繞紡織生產過程及控制自動化與紡織產品設計等主要內容展開,并在紡織品 CAD應用與紡織機電相結合、開發數字化與智能化紡織測試儀器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畢業去向

政府(海關、商檢)公務員、科研工作者、紡織機電設備銷售與售服、紡織機械貿易營銷、繼續深造、出國留學等。

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專業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紡織及材料科學方面基礎知識和能力,適應現代新材料迅速發展趨勢,能在非織造材料與產品制造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藝和裝備設計、環境保護、國內外貿易、產品設計、新產品研制、工程應用及營銷與管理等工作的社會急需的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

1.掌握現代工程技術人員必需的自然科學、社會人文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

2.掌握現代工程技術人員必需的機械、電氣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設計、實驗和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3.掌握各種紡織原料的性能,具有紡織、針織和染整后整理等紡織加工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非織造產品設計和工藝設計的基本技能。

4.具備本領域初步的科學研究和組織管理能力。主要課程非織造學、紡織材料學、非織造產品與應用、非織造工程設計、非織造產品質量與檢測、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功能纖維及其應用、復合材料、非織造布后整理、國際貿易與實務等。

實踐環節

社會實習、微機上機、工程訓練、專業課基礎實驗、非織造產品的材料與結構分析、非織造材料設計與檢測、非織造工程及項目實習、非織造生產與裝備的認知實習、貿易與營銷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

專業特色

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專業具有多學科交叉、學科與工程緊密聯系的特點,它與高分子材料、電子信息科技相結合,綜合了紡織,塑料,造紙,化學,印刷等的技術與裝備,涉及物理學,化學,力學,工程學等各個學科分支。非織造材料具有很大的材料設計自由度,可使之具備多種多樣的優異性能,非織造技術又具有工藝流程短、工藝靈活多樣、生產效率高、原材料范圍廣、產品品種多和應用領域廣等特點。本專業注重培養既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很強的實踐應用能力,又要有較寬的相關知識面的學生。本專業強調能力培養,強化實踐性的訓練,重視工程觀念的建立,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和獨立思考、開拓創新的能力。

畢業去向

政府(海關、商檢)公務員、科研工作者、企業產品研發經理、紡織貿易營銷、生產技術管理、紡織技術咨詢、繼續深造、出國留學等。

學院遵循厚基礎、寬口徑、重交叉的原則,進行創新能力與國際視野相結合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推進分層次、分流培養模式改革和全英語教學試點,鼓勵扶持在校生科技創業,實現人才培養和就業工作的良性互動。學院深化企業合作,通過以職場預備役和學術賽事為主的院企項目化合作,提升企業對學生的認可度。重視以紡織大類專場招聘會,長三角和珠三角紡織行業交流為主的就業市場拓展,提高企業與畢業生的有效匹配。成立紡織學院校友創新精英俱樂部,開展創新創業論壇,為學生提供創新思維和創業管理指導,助推學科發展和教學改革。

2015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4.92%(近三年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到95%),畢業生總體供需比接近1:8,近年來進入世界500強和紡織知名企業的畢業生逐年遞增,從事紡織行業金融投資、紡織品貿易和檢測、紡織材料研發等工作。畢業生就業公司有招商銀行、漢高(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雀巢、優衣庫、金百利、江蘇蘇美達輕紡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和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SGS)等。

功能材料專業

東華大學功能材料本科專業是教育部支持和鼓勵的國家新興戰略產業相關專業和立項建設的國家特色專業,也是我校舉全校之力重點建設的專業。本專業依托我校紡織、材料、化工生物等強勢特色學科,下設生物醫用紡織材料與技術、生物材料、新能源與光電材料三個專業方向。本專業現有來自國內外一流大學的專任教師77名,具有博士學位74人。其中正教授31人,博導16人,35名教授有國外留學經歷。校特聘教授5人,國外兼職特聘教授8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雙聘),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名,東方學者1名,國家杰出青年2名。

本專業以培養高質量的綜合型專門人才為目標。該專業招生錄取時不分專業方向,學生入學后修讀2年公共基礎和專業基礎課程后,學校通過考核并結合教學資源及學生志愿情況確定學生就讀專業方向(生物醫用紡織材料與技術、生物材料、新能源與光電材料)。

培養目標

本專業圍繞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國際視野,學科基礎和專業知識扎實,能夠在本領域從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生產管理的綜合型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

通識教育課程: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大學英語、計算機技術基礎、線性代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等。學科基礎課程:工程制圖、電工電子技術、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工程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高分子科學概論、功能材料導論、功能材料等。

實踐環節

綜合實踐、工程制圖、課程設計、認識實習、工程訓練、專業綜合實驗、生產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

生物醫用紡織材料與技術方向

培養目標

本專業方向注重生物學、醫學與紡織功能材料的交叉融合。通過生物學基礎、醫學基礎、紡織醫用材料、生物醫用紡織品制備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獲得生物醫用紡織材料與技術的科學實驗研究能力、工程設計能力、新產品開發能力和貿易及組織管理能力,了解生物醫用紡織品及相關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熟悉生物醫用紡織品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功能設計及市場營銷,能在醫用紡織品、人工器官、生物功能材料、衛生保健用紡織品等領域從事研究、開發、生產、教學、管理及貿易等方面工作。學生畢業時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堅實的數、理、化、醫學、生物、材料和紡織工程基礎以及外語的綜合能力;

2.掌握生物醫用紡織品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3.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從事生物醫用紡織品研究的初步能力;

4.了解生物醫用紡織品設計方法和制備方法;

5.具有從事生物醫用紡織品新產品開發的初步能力;

6.了解科學研究、工程設計、產品開發和經營管理的有關政策和法規;

7.了解生物醫用紡織品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方法的發展動態;

8.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主要課程

生物學基礎、醫學基礎、生物化學、生物力學、人體工學、生物醫用材料學、纖維加工學、紡織結構成型學、生物醫用紡織品的功能設計與制備、保健衛生用紡織品、組織工程原理與方法、生物醫用紡織品的評估與營銷等。

畢業去向

政府(海關、商檢)公務員、生物醫用材料研究機構、醫療器械公司、產業用紡織品(保健衛生用品)生產管理、生物醫用品貿易營銷、檢驗檢疫、醫院、醫療機關事業單位、繼續深造、出國留學等。

生物材料方向

培養目標

本專業方向集生物功能材料、醫學工程、生命科學等學科于一體,在組織工程材料、天然生物材料、藥物材料、檢測與診斷材料等方面已經形成學科優勢。本專業方向教師在組織工程支架、組織和器官修復與再生材料、生物醫用材料、藥物材料、仿生生物材料、基因/ 藥物載體及可控釋放體系、臨床診斷與檢測材料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本專業方向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生物醫學工程、組織工程和藥物釋放等交叉學科技術的迅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設立的,培養具有扎實的材料科學與工程、醫學工程和生物學領域的相關知識,掌握生物材料交叉學科的基礎和專業知識,能夠從事生物醫學功能材料的合成、制備、改性、加工成型等方面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學生畢業應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各種生物材料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

2、掌握并具有扎實的生物材料、醫學工程和生物學等領域的相關知識;

3、能在生物醫學功能材料的合成、制備、改性、加工成型及應用等領域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

4、了解生物材料國際前沿領域的相關內容及發展趨勢;

5、熟悉本專業必需的交叉學科相關知識和技能,具有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基本能力以及計算機應用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主要課程

材料結構與性能、生物材料學概論、醫學基礎、生物醫用器件設計、細胞培養技術與實驗、分子檢測及生物安全性評價、藥物緩釋材料、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醫學影像基礎、生物醫學信息與生物控制等。

畢業去向

生物材料是一門正在高速發展的交叉學科,因此隨著相關研究和技術的進步,本專業畢業生就業、繼續升學和出國深造的前景廣闊。本專業方向畢業生適應能力強、就業面寬,就業去向有研究院所、設計院、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產品研發、繼續深造、出國留學等。

新能源與光電材料方向

培養目標

本專業方向通過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基礎理論、各種先進材料的制備與加工、結構分析與性能檢測技能及綜合訓練等專業特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熟悉半導體材料及器件、光功能材料及器件、納米材料與器件、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等國際前沿交叉領域的相關內容及發展趨勢。根據能源和光電領域的發展趨勢和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培養在新能源和光電科學研究及其利用的技術開發與實施等方面既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有較強的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專門人才,以滿足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該領域教學、科研、技術開發、工程應用、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需求。畢業生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材料科學的基礎理論和各種功能材料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

2、掌握材料設計、制備、性能檢測等專業基礎知識,具有進行材料設計和材料研制的基本能力;

3、掌握新能源和光電材料的基本知識,熟悉常見器件包括太陽能電池、鋰電池、燃料電池等的工作原理和組裝過程;

4、了解新能源和光電材料國際前沿領域的相關內容及發展趨勢;

5、熟悉本專業必需的交叉學科相關知識和技能,具有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基本能力以及計算機應用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主要課程

固體物理基礎、電化學基礎與化學電源、光催化材料與技術、光伏材料與太陽能電池、儲氫材料與燃料電池、材料研究方法和測試技術功能材料、復合材料學、高技術纖維、電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先進陶瓷材料與器件。

畢業去向

新能源與光電材料是國際上的朝陽領域,畢業生就業前景廣闊,可在太陽能電池、鋰電池、燃料電池、發光材料、電子材料、半導體加工等新能源和光電材料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門從事技術研發、工程設計、新能源科學教育與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關工作。另外,在讀研深造、出國留學方面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電子郵箱:texcol@dhu.edu.cn

網 址:http://www.dhu.edu.cn/textile/login.asp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為準!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云南網警備案專用圖標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
云南網警報警專用圖標
未满十八18勿进黄网站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