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近日,一組關于國內醫療吊瓶的使用數據成為民眾熱議的話題。數據顯示:每個中國人1年里掛8個吊瓶,遠高于國際上2.5-3.3瓶的平均水平。按世衛組織推薦的用藥原則,應該“能口服的藥盡量要求口服,可肌肉注射不靜脈輸液”。
【標準描述】
目前我國每年因藥物的不良反應住院的病人高達250萬,死亡的高達20萬人,其中大部分和輸液有關。 好多中國人都得了“輸液病”,迷信輸液的療效,又不知其危害。
只有輸液才能見效,才好得快,這是患者對輸液最大的誤區。有些人吃兩天藥不見好,馬上要求醫生給他輸液。還有很多年輕人,上班忙沒時間吃藥,一有問題就來醫院輸液,專挑高級的、貴的抗生素。得了病,大家都想快點好;看到別人也輸液,自己也要輸否則就吃虧了,但是卻忘了它可能給你帶來非常大的危害。
長期以來“以藥養醫”的模式也導致了醫生對藥品的開支有過分的依賴。醫生只有通過開藥方,開大處方,才能創造利潤,才能創收,因此,在利益的壓力和考慮下,醫生看似在患者的壓力下開處方,其實也在自覺地使用手里的處方權力。
【具體措施】
首先,強化對科學醫療、衛生診療常識的宣傳,強化民眾對健康的認知,對治病看病的認知。不僅是政府主管部門要投入,主流媒體也應承擔一定的責任;
其次,國家還需進一步探索醫療體制改革,打破“以藥養醫”的利益鏈條,將醫療市場進一步推向市場,融入公平、有序而文明的競爭,這樣,大處方、過度診療的情況才會有所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