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隨著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的日新月異已將我們置身于一個更新媒體的“微時代”。據《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手機上網占比88.9%,較去年增長3.1個百分點;而通過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接入互聯網的比例分別為68.4%和42.5%,較去年分別降了2.4和0.7個百分點;同時,全國微博客用戶規模為2.04億,手機端微博客用戶數為1.62億,占總體的79.4%?!拔⑽幕睉{借其即時便捷性、通俗性、動態化和個性化等獨特優勢已經成為新興的文化形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標準表述】
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名符其實的“微時代”。微博、微信、微貸、微電影、微小說、微媒體、微廣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資、微生活……所有這些以去中心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時化和賽博化為特征的新興文化形態、傳播方式乃至經濟活動形態、生活形態,已經在潛移默化間重新定義了我們的生活。
但是“微文化”是一種快餐文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們社會生活的碎片化,社會浮躁之風日盛,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著社會文化的厚重性和整體性,使經典文化的積累和傳承更加任重而道遠。
【具體措施】
一、我們應該帶著從全球與本土出發的問題意識,以人文思考探尋某些價值共識,開啟微時代人文精神建設。
二、要培養一些學者和知識大眾積極參與其中,提供主流性的思想養分,使更多人認識到“微文化”也可以培育成一個理性文化的空間。
三、建立“微傳播”監測體系。各級行要建立“微傳播”監測體系,通過專業職位設置或者第三方的信息服務,在第一時間抓取“微信息”,為相應的決策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