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備考言語理解(1)
來源:易賢網 閱讀:1465 次 日期:2016-05-05 16:58:28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行測備考言語理解(1)”,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試題1:一百多年來,現代語言科學經歷了三個重要時期,歷史比較語言學、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轉換生成語言學分別是這三個時期的代表。對這段話最準確的復述是:()。

A: 現代語言學發展了一百多年 B: 現代語言學經歷了歷史比較語言學、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轉換生成語言學三大時期

C: 歷史比較語言學、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轉換生成語言學是現代語言學 D: 歷史比較語言學、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轉換生成語言學都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展

答案: B

試題2:板塊的邊界并不就是海陸的邊界,大部分板塊既有陸地又有海洋。作為板塊邊界的活動構造帶,有裂谷、俯沖帶、碰撞帶這三種類型。大洋中綿延數千萬米的大洋中脊,中間就是裂谷。地侵物質從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巖石,并把兩邊的板不斷推向兩側,裂谷是洋底的誕生地。某些陸上裂谷(如東非裂谷)可能會產生出新的海洋。與裂谷相反,位于大洋邊緣的海溝是海洋板塊的消亡帶。洋底巖石圈在這里俯沖到大陸巖石圈之下,并潛入軟流圈而消失。另外,如果邊界兩邊都是陸地,就會成為碰撞帶。隨著碰撞角度的不同,這里或因擠壓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斷層,或者兼而有之。板塊構造說是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合理引申。大陸的漂移是板塊移動的表現之一。板塊運動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島抓、陸綠山、海溝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下列判斷與文意不符合的一項是:()。

A: 有一部分板塊在海洋下面 B: 裂谷都存在于板塊邊界處

C: 所謂板塊消亡帶亦即地沖帶 D: 位于大洋邊緣的海溝,都處在板塊的活動構造帶上

答案: C

試題3:板塊的邊界并不就是海陸的邊界,大部分板塊既有陸地又有海洋。作為板塊邊界的活動構造帶,有裂谷、俯沖帶、碰撞帶這三種類型。大洋中綿延數千萬米的大洋中脊,中間就是裂谷。地侵物質從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巖石,并把兩邊的板不斷推向兩側,裂谷是洋底的誕生地。某些陸上裂谷(如東非裂谷)可能會產生出新的海洋。與裂谷相反,位于大洋邊緣的海溝是海洋板塊的消亡帶。洋底巖石圈在這里俯沖到大陸巖石圈之下,并潛入軟流圈而消失。另外,如果邊界兩邊都是陸地,就會成為碰撞帶。隨著碰撞角度的不同,這里或因擠壓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斷層,或者兼而有之。板塊構造說是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合理引申。大陸的漂移是板塊移動的表現之一。板塊運動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島抓、陸綠山、海溝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下列判斷與文意相符合的一項是:()。

A: 板塊運動的形式有三種:碰撞、俯沖和裂谷 B: 板塊邊界的碰撞或俯沖和裂谷的情形相反

C: 裂谷位于海洋中或海洋與陸地的交接處 D: 碰撞帶和俯沖帶位于大洋邊線或陸地之上

答案: B

試題4:板塊的邊界并不就是海陸的邊界,大部分板塊既有陸地又有海洋。作為板塊邊界的活動構造帶,有裂谷、俯沖帶、碰撞帶這三種類型。大洋中綿延數千萬米的大洋中脊,中間就是裂谷。地侵物質從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巖石華,圖并把兩邊的板不斷推向兩側,裂谷是洋底的誕生地。某些陸上裂谷(如東非裂谷)可能會產生出新的海洋。與裂谷相反,位于大洋邊緣的海溝是海洋板塊的消亡帶。洋底巖石圈在這里俯沖到大陸巖石圈之下,并潛入軟流圈而消失。另外,如果邊界兩邊都是陸地,就會成為碰撞帶。隨著碰撞角度的不同,這里或因擠壓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斷層,或者兼而有之。板塊構造說是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合理引申。大陸的漂移是板塊移動的表現之一。板塊運動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島抓、陸綠山、海溝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按箨懙钠剖前鍓K移動表現之一”,從全文看,這句話是說:()。

A: 板塊移動是大陸漂移的動力 B: 板塊移動表現為大陸漂移

C: 板塊移動和大陸漂移的本質是相同的 D: 板塊移動造成了大陸漂移

答案: D

試題5:原始地球形成以后的八億年,其內部逐漸變熱使局部熔融并超過鐵的熔點,其使地球中的金屬鐵、鎳及硫化鐵熔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從而形成液態鐵質地核。同時,地球的平均溫度進一步上升(可達約2000℃),引起地球內部大部分物質熔融,比母質輕的熔融物質上升浮動,把熱帶到地表,經冷卻后又向下沉沒。這種對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質移動,使原始地球產生全球性的分異,演化成分層的地球,即中心為鐵質地核,表層為低熔點的較輕物質組成的最原始的陸核,陸核進一步增生,擴大形成地殼。地核與地殼之間為地幔。分異作用是地球內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導致了地殼及大陸的形成,并導致大氣和海洋的形成。所以說,我們的地球是原始地球再生的,這個再生過程大約發生在40億年前(或說37億年前至45億年前之間),即我們已經發現的最古老巖石的形成時期之前。氫和氧合成的水,原先潛藏于一些礦物中。當原始地球變熱并部分熔融時,水釋放出來并隨熔巖運移到地表,大部分以蒸氣狀態逸散,其余部分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進程中逐漸充滿大洋。在原始地球變熱而產生分異作用的過程中,從地球內部釋放出來的氣體形成了氣圈。早期地球的大氣圈成分與現代不同,正是由于紫外輻射的能量促使原始大氣成分之間發生反應,從無機物質生成有機小分子,然后發展成有機高分子物質組成的多分子體系,再演變成細胞,生命得以開始和進化。以下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 地球一直處于發展變化過程中,至今依然如此 B: 地球形成的歷史不超過50億年

C: 生命產生于大氣成分之間的反應 D: 氫和氧結合成的水最終大部分匯集成了海洋

答案: D

更多信息請查看行測考試資料
易賢網手機網站地址:行測備考言語理解(1)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為準!
相關閱讀行測考試資料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云南網警備案專用圖標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
云南網警報警專用圖標
未满十八18勿进黄网站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