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東莞松山湖長盈精密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銷售手機系列連接器、屏蔽件和超精密五金端子及模具的高新技術企業。2015年,其開建的首個“無人工廠”分公司正在有序進行之中,一個個機械手正在安裝調試之中。據了解,該公司正在推進的“無人工廠”建造體系首期計劃投入1000個無人機械手,前期已有100個機械手率先“上崗”。
【深度解析】
[深入剖析]
東莞的如此舉動,正反映出企業應對勞動力發展變化的必然趨勢。
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招工難”、“用工荒”的出現成為一種常態,企業要破解這個難題,機器換人是最好的選擇;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產業升級換代成為一個“必選題”,從國外的經驗與歷程看,這也是個機器換人的過程。
“機器換人”帶來的不僅是挑戰,更是發展的機遇。隨著國家補貼資金的注入及銀行貸款“輸血”,將刺激更多的企業進入產業升級階段,其結果必然推動機器人產業的迅速發展,加快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智能型”的脫變。另一方面,它在給大學生以上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人士提供新就業渠道的同時,又將刺激職業技能教育的發展,為化解結構性就業難注入源動力。同時,智能型產業的興起,將喚起愈來愈多家庭對孩子教育的重視,亦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機。
[影響]
“機器換人”有利于企業的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很多企業以前依靠的是人海戰術,不管是由勞動者直接動手制造或安裝產品,還是人工操作各種機械裝置進行產品加工,都很容易導致生產安全問題,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也較差,次品率較高。采取“機器換人”之后,生產安全問題迎刃而解,同時因為“機器人”工作時穩定性更高,所以產品質量更有保障,合格率將大大提高。這不但可以為社會提供質量更高的產品,同時也更有利于企業市場效益的最大化。
“機器換人”還會對勞動者就業帶來明顯沖擊。當企業開始大規模地以機器替換人工,那些動輒員工數量十幾萬、幾十人的大型工廠企業將越來越少,同時對勞動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對于那些沒有知識與技術的低端勞動力,就業將越來越困難。所以,隨著“無人工廠”時代的到來,勞動者一方面要更新自己的就業觀念,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文化和技術水平。雖然流水線上的產業工人越來越少,但是那些有知識、懂技術的工人,因為可以對生產機器人進行日常的保養、維護和修理,所以他們將成為企業最受歡迎的人。因此,企業在轉型,勞動者也同樣要謀求轉型。
[結論]
隨著部分地方勞動力短缺嚴重,對機械人的需求日漸增加,迫使機械人科研技術更多突破,更多國產化,“中國智造”的時代即將來臨。
[對策]
一是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區,并著力推動制造業的大數據應用。
在制造業創新體系建設中,涉及很多跨領域、協同化、網絡化等層面的工作,因此在推進國家級智能制造重大工程中,要積極推動制造業大數據應用,以行業龍頭企業為先導,鼓勵其應用大數據技術提升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產品營銷及服務等環節的智能決策水平和經營效率。
二是構建有利于工業轉型升級的制度保障體系。
“智能制造”一方面增加了管控的復雜性,技術標準的制定需要符合相應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促進技術創新。比如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節能環保、質量安全等重點領域的法律法規,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等,并設立處理各類問題的專職工作組,制定和實施安全性支撐行動,建立培訓和再教育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