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他們為城市建設奉獻了青春與汗水,卻未必有可靠的保障,年近退休,還常常在做重體力活兒……2015年5月發布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在2.73億農民工里,50歲以上的占到17%,總數超過4600萬,而40歲以上的將近1.2億。
按照我國的現行規定,企業男性職工年滿60周歲、女性職工年滿55周歲就可退休,身體出現疾患、喪失勞動能力的還可提前退休。退休以后,他們可以從社?;痤I取養老金,安享晚年。但是,目前有一批農民工,盡管已屆高齡,卻難以結束打工生活,仍須通過打工來為自己掙錢養老,“退休”一說與他們無緣。
【深度解析】
[權威論述]
要抓住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問題,關注一線職工、農民工、困難職工等群體,要“逐步讓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進得來、住得下、融得進、能就業、可創業,維護好農民工合法權益,保障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
——習近平
要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高度重視農民工問題,解決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養老、醫療、低保、住房等基本保障問題。
——李克強
[必要性]
“上有老、下有小”,強度大、收入低,風險高、保障少,是這些“高齡農民工”共同的境遇。無論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看,還是從“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的現實需要看,都有充分的理由改變他們的境遇、保障他們的權益,讓高齡農民工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養老困局形成根源]
一是歷史的因素。最近一二十年來,國家加強了對農民工權益的保障,農民工已被納入了社保系統,企業在招收農民工以后,必須為其繳納養老、醫療等基金,農民工已經開始與城鎮職工一樣享受到基本的養老保障。但是,這一制度改革的紅利更多是由年青一代農民工所享受,而且由于他們目前還未到退休年齡,因此他們所繳納的養老保險,就目前來說更多的是用作基金的支出統籌。對于那些已經到了需要使用養老金年齡的老年農民工來說,由于年輕時養老保險制度尚未建立,沒有養老金賬戶,或者即使在后期參與了社保,也由于繳費年限過少而不足以領取養老金。
二是現實的困境。有專家計算,農民工的各類保險的繳費率超過40%,不少企業因不愿或難以承受這個壓力,而沒有給予農民工到位的權益保障。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農民工,不僅“議價”能力有限,還面臨異地轉移的困難。折騰一圈下來,拿到手的可能還沒繳的多,更解決不了眼下缺錢的心慌。于是,不少人被迫選擇中斷社保,甚至棄保。本來多繳多得的制度設計,就這樣成了“能少繳就少繳”的無奈選擇。
[深入分析]
高齡農民工的問題,本質上反映的是城鄉的差距、勞資的矛盾。當前,城鎮化率已達54.77%,可農民工及其家屬仍難享受均等服務;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跑贏GDP,可“養兒防老、積谷防饑”仍是一些人的無奈之選。城鄉發展一體化任重道遠,讓農民工分享紅利、收獲實惠,像城里人一樣把根扎下來,是一場輸不起的戰役。
[建議措施]
歷史的欠賬,不能讓歷史去還,只能從當下想辦法。這關乎基本的代際公平,也關系著經濟發展的后勁。抗住經濟下行壓力,終究要靠實業;而振興實業,終究要靠工人、靠千千萬萬農民工。倘若高齡農民工們長期行走在社會保障的邊緣,勢必拉大貧富差距、產生階層隔閡。反過來,切實增進其當期收入與未來的保障,必將成為拉動內需的強大動力。對此專家建議:
一方面要適當調整社保繳費的費率,降低異地對接的門檻,打破城里打工的職工險與家鄉養老的居民險的界限,共同增進企業與農民工繳費養老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勞動監察執法力度,對應繳不繳的違法行為嚴肅查處,讓農民工維權的腰板硬起來,真正成為主人翁、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