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5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了《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繼推出“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之后,國家推動區域發展的又一重大舉措,其重大意義之一在于加快培育新的戰略性增長極,表明和要求新時期的區域發展必須更多、更好地發揮協同效應。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國土面積約31.7萬平方公里,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長江經濟帶三大跨區域城市群支撐之一,也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全方位深化改革開放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區域,在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標準表述】
[內涵分析]
城市群是在城鎮化過程中,在特定地理空間上,以交通信息、基礎設施和市場交易的高效區域網絡為紐帶,以一個或幾個超大或特大城市作為核心,由若干個密集分布的、不同等級的城市及其腹地,通過空間規模集聚和分工協同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區域系統。城市群是城市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國家經濟要素的精華所在,是參與全球化競爭合作的最高端平臺。
[特征分析]
從成功的世界級城市群發展來看,城市群主要呈現五大特征:一是人口、資本、產業等經濟要素高度集聚,人口規模在2000萬以上,成為國家經濟貢獻的主體。
二是呈現顯著的產業分工協同特征,首先是城市群之間產業分工明確,鼎足而立、相得益彰,如美國以紐約、芝加哥和洛杉磯為中心的三大城市群;其次在城市群內部表現為中心城市以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為主體,其它中小城市則以差異化、專業化的服務業及制造業為主,形成優勢互補、聯系緊密的產業分工協作體系。
三是空間發展的階段特征,經歷了由“城市”發展到“都市區”,再由“都市區”發展到“城市群”的逐步演進。
四是交通網絡是城市群發展成功與否的關鍵,對外交通方面形成發達的國際航運體系,表現為世界級空港、海港乃至空、海雙港樞紐,世界級城市群則形成城際、市郊鐵路為主體的城際網絡。
五是發展協同機制,以高效的市場經濟體制做保障,通過自下而上的深化調整,最終實現區域環境保護、生產要素均衡布局,交通網絡和基礎設施共建共享。
從城市群發展規律來看,應該使市場在城市群發展過程中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而政府要發揮規劃、引導和“守夜人”的作用。城市群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推進城市群發展必須從國情出發,遵循規律、因勢利導,使城市群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
[存在問題]
一是中心城市功能過度聚集,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大城市病”日益嚴峻,尚未形成與周邊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的城市群產業體系。
二是經濟效率不高,我國主要城市群經濟體占比與成功的世界級城市群相比差距巨大,城市群內部產業結構呈現低水平的同質化、效益低下等特征。
三是用地結構和利用效率有待提升,“以居住和商業用地的高地價對沖工業用地的低地價”的“土地城鎮化”模式客觀上加劇了城市擴張。
四是城際交通網絡滯后于城市群發展需求,城際交通尤其是市郊鐵路發展嚴重滯后。
五是城市群發展協同機制落后,“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乃至“以鄰為壑”體制困境亟待突破。
[原因分析]
專家分析,上述一系列問題的根源在于:
一是“自上而下”的城市治理體制與計劃經濟思維模式的機制結合,在資源、資金、政策等方面向中心城市集中,難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生產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行政干預作用過大;
二是“西方工業文明”的城鎮化理論與“土地財政”經濟體制的利益結合,以西方工業文明時期的土木工程專業為主體的空間規劃理論,善于解決“土地”而非“人”的城鎮化,與目前以土地財政為主的城鎮化推進模式有著高度利益契合,對于如何發展城市群產業體系存在天然的知識缺陷;
三是重大項目空間安排的科學缺失與行政壁壘體制的發展結合,違背“制造業向成本洼地、生產性服務業向要素高地”空間集聚的產業市場經濟規律的現象時有發生,在城市群發展中產業布局、城鎮空間、綜合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協同之處。
[對策措施]
城市群協同發展必須站在戰略全局的角度看問題:
一要推動政策規劃協同。受現行財政體制和政績考核制度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之間往往存在著政策的差異、規劃的脫節乃至沖突,有時也存在著要素流動的行政壁壘。應加強政策協調和規劃銜接,消除要素流動的制度障礙,促進要素在空間上實現優化配置。
二要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協同。行政區域邊界的“斷頭路”現象,常見諸報端。基礎設施銜接不暢,提高了要素流動的成本,不利于要素在空間上的合理流動。各地應加強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通過規劃銜接、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制度安排,暢通基礎設施,便利要素流動。
三要推動結構升級協同。結構升級是各地面臨的共同任務,也是地區之間特別是毗鄰地區之間相互影響較大的領域。各地應通過清醒認識自身發展優勢和國家發展對本地的要求,充分進行信息溝通,謀劃各自發展定位,深化區際產業分工,實現真正的錯位發展。
四要推動科技創新協同??萍紕撔率墙Y構升級的基礎性支撐,也是適應新常態、在新的增長平臺上實現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技術復雜性的增加,科技創新越來越需要發揮創新要素的聚集效應。這就需要各地通過完善體制機制,調動并整合區域創新資源,形成創新合力,力爭盡快在制約結構升級的“瓶頸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五要推動環境治理協同。環境治理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越來越多的生態環境問題正在跨越行政邊界。這尤其需要各地摒棄鄰避主義思維,從大局出發,從共同利益出發,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的協作,為永續發展創造條件、奠定基礎。
【文章素材】
[標題示例]
城市群協同發展須走差異化之路
城市群發展要義在于“聚氣”
[開頭示例]
1.長期以來關于城市發展,人們也許會陷入一種思想誤區,認為城市發展的好壞只限于產業發展、市場經濟發展等衡量指標,而作為社會公眾的社會保障則會被潛意識的忽略。然而市場經濟發展好比“硬件”基礎,公共服務好比“軟件”保障,只有軟硬有機結合,才能造就幸福的城市。如果“城市群”發展最終實現交通一張卡、產業分工協同,而“公共服務”卻是“兩地分居”,那么缺少人文關懷的“城市群”又有何幸福可言?
2.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了《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繼推出“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之后,國家推動區域發展的這一重大舉措,其重大意義之一在于加快培育新的戰略性增長極,表明和要求新時期的區域發展必須更多、更好地發揮協同效應。
[結尾示例]
1.區域發展如同多聲部合唱,講究高低有致,有領唱有合唱,一個調子不可取,亂了陣法也不成事。協同的重要意義就在于此。協同不是同水平發展,而是為共同富裕創造條件,協同也不是完全杜絕地區之間的競爭,而是使地區競爭更加規范、更加有效,產生更多的推動區域協同發展正能量。
2.“惟仁者方能以大事小,惟智者方能以小事大”,作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應該以全球視野、國家責任的大格局去迎接全球化產業體系發展大變局和新挑戰,周邊中小城市以科學把握產業發展、以市場經濟規律的大智慧去尋求與中心城市間錯位、協同的發展機會,才是我國城市群發展走向全球競爭力的戰略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