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5年高考前,內蒙古自治區教育招生考試中心接到大量舉報,反映河北省許多官員將孩子送往內蒙古參加高考。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內蒙古自治區今年共取消1465名高考學生的報考資格,對于不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已協調流出地進行了妥善安排。
【深度解析】
[原因分析]
“高考移民”一般是從人口密度大、教育質量較高、錄取比例較低的地區,向人口密度小、教育質量較低、錄取比例較高的地區遷移。
地區間教育發展的差異,顯然是導致“高考移民潮”的誘因。而在這些“高考移民”的身后,有著權力“雙向腐敗”的影子:一面是有著公權力背景的“高考移民”家長。如據內蒙官方的一份函件稱,1300多名持外省身份證考生的父母,相當一部分是河北省公職人員,一些人還是單位領導。而另一面則是遙相呼應的教育部門“內應”。高考移民,如果沒有當地教育部門某些“內應”的對接,類似“雙簧戲”也是唱不成的。顯然,正是那些為“高考移民”出具假證明的“內應”們,為這股“高考移民”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問題分析]
“高考移民”的對象,一方面在原籍享受優質的高中教育,一方面來參與招生計劃的競爭,擠占國家分配給其他省市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如果讓他們走入高考考場,是對公平、公正的一種踐踏。
“高考移民”損害教育公平,國家一直對其進行嚴厲打擊,身為公職人員為了在子女能夠在人生大考中旗開得勝,他們置健全的法制、嚴明的紀律、無處不在的監督于不顧,手中金錢與權力并用,購房置地,疏通關系,使得移民之路暢通無阻。這種公職人員為子女鋪設“高考移民”之路,其本質就是在謀劃子女對其官職的“世襲”,他們致群眾利益于不顧,為所欲為的根源在于其官德的缺失。
非法的“高考移民”大軍不僅擠占了內蒙現今并不寬裕的教育資源,更是對教育公平的挑戰。盡管改革開放以來,內蒙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文化教育,都是發展最快的省(區)之一,但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不依法制止“高考移民”潮的泛濫,勢必化解政府的這種努力,不利于縮小地區間的教育發展差異,并出現新的教育不公。
[參考對策]
整治“高考移民”現象,顯然迫在眉睫。中公教育專家認為,除了加強均衡教育、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等遠期目標外,當前更應做好制度補漏及依法追責兩項工作。
第一,應堅持考生報名資格中戶籍和學籍缺一不可的原則,尤其要嚴格遵循學籍管理中的連續就讀規定,絕不允許任意開口子。
第二,要徹底清除“空掛學歷”現象。除了警惕其中的以權謀私行為外,應特別注意防止某些地方出于局部利益考量,為拉動“售房落戶”而對“空掛學歷”現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第三,對于查實的“空掛學歷”及“高考移民”幕后的“操盤手”及不作為者依法追責,讓他們相應受到黨紀、政紀處分或法律的制裁。事實證明,違法成本太低,往往是某些違法現象屢禁不止的潛因;只有依法依規,嚴懲不貸,才能讓他們吃一次“虧”,長一輩子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