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前身是1992年數學系增加的計算機教育專業。1996年山西師范大學計算中心并入數學系,組成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系。2002年正式成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F有教師22人,教授2人,副教授8人,碩士生導師5人。
計算機科學系具有智能計算、管理信息系統、計算機網絡與數字化學習、數據挖掘等研究方向。十幾年來,在國家級刊物、雜志上發表論文100余篇,編寫計算機教材10余部。培養計算機專業本科生1000余人,研究生10余人。
目前,計算機系初步形成了結構合理、隊伍整齊、充滿活力的學術科研梯隊,在科研方面前景甚好。
培養目標(師范)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自然科學基礎知識,系統地掌握計算機科學理論、計算機軟硬件系統及應用知識,基本具備本領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實踐技能, 具有教書育人的良好素養,能在科研部門、中等學校、企事業單位等從事計算機教學、科學研究和應用的計算機人才。
二、人才培養規格
1.思想政治道德素質方面:有穩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有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教育事業的思想;基本形成一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較強的民主、法制意識;有良好的、穩定的道德習慣(特別是職業道德習慣)。
2.專業、文化科學知識素質方面:較熟練地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理論、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了解其理論前沿、應用背景、發展動態,并能初步運用它進行應用系統的分析與設計,進行程序設計和開發CAI軟件,進行科學研究;有扎實、寬廣的基礎知識(包括計算機專業知識、人文社會、科技知識),具有一定的適應從事其他專業的能力;較熟練地進行文獻檢索、資料查詢;較熟練地應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資料,具有用外語會話、寫作的初步能力。
3.從事中等教育、計算機教學、教學研究及工作能力素質方面:具有較堅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基礎,能熟練地掌握從事教育和計算機教學的方法和技能。
4.身體、心理素質方面:具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及穩定健康的"心理"。
三、學制與修業年限
標準學制4年,修業年限4-6年
四、最低畢業學分和授予的學位
最低畢業學分:167學分;
符合學位授予條例規定者,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非師范)
一、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自然科學基礎知識,系統地掌握計算機科學理論、計算機軟硬件系統及應用知識,基本具備本領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實踐技能,并具備良好外語運用能力的計算機專業高級專門人才。
二、人才培養規格
(1) 素質結構要求
思想道德素質: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具有法律意識,自覺遵紀守法;熱愛本專業、注重職業道德修養;具有誠信意識和團隊精神。
文化素質:具有一定的文學藝術修養、人際溝通修養和現代意識。
專業素質:掌握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研究方法;具備求實創新意識和嚴謹的科學素養;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識和效益意識。
身心素質:具有較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
(2) 能力結構要求
獲取知識的能力:自學能力、信息獲取與表達能力等。
應用知識能力:系統級的認知能力和理論與實踐能力,掌握自底向上和自頂向下的問題分析方法,既能把握系統各層次的細節,又能認識系統總體;既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又能利用理論指導實踐。
創新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創新實驗能力、科技開發能力、科學研究能力以及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敏銳性。
(3) 知識結構要求
工具性知識:外語、文獻檢索、科技寫作等。
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文學、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心理學、思想道德、職業道德、藝術等。
自然科學知識:數學、物理學等。
專業技術基礎知識:電工電子學、離散數學、程序設計等。
專業知識:算法與復雜性、計算機組織與體系結構、操作系統、網絡及其計算、程序設計語言、人機交互、圖形學與可視化計算、智能系統、信息系統、軟件工程和數值計算科學等。
經濟管理知識:經濟學、管理學等。
三、學制與修業年限
標準學制4年,修業年限4-6年。
四、最低畢業學分和授予的學位
最低畢業學分:167學分;
符合學位授予條例者,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