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2014年3月4日23時40分,潮州市潮安區登塘鎮登塘村籍患者柯某因大量飲酒嘔吐后不省人事,被送往潮州市中心醫院醫治。醫院工作人員搶救至5日2時50分,柯某心跳呼吸驟停,約半小時后搶救無效死亡。
柯某死亡后,死者親友糾集了百余人到中心醫院“討說法”,認為醫院在醫療過程中存在問題,對死者的死因有異議,并于5日13時發生過激行為,一度包圍值班醫生,引起部分市民圍觀,影響醫院正常醫療秩序。醫院報警后,轄區派出所干警到現場維持秩序。
【深度解析】
[什么是“醫鬧”?]
醫鬧是指受雇于醫療糾紛的患者方,與患者家屬一起,采取各種途徑以嚴重妨礙醫療秩序、擴大事態、給醫院造成負面影響的形式給醫院施加壓力從中牟利的行為。醫鬧采取在醫院設靈堂、打砸財物、設置障礙阻擋患者就醫,或者毆打醫務人員、跟隨醫務人員,或者在診室、醫師辦公室、領導辦公室內滯留等等。
[為什么會出現“醫鬧”?]
我國的醫患糾紛中,絕大多數患者處于弱勢地位。當醫療糾紛發生后,需要患者家屬自己做出舉證。患者家屬需要自己找鑒定單位、集合鑒定專家,進行一次鑒定再調解的時間也是十分漫長,有的甚至需要1年以及更多的時間。本來醫療事故就給患者和家屬帶來了巨大的創痛,漫長的維權拉鋸戰更會讓其身心俱疲。正因如此,很多家屬不愿意走這種正常程序,而選擇粗暴、見效快的非正常途徑。歸根結底醫鬧事件頻發的根本原因在于現有醫療糾紛處理機制不能有效發揮作用、合法維權成本過于高昂以及非法索賠得不到懲處。
[“醫鬧”的危害]
醫鬧事件的頻發,會加劇醫患矛盾,對患者本身來說也是不利的。例如一些有風險的手術,大部分醫生寧可選擇不做以規避風險,這樣最終吃虧的還是患者本人。此外醫鬧事件還代表著社會長期積壓對醫院和醫生的強烈不滿情緒,如果不加以制止和解決,可能會發展成危害性和破壞性更大的群體性事件。
[解決措施]
要解決醫療糾紛,原本有訴訟、調解等正規渠道。但因為正常的維權渠道會給患者和家屬帶來更多的麻煩,才會有很多人非得“劍走偏鋒”。因此,拓寬醫患糾紛的正規解決渠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醫患糾紛。對此專家認為:
措施一:為患者群體提供一個反映利益訴求和獲取專業幫助的平臺,讓他們能夠更加便捷地獲得專業的醫療咨詢和法律咨詢,改變醫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現狀,重塑患者通過正規渠道維權的信心;
措施二:完善正規法律途徑,提高違法成本。政府完善相關的解決機制,提高醫院和患者雙方的違法成本,加強監管,對于不合格的醫院予以勒令整頓、不合格的醫生取消行醫資格;對故意鬧事,激化矛盾的醫鬧行為依法予以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