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申論熱點農村空心化
來源:易賢網 閱讀:987 次 日期:2016-01-26 09:15:04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2016年申論熱點農村空心化”,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背景鏈接】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特別是大城市轉移,導致農村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并逐漸從人口空心化演化為人口、土地、技術、產業、服務、文化和公共設施整體空心化,一些農村經濟社會陷入整體性衰落與凋敝,尤其是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農村更甚。農村空心化加劇,對農村經濟、公共服務、文化以及社會秩序等帶來了一系列挑戰,不僅嚴重制約著農村社區建設的良性發展,也給我國城市化健康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深度解析】

[挑戰]

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僅形成農村人口的空心化,而且還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農業產業人才流失、留守群體社會救助缺失、農村整體布局嚴重破壞以及鄉村文化發展后繼乏人等。因此,農村空心化顯現出我國農村的整體衰落,給農村社會治理帶來了嚴峻挑戰。

一是農村產業發展人才流失導致人口空心化。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入城鎮,導致農村人口數量、結構發生巨大變化,有技術、懂經營、善管理的年輕人日益缺乏,使得農村產業發展缺乏必要的智力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乏人,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與集約化程度難以提升,造成大量耕地拋荒或利用不足,現代產業在農村發展舉步維艱,糧食安全和農業轉型發展均面臨巨大挑戰。

二是留守群體社會救助缺失導致服務空心化。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人口結構嚴重失調,農村養老和留守兒童照顧難題日益凸顯,許多農村都不同程度出現“老無所依”與“幼無所靠”。由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和社會救助體系本身還不完善,社會化養老機構和設施缺乏,留守老人面臨的困難主要還是靠自己去解決。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來說,由于長期缺乏與父母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身心健康、學習學業等方面問題突出,抑郁、焦慮、偏執、敏感、人際關系緊張等心理問題更為嚴重。

三是農村整體布局嚴重破壞導致土地空心化。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購房,甚至轉為城鎮戶口,造成原有的宅基地閑置。另一方面,農民在大城市落戶仍然存在重重困難,中小城鎮則由于缺乏就業機會和公共服務對農民的吸引力相對有限,導致農民更傾向于在本村建設新房,造成一戶多宅,村莊布局混亂,土地出現了空心化現象。

四是鄉村文化發展后繼乏人導致文化空心化。農民外出務工受到現代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后,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文化抉擇的揚棄,向現代文明靠攏,逐步接受并內化城市文化,排斥并脫離原有的鄉土文化。在信息網絡技術的沖擊下,城市文化逐漸向鄉村滲透和強化,原有的特色農村文化鮮有農民愿意傳承,鄉土文化正在逐漸被邊緣化,傳統農村文化中的重情義、重家庭和重鄉土歸屬的優秀品質逐漸淡化,延續幾千年的農村文化正面臨逐漸消失的危險。

[原因分析]

首先,農業吸引就業的競爭力弱。養殖業在飼料結構變化的推動下出現由分散養殖向規模化養殖的快速轉型,而種植業尤其是糧食生產沒有出現對規模化經營有迫切要求的生產技術體系,致使種植業仍停留在超小規模經營的水平上。農戶平均經營規模過小,勞動力無法充分就業,致使農業吸引就業的競爭力不強。

其次,農戶參與整治土地的權益少。村莊布局混亂的表層原因是村莊規劃不足、土地管理缺位和宅基地退出機制缺失,深層原因則是村莊土地整治沒有妥善處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農戶利益之間的關系。只有改變政府是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最大受益者的制度安排,讓農戶和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為農村土地整治的主要受益者,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才會成為農戶和農民集體經濟組織的自覺行為。

最后,鄉土文化傳承與發展缺乏有效載體。一方面,在電視、互聯網等現代傳媒作用下,外部文化對農村的影響越來越大,鄉土文化被人們下意識地視為可以遺棄的對象;同時,鄉村文化精英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紛紛出走,鄉土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主體越來越弱、群體越來越小。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缺少相應的規劃和措施,導致傳承與保護鄉土文化缺乏有效載體。

[措施]

中公教育專家認為,化解農村空心化是一項長期艱難的挑戰,只有強化城鄉統籌,做好鄉村發展規劃,創新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有效推進土地流轉,培養新型農民,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形成文化傳承的內外合力,才能夠有效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

第一,培養新型農民是化解農村人口空心化的必然出路。

農村空心化的源頭在于農村勞動力的大量流失,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缺乏必要的勞動力,因此,引進和造就各種專門人才,吸引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培育有能力、有意愿立足農村經濟發展的下一代農民是消解農村空心化的重中之重。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拓展農業新功能和發展鄉村旅游業,促進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發展,拓展農村就業空間,把高素質農村勞動力留在農村。

第二,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范圍和質量是解決農村服務空心化的必然選擇。

基于公平正義的價值訴求,所有公民都應有權平等享有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要提升農村公共服務,首先是要加大對農村的財政支持和投入,加強農村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逐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其次,要從農村人口結構出發,為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提供定向服務,不斷完善農村老人在醫療、養老、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社會保障體制,逐步提高補貼和保障的標準。加大教育投入,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為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同時,可以采取政府出資、社會志愿以及鄰里互助等方式,建立面向農村老人和兒童服務的社會工作者隊伍或者服務站點,向農村留守老人、兒童提供生活照料、情感慰藉、心理輔導等服務。

第三,做好鄉村發展規劃是破解農村土地空心化的有效途徑。

充分利用好農村土地,規劃是前提,是“龍頭”,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要從優化土地利用規劃入手,依據不同類型的空心村,綜合考慮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做好村莊空間布局和產業發展,采用合并、遷移或是轉型治理的模式,著力推進生態移民搬遷工程,把農村宅基地整理與小城鎮建設,中心村的擴展與自然村合并結合起來,使村莊建設既不浪費土地,又能滿足廣大農戶生產、生活需要,促進村莊內聚式發展,引導農村居民向中心村、中心鎮適度聚集。

第四,形成文化傳承的內外合力是破解農村文化空心化的根本出路。

農村文化建設是外部供給與內部承接相互協調的過程,兩者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因此,要破解農村文化空心化首先要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推進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真正發揮鄉鎮文化服務中心文化的供給、服務和管理職能。其次,要以村莊為立足點,培育鄉村文化建設的傳承主體,夯實鄉村文化建設的群眾基礎,使鄉村文化供給和傳承真正得到村莊的認同和接受。再次,要確保文化建設的外部供給與符合村莊內部文化需求相統一,把鄉村文化保護與旅游業結合起來,加強鄉土文化的宣傳,讓城鄉居民共同參與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文章素材】

[標題示例]

1.留守農村謀發展要有道路自信

2.讓鄉愁有物可依

[開頭示例]

近年來,大量的的農村青壯年背井離鄉,來到城市打工,直接導致“空心村”現象日益嚴重。“農村空心化”直接導致了農村“三留人口”比例過大、務農農民年齡偏大素質偏低、耕地拋荒、宅基地廢棄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僅僅從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角度看,該問題亟待得到解決。

[結尾示例]

農村穩,則全國穩;農業興,則發展快;農民富,則全民富。農村的“空心化”和“農民荒”問題需要國家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幫助和支持。相信在國家的重視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在八方人民的努力下,農村的未來一定會更美好。

更多信息請查看申論考試資料
易賢網手機網站地址:2016年申論熱點農村空心化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為準!
相關閱讀申論考試資料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云南網警備案專用圖標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
云南網警報警專用圖標
未满十八18勿进黄网站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