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5年1月1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推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指導我國未來五年(2015-2020年)醫療資源配置的綱領性文件《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獲得通過。會議特別指出,繼續深化改革,要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
2015年5月,在國務院出臺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4工作總結和2015重點工作任務》中,大力發展社會辦醫被列為2015醫改七大工作重點之一。
2015年6月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社會辦醫健康發展,以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健康需求。并提出五大舉措,擇其要點概而述之,即是:一、簡化醫療機構設立審批,取消床位規模、地點等限制。二、支持通過股權、項目融資等籌集社會辦醫資金;社會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納入政府補助。三、探索以公建民營等方式建立區域性檢驗檢查中心,面向所有醫療機構開放;推進醫師多點執業。四、落實社會辦醫各項稅收優惠,將社會辦醫納入醫保定點范圍,職稱評定等享受與公立醫院同等待遇。五、完善監管,建立退出機制等。
自2014年以來,公立醫院與社會力量合作辦醫的趨勢明顯加強。尤其是舉辦混合所有制醫療機構的探索在各地興起,包括廣州中山、湖南湘雅、徐州第三人民醫院、海南省腫瘤醫院等。一些地方也出臺了促進社會辦醫的政策,比如:北京市在2014年10月份出臺的《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就曾提出允許公立醫院以特許經營方式開展與社會資本合作;浙江省更是在2015年初,由7部門聯合制定了《關于發展混合所有制醫療機構的試點意見(公開征求意見稿)》。
【標準表述】
[權威論述]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醫療衛生服務直接關系人民身體健康。要真正解決好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習近平
醫療衛生事業還要繼續向前發展,醫改還要不停歇地向縱深推進,最基層的醫療衛生服務是整個醫療衛生服務的“網底”,只能加厚加牢而不能削弱。
——李克強
醫改是世界性難題,需要持續不懈的艱苦努力。
——李克強
深化醫改要政府和市場“兩手并用”。用改革的辦法調動社會力量,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民生改善。
——李克強
我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醫療資源和老百姓需求還有很大差距,民營機構要補上這塊短板,激活多層次醫療服務市場。
——李克強
[面臨的問題]
就醫療體系全局而言,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但醫療資源配置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觀念意識層面,由于醫療服務行業具有公益性、風險較大、監管成本較高等特點,社會辦醫的功能定位及其在整個醫療服務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各地在認識上尚不統一。這種認識上的不統一必然會影響到其對待發展社會辦醫的政策觀念,以及相關政策的制定和落實。
二,從人力資源層面來看,醫生受到束縛還比較大。對于社會辦醫發展而言,最重要的是“人”的問題,而目前國內各類衛生專業技術人才主要集中在公立醫療機構,特別是大型公立醫院。由于醫師多點執業須經第一執業地點單位和衛生部門批準,這使得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絕大部分醫生仍無法正常流動,民辦醫療機構無法獲得必要的優秀人才。
三,從稅收層面來看,民辦醫療機構稅負仍較重。盡管國內對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給予多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而由于上述非營利性民辦醫療機構資產所有權方面的問題,大多數民辦醫療機構注冊為營利性醫療機構,實際上享受不到這些稅收優惠。
四,政策執行層面來看,民營醫院還不能享受跟公立醫院同等待遇。按照國家近年來的有關政策規定,社會辦醫在醫保定點、政府購買服務等享受和公立醫療機構同等待遇,但由于政策執行情況難以監督,民辦醫療機構及其人員實際上難以享受到同等待遇。例如在技術職稱評定方面,調研發現,評委專家往往多來自公立醫療機構,民辦醫療機構衛生技術人員在評定中明顯處于劣勢。
[意義]
一方面,是我國保障居民健康的必然選擇。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的改變,我國慢性病已呈井噴之勢,每年新增慢性病人1700萬人,如此沉重的疾病負擔,公立醫院獨力難支,需要社會力量共同參與。
另一方面,也是形成分工明確、相互補充的醫療格局的需要。根據公立醫院改革的目標,公立醫院應重點“?;尽?,也就是保障常見病、多發病以及教學科研等。高端的醫療服務應由社會資本去承擔。非公立醫院發展不起來,公立醫院改革就很難到位,一家獨大,統包統攬,由此只會產生更多問題。
[對策措施]
對此專家認為:
一是各級領導干部要充分認識發展社會辦醫的重要性。
要重視領導開發,讓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真正重視社會辦醫發展,并通過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出臺實質性的鼓勵和扶持政策。要意識到發展社會辦醫,是要站在引入社會力量支持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減輕政府辦醫壓力的高度,發展社會辦醫
二是因地制宜,根據區域情況,合理選擇不同的鼓勵社會辦醫發展模式。
在經濟較為發達、社會資本較為雄厚、公立醫療服務體系較為完善的地區,主要是鼓勵社會資本舉辦提供營利性的非基本醫療服務或高端醫療服務的民辦醫療機構,這時候可選擇有豐富辦醫經驗的境內外優秀社會資本,讓社會辦醫獨立發展,與公立醫療機構形成錯位競爭、優勢互補的格局。而在醫療資源配置水平一般或緊缺的地區,則應主要著眼于更好地滿足居民基本醫療服務需求,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社會辦醫機構,增加基本醫療服務供給;或通過社會資本參與經營管理,改善公立醫療機構的服務績效。
三是強化政策創新與管理創新,盡可能地消除政策障礙。
在人力資源的流動方面,應放開多點執業的政策限制,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在資本流動方面,主要是要進一步放寬境外資本辦醫的限制,遵循社會辦醫發展的規律,降低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和外資醫療機構的投資額度限制。在土地資源的流動方面,要將社會辦醫用地需求納入城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合理安排用地需求。
四是強化政策執行的督導和考核評估,促進社會辦醫發展政策的真正落實。
應自上而下地強化政策執行情況的督導和考核評估,并鼓勵地方政府積極探索和創新,使各項鼓勵社會辦醫發展的政策真正落實。
【文章素材】
[標題示例]
1.社會辦醫:“松綁”與監管應并行不悖
2.鼓勵社會辦醫 關鍵門檻要低
[開頭示例]
一直以來,社會辦醫一直處于“舅舅不疼姥姥不愛”的境況,不僅國家沒有政策支持,在社會的認識層面上,非公立醫院的地位和作用也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民營醫院多與“虛假廣告”“坑蒙拐騙”等聯系在一起,被很多人輕視。然而隨著國家鼓勵政策的出臺,社會辦醫的健康發展的春天來了,勢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結尾示例]
補齊社會辦醫的“短板”,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固然應該立足于“松綁”,諸如降低準入門檻,簡化相關審批,給社會辦醫一個公平的市場發育環境;而另一方面,還應該在提高監管水平方面下大力氣,以求社會辦醫能夠在正常的環境下運行,不至于總是成為民眾吐槽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