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當前,“舌尖上的安全”已從民生話題,升級至舉國關注的社會經濟問題。一方面是食品科技進步,推動工業化生產的食品安全狀況總體向好,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監管局面日益復雜——基層食品制售小、散、亂的現狀,導致食品安全事件不斷零散暴發,但帶來的負面效應,已彌散至全國,國民對食品安全狀況的不信任,又引發瘋狂的網絡謠言和不理性的“自衛”行動。
2015年4月,《食品安全法》歷時兩年大修,增加50新條款。新法實行“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控制、社會共治”。對違法者,它設立了“安全紅線”;對執法者,它嚴格了執法程序;對食品安全新常態,它增添了網購、嬰幼兒食品、保健品、轉基因食品、添加劑等領域的新規定,影響到每個人的現實生活。從田間到餐桌,從企業到行業協會,從媒體監督到消費者舉報,每個人其實都是食品安全的“責任人”。
2015年6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加強食品安全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要以貫徹落實新食品安全法為契機,創新工作思路和機制,加快建立健全最嚴格的覆蓋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的監管制度,完善監管體系,全面落實企業、政府和社會各方責任。以基層為主戰場加強監管執法力量和能力建設,以“零容忍”的舉措懲治食品安全違法犯罪,以持續的努力確保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標準表述】
[權威論述]
食品安全關系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安全是廣大群眾的心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
——李克強
[原因分析]
一,監管體制缺陷。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實行的是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對食品進行監管的部門多,難免出現職責不清、責任不明、多頭管理的問題,往往有利的時候爭著管,沒利的時候往后閃,出現問題時互相推諉,“政出多門”卻“問責無門”,容易產生“人人都管事、事事無人管”的監管盲區。
二,執法問責不嚴。法不足畏往往使一些人唯利是圖、知法犯法。如對不法企業的經濟處罰,2011年以前上限為“貨值金額十倍以下”或“十萬元以下”罰款。在實際執法中,以罰代刑時有發生,有的該重罰的卻“蜻蜓點水”,有的該承擔刑事責任的卻“一罰了之”,甚至有的執法人員置法律權威于不顧,“睜只眼、閉只眼”,有法不依、違法不究。
三,監管能力不足。與食品安全嚴峻形勢相比,監管能力還存在不少“短板”。如監管人手不夠,執法裝備匱乏,僅“眼觀目測”難以發現安全隱患;安全標準、檢驗檢測、風險監測等技術體系還不完善,很難做到事前防范、科學管理,時常出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
[困境]
一是食品安全風險復雜、高發。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食品安全風險更加廣泛、復雜、疊加、高發,食品安全風險的防控難度更大。
二是食品安全工作基礎薄弱。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產業發展水平問題,也有社會誠信發育程度問題;既有監管體制機制方面,也有科技發展水平問題。
三是基層監管能力明顯不足。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礎在基層,而基層普遍存在監管資源、監管手段和監管能力不足的矛盾。
[參考對策]
對此專家認為:
一,要加強食品生產經營全程監管,強化源頭治理,堵塞漏洞盲區,消除風險隱患。加快制修訂食品安全標準,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建立食品質量追溯體系。健全食品安全責任制,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加強基層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和隊伍建設。
二,保障食品安全,法治是根本。要抓好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的學習、宣傳和培訓工作,加快完善配套法規制度。各方面都要尊法用法守法,企業要依法進行生產經營,監管部門要依法履行監管責任,消費者要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切實加強社會共治,不斷提升食品安全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三,要社會共治,全民參與。一是強化社會共治理念。食品安全涉及的利益、食品安全風險的生成、食品安全難題的破解等,都具有社會性。保障食品安全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共同參與。二是健全社會共治法制。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既是各食品安全利益相關者的權利,也是食品安全利益相關者的義務。三是完善社會共治機制。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建立的食品安全貢獻褒獎機制、有獎舉報機制、信用獎懲機制,都有利于保障社會各方參與食品安全社會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