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騰飛,旅游事業得以迅速發展,旅游收入甚至成了很多地區的經濟支柱。幾乎所有擁有歷史人文傳統的名城古鎮、名人故里,都被利用開發。與此同時,很多游客的興趣從名山大川、繁華城市逐漸轉向自然風光、原生態生活方式以及人文氣息濃厚的鄉村旅游,中國的鄉村旅游業也隨之悄然興起。
2014年8月21日,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旅游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鎮,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旅游小鎮,建設一批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
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浙江考察調研“點贊”農家樂的鼓勵引發社會各界熱議,對全國鄉村旅游發展是一種新動力。
【深度解析】
[深入分析]
鄉村旅游的快速崛起,一方面反映了在經歷了工業化文明沖擊之后,城市居民對于擁擠、喧鬧的都市生活環境的厭倦心態,轉而產生了對傳統鄉村生活方式的向往與回歸。另一方面,也重新顯示了鄉村傳統文化的原有價值和吸引力。與城市的擁擠、嘈雜、堵車、高消費相比,鄉村的生活顯得相對單純而寧靜,這符合現代人們希望尋找安寧和鄉土記憶的心態。
發展鄉村旅游是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手段和形式,它能使農村的自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農村產業結構得以調整與優化,農村的服務業得以發展,農村的勞動效率和就業率得以提高,重要的是可以使農村經濟盡快得以改觀。鄉村旅游的良性開發與發展,可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實現鄉村生活方式與城市生活方式的互動與轉換。
[存在問題]
由于管理者缺乏理性規劃,很多鄉村旅游被盲目、過度、高速開發,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態破壞。同時,旅游景區還普遍存在重開發,輕管理,重名聲宣傳,輕內容設置等問題。在給鄉村經濟帶來很多收益的同時,也給原本平靜落后的鄉村帶來了新的困擾與侵犯,甚至使一些原本美好的原生態受到了一定的破壞。表現在以下幾點:在自然景區里修建高樓殿堂,破壞景區風貌;在漂流河段上修建休息區域,污染河流,破壞自然環境;在濕地公園內設置燒烤區域,嚴重違背國家的相關規定;在山與山之間修建觀光電梯,與原有景物大相徑庭;移動拆遷原有文物古跡,造成毀壞;拆除少數民族區域內原有的特色民族建筑,取而代之的是毫無生機的水泥建筑、毫無特色的客棧旅館;無序的商業開發,導致大部分景區的商店缺乏生機,所售物品如出一轍,毫無特色。大江南北,全國上下的旅游景點內,每個攤位上出售的旅游工藝品仿佛出自一個經銷商,價格低廉,質量粗糙,缺乏個性,甚至假冒偽劣,每個攤位商品重復銷售,造成了惡性競爭。還比如,有的鄉村旅游把經營權交給開發公司,而開發公司往往重視利益回收,不顧當地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盲目改造當地的一些歌舞、祭祀習俗,甚至不顧民俗習俗和文化的真實存在方式,打造一些簡單而低端的歌舞表演。
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手段,急功近利,從而造成景區內農民分紅不均,收入不均,導致了他們缺乏服務的積極性,甚至引起糾紛和矛盾。比如,九十年代末期興起的“農家樂”,越辦越缺乏特點,甚至有了敷衍和湊合的現象。有的農家樂形式越來越空洞乏味,衛生條件有限,食品衛生不過關,游客們在經歷了長途趕路后,匆忙下車采摘一些果實,進行一些粗淺的所謂體驗農家生活,吃一餐轉兩圈就離開。有的農家樂里還提供了打麻將,打撲克的項目。這些簡單而乏味的旅游內容導致了很多游客的怨言,農家樂越來越不受青睞,形成惡性循環。
[參考對策]
專家認為,鄉村旅游要建立在人文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之上。要想有序發展,就不能任由市場與開發商主導。城市人雖然擁有比較先進的生活方式,但是卻存在親情、家園以及傳統習俗缺失的現象;鄉村生活落后,但擁有美好的自然風光與山水資源,兩者是可以互補、互惠的。
第一,設計鄉村旅游內容應盡可能讓度假者深度參與到鄉村生活中,體驗與大自然接觸的快感,喚起他們的鄉愁與親情。比如參與動手,與當地手工藝人一起學習制作技藝,參與制作過程,享受手工制造的快感;挖掘提煉一些富有特色的鄉村節慶、農耕賽事、鄉村游藝活動,結合當地的民俗,把少數民族文化、文化遺產、傳統歌舞音樂、文藝表演都開發出來,讓旅游者參與其中,欣賞并體驗當地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看,這些文化內容的發掘,不僅能喚起農民的主人公意識,喚起他們對家鄉的自信與自豪感,也能恢復傳統文化的建設與繼承,對于青少年旅游者也有著非常好的教育意義。
第二,在面對現代化的進程中,旅游部門應將保護古村落的傳統建筑,挖掘與整理手工藝技藝,提高甚至專門培訓當地百姓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準,保護農民的利益,恢復村民的歸屬感,讓農民參與自己的經營,自主改善旅游條件,樹立他們的主人公心態;同時也要幫助農民們學習現代價值觀,確保當代價值觀與傳統文化的和諧關系。
【文章素材】
[標題示例]
把清新鄉村旅游打造成富民工程
鄉村旅游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有效助推劑
[開頭示例]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生態當然是重要抓手。但是,就生態抓生態,圈出一塊山、一方水,賺點門票錢,不僅短視而且傷本。有的地方民生凋敝,有的景點社會環境不佳,最終都影響了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結尾示例]
總之,鄉村旅游是地方文化的“重塑”與“再生”的機會,而不是破壞與拋棄。用自然之美給鄉村民眾一個富足的生活條件,給城市人口一個身心休憩的家園,讓城鄉之間的差距在這種平等的發展中漸漸消失,讓文化遺產代代相傳,讓自然美景永不消亡,這是旅游事業的最高境界。所以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環境要優美,設施要先進,文化要傳統,旅游要獨特,建筑要和諧,文化生活內容要豐富,民眾要開心,農民要自信,游客要入鄉隨俗。就像費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