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5年以來,一組名為《大國工匠》的特別節目在央視《新聞聯播》熱播,引發了全社會對“工匠精神”的高度關注。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人們看到了“工匠精神”的高尚追求和內在價值;在下行壓力加大之時滾石上山,在全年攻堅沖刺時刻破解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同樣要把“工匠精神”推廣開來,成為抓經濟工作的精神氣質和內在支撐。
《大國工匠》,匠心筑夢。報道中的這些“大國工匠”,技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有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絲漏點,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頭發絲的五十分之一,還有人檢測手感堪比X光般精準等等。
近兩年,“工匠精神”在中國漸成熱詞。無論是經濟轉型升級,還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抑或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目標,這一精神都被看作原動力之一。
【深度解析】
[綜合分析]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們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的要求,他們追求完美和極致,努力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工匠們熱愛自己所做的事,勝過愛這些事所帶來的錢;工匠們不跟別人較勁,永遠跟自己較勁?!边@當然是一種理想主義化的描述。近年來,這個術語也開始在中國工商界流行,蘋果的成功據說就是因為喬布斯、喬納森等人的“工匠精神”,魅族號稱以“工匠精神”做手機,TCL董事長李東生也呼吁“我們需要重拾工匠精神”。
沒有一流的技工,就沒有一流的產品。在經濟轉型升級的當口,提高中國制造服務水平,實現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需要一線技工的創造性勞動,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需要這樣的“工匠精神”。
然而現實是,一方面是大學生就業難,另一方面技能人才短缺,企業招不到合適的技能人員。而就業率高的技工教育又面臨招生難的境地。
[對策措施]
對此專家認為:
一是要轉變重學歷輕技能的傳統觀念,充分認識技能勞動者一樣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當然,轉變觀念要以整個社會大環境的轉變為基礎。只有全社會營造重視職業教育、重視技能人才培養的氛圍,人們的觀念才能夠逐漸得到轉變。
二是要提升辦學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就要求職業技術教育要提高師資力量。比如有些職業技術院校的老師理論知識過硬,但在實踐操作上卻很欠缺。有些老師不愿意下工廠到一線車間去,認為那里的工作太辛苦,這些都影響教學水平。因此,職業技術院校要注重培養知識和技能兼備的雙師型人才。
三是要深化校企合作。在傳統的職業技術教育過程中,企業的辦學主體地位并不到位。發展現代職業技術教育,一定要明確學校和企業的雙主體地位,在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各自的優勢,根據需求靈活調整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有利于為企業培養需要的人才。這也是德國等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