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調研時的重要講話,強調要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深化改革,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努力形成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這是對在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尋求新突破,在發展中化解矛盾、排除風險、爭取更大成績的關鍵性要求。
2015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部分省(區、市)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并強調,奮力爭先,勇于擔當,依靠深化改革開放破解難題,培育發展新動能。
【標準表述】
[意義分析]
一是改革深化將激發發展新動能。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清除轉方式、調結構的體制機制障礙,是新常態的內在要求。改革是深刺激,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是治本之策。做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謀劃,增強改革落地能力,真刀真槍,蹄疾步穩,我們就能再造微觀基礎,優化宏觀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發展后勁。
二是結構優化將帶來發展新動能。轉方式、調結構是新常態的本質要求。多策并舉調結構,“加減乘除”一起做,引導新興產業走向“高大上”,推動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在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積極培育新的增長點,我們就能擁有更有質、更有量、也更可持續更有未來的發展前景。
三是創新驅動將創造發展新動能。新常態下,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發展模式,激發調動全社會的創新激情,從“汗水型經濟”走向“智慧型經濟”,就能有力發揮創新對拉動發展的乘數效應。
四是民生改善將孕育發展新動能。抓民生也是抓發展。新常態下,宏觀經濟大環境變了,百姓生活小環境也會發生變化。全面把握發展和民生相互牽動、互為條件的關系,通過持續發展強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通過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創造更多有效需求,就能拓展更大發展空間。
[參考對策]
對此專家認為:
一是深化結構性改革。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相結合,促進新型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工業智能改造升級。通過創新供給、擴大新業態等,促進結構調整優化。
二是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并進。充分利用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和優勢,帶動擴大有效投資和消費。加快推進水利、中西部鐵路、棚改、城市地下管廊等重大項目建設,促進產城融合,多措并舉推動消費升級,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三是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利用自貿區平臺,積極探索適應深化開放要求的體制機制,在因應國際形勢變化中趨利避害,在合作共贏中拓展發展空間。
【文章素材】
[開頭示例]
變中求進 積聚發展新動能
以創新激發新動能以改革釋放新活力
實現改革新突破 增強發展新動能
[開頭示例]
對內,創新可以調整產業結構、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帶來新的產業發展機會;對外,創新將提升中國產品和服務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使創新真正能創造出更高的價值。世界經濟穩定復蘇要靠創新,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也要靠創新。
[結尾示例]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改革發展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千難萬難,只要重視就不難;大路小路,只有行動才有出路。堅持變中求進,積聚和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我們就一定能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迎來更加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