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協調發展”列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國要采取的重大戰略舉措。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在中國謀求轉型升級的歷史關口,協調發展是實現中國全方位均衡發展的關鍵所在。
【標準表述】
[權威論述]
由于欠賬過多、基礎薄弱,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依然比較突出,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意義更加凸顯、要求更加緊迫。
——習近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習近平
要提升國家軟實力,注重精神文明建設,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
——習近平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要協調發展。物質文明的發展會對精神文明的發展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經濟的多元化會帶來文化生活的多樣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設好,才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習近平
[原因]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國發展不協調,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區域、城鄉、經濟和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關系上。如果說在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的情況下,一段時間的主要任務是要跑得快,但跑過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調整關系,注重發展的整體效能,否則“木桶”效應就會愈加顯現,一系列社會矛盾會不斷加深。
協調發展因應發展失衡和不可持續而生,是發展實際倒逼而來,也是因時而動、應勢而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自覺選擇?!皢栴}是時代的聲音”,我們黨帶領人民在創造世界矚目發展成就的同時,也在時刻關注和破解伴隨而來的成長煩惱——從區域差距到城鄉差距,再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不同步,等等。這暴露出發展面臨的瓶頸制約,更催生著發展理念與方式的深刻轉變。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階段,協調發展意味著彌補短板和薄弱環節,并從中拓寬發展空間、尋求發展后勁,實現全方位的均衡協調發展,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參考對策]
增強發展協調性,必須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全會從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四個方面闡述了協調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有助于我們從整體和全局上把握協調發展的重要內涵。中公教育專家總結整理如下:
一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二要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
三要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倡導科學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四要堅持發展和安全兼顧、富國和強軍統一,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