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我國的養老機構最初主要針對的是三無、五保等困難老人,提供福利性的養老服務,各地基本上都設有相應的敬老院、養老院、福利院、光榮院等,絕大部分養老床位分布在廣大的農村地區。
老齡社會,已經不以意志為轉移,實實在在來到了我們身邊。今天的老人,明天的我們,如何養老,是每一個人都關心關注的話題。在這其中,機構養老已然成為一種趨勢,而有關養老院床位總是緊張的新聞,也時時牽動人心。但據民政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所謂緊張并不存在,現在養老院床位空置率竟然超過了50%。
【深度解析】
[養老床位供不應求、供過于求并存的原因]
養老資源空置的主要原因:
一是農村老人養老院不符合市場性和老年人需求。2000年之后,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家庭規模的小型化以及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推進,養老機構開始向一般社會老人開放。但相對于城市老年人的需求來講,農村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的意愿較低,購買服務的意識、水平和能力也較低,造成部分養老床位的空置,再加上之前的養老機構大都是福利性事業單位,大多以行政區劃為單位進行設置,并沒有更多考慮市場性和老年人的需求特點,這是形成空置的重要原因。
二是我國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普遍較低。2014年,我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剛剛超過2000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水平每月人均約為100元,直接導致了老年人購買機構服務的能力不高。
三是目前養老機構的服務內容主要以一般的生活照料為主,針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具有康復護理功能的養老機構相對較少,而這部分正是老年人的剛性服務需求,供給與需求的不配套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資源閑置。
四是由于土地成本的因素,許多新建養老機構,特別是大型養老機構大都設置在郊區,地理位置較遠,老年人愿意入住的意愿也較低。
養老資源緊張與空置并存的原因:
養老資源的緊張主要出現在一些市區內交通便利、公共服務設施齊全、自身服務設施齊全、價格適中、帶有康復護理服務功能的養老機構里。
之所以出現空置和資源緊張的雙重局面,首先是供給和需求之間出現落差。針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剛性需求較高的康復護理服務床位較少,一般的生活照料服務較多。
其次,目前大多數養老床位數分布在農村,相對于服務需求和購買力較高的城市老年人來講,位于市內的服務齊全、價格適中的中端養老機構較少。
最后,公辦養老機構和民辦養老機構的雙軌制運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養老服務市場的不平等競爭,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展,也是造成目前這種矛盾局面的一個因素。
[參考對策]
對此專家認為,解決目前的兩難境地:
一方面是要大力推進公辦養老機構的轉制改革,加快養老服務的市場化進程。換句話說,養老機構也要“調結構”,力度應該逐漸加大。
一是大力發展城區中小型和小微型養老機構,以小補大,疏通、壯大毛細血管,滿足老人的細微需要。
二是要重點發展養護型養老機構。政府投資建設的養老機構,應當以養護型養老機構為主,同時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力度,鼓勵社會力量重點投資建設養護型養老機構。
三是要推動農村敬老院轉型發展。改進服務設施,增加康復護理服務功能,提升管理服務質量,農村敬老院要向農村養老護理服務中心轉型發展。
另一方面,隨著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養老需求越來越多,養老資源應該要合理配置。
一是要建立健全養老機構分類標準和評估機制。國際經驗表明,依據養老機構的服務對象及相應服務功能對其進行分類管理,是管理養老機構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要盡快明確公辦養老機構的定位與服務對象標準,哪些老人可以享受政府購買的公辦養老機構服務,要有明確的標準。
二是建立全國統一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評估標準,包括身體狀況評估標準、經濟狀況評估標準和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標準等,從健康、經濟兩個方面界定政府購買服務的對象,以及公辦養老機構和民辦養老機構的不同功能定位和服務對象。加快公辦養老機構改革進程,促進養老服務市場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