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自行車有專用車道,出門散步不怕風雨,徜徉文化中心區不必擔心機動車的驚擾……昨日,深圳市交委與福田區政府向社會公示的福田中心區及周邊片區慢行系統規劃,讓以上美好愿景變得觸手可及。該規劃著眼于對現有慢行系統進行全面的優化升級,體現了城市交通從滿足車輛通行為主,向以人為本與慢行優先的理念轉變。
城市,應該是人們詩意棲居的美好家園。優美、舒適、連續的人性化城市空間,細致而深入的慢行體驗,是城市的內涵與魅力所在,令人留連忘返。然而,在現代機動車占主導的城市空間中,人性化的生活、休憩與交往空間不斷地受到擠壓和侵占。機動車在給人們帶來方便與快捷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高能耗、高污染以及由路權分配不合理導致的交通事故觸目皆是。而慢行系統的建立與完善,是治愈城市交通頑癥的一劑良藥。
在所有的出行方式中,沒有哪一種比“11路”更適合短距離出行了。步行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方式,也是最古老與最普遍的出行方式。步行是1公里內最直接的交通方式,也是所有其它交通出行開始與結束的銜接“橋梁”。福田區CBD人口集中、建筑密集、車流量大,市交委在規劃主要步行通道改造方案時,按照慢行優先的要求,采取交叉口窄點設計與風雨連廊設置等措施,讓步行空間有機融合在城市整體空間之中。只有當步行環境安全、便利了,才能讓行人感受到安心、愜意,享受綠色出行的愉悅,舒緩都市生活的壓力。
專用自行車道的設計,讓城市交通更加暢通。騎自行車是5公里內中短距離出行最便捷、節能、環保、經濟的交通方式。許多國際化大都市非常注重自行車交通的發展,拉開從“四個輪子”回歸到“兩個輪子”的“雙輪革命”序幕。在德國,每1000名居民中有814輛自行車,其中38%的人騎車上班。近年來,深圳也參與到倡導自行車出行的世界大潮中,一條條自行車專用道成為城市的一道道亮麗風景??炻中?,互不干擾,讓自行車不在夾縫中“生存”,避免自行車因“走投無路”而與行人爭路或與汽車搶路,使交通秩序更加安全、有序、高效。
在慢行優先理念引導下進行的慢行系統優化升級,讓城市交通更有人情味。城市交通的發展,道路寬闊、氣派的“硬件優勢”固然重要,但交通運行暢通、市民出行方便才是根本。一個富有生命力與人性化的城市,必然要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發展。此次公布的慢行系統規劃中,專門設計了福田中心區慢行休閑通道系統,將依托既有綠道體系聯系中心區周邊四大公園及內部居住區休閑通道,可以讓“慢行者”更好地親近自然,體驗“慢生活”的優雅,在更舒適的環境中與人交流,讓整個城市都充滿溫情。
交通規劃從以車為本回歸到以人為本,以市民出行實際需求為核心,是城市治理走向成熟、走向人性化的一個集中體現,值得我們為之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