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廣西西北的巴馬被譽為“世界長壽之鄉”,但由于近年來旅游業的過度開發,巴馬盤陽河生態污染形勢嚴峻、水質下降的問題也日益突出。近日卻傳來佳訊,為給巴馬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治保障,對盤陽河流域的水質和環境治理提供指導和約束,《廣西壯族自治區巴馬盤陽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將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
生態文明建設話題并不新鮮,而多年來仍然有頻發的環境問題進入大眾視野,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抬起頭,全國各大城市普遍掩蓋在霧霾的“濃蔭”下,依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74個城市中,城市空氣質量良好的僅有??凇⒅凵胶屠_;往下看,水質和土壤的形勢也不容樂觀,四大海區中,僅有黃海和南海近岸水質良好,而9個重要海灣中竟有7個水質位于差和極差之間,耕地土壤環境堪憂,而區域性退化問題仍然很嚴峻。怪不得民間有語,“日子好了,天變灰了,大氣不敢喘;荷包鼓了,水變黑了,有水不敢喝。”
十八大報告曾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而PM2.5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足以證明國家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和決心。而如何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從根本上改變環保部門行政執法力度薄弱的問題呢?《廣西壯族自治區巴馬盤陽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無疑給我們提供了答案。
首先是完善環境法規。原環保部部長周生賢曾調侃道:“我聽說世界上有四大尷尬部門,中國的環保部就是其中之一。”環保部執法難以有實效的原因之一,就是原《環保法》難以處理新形勢。為求治理環境和生態建設有法可依,為《環保法》進行適應形勢的修改和針對全國各地確立專門的法律條例無疑是必由之路。
其次是堅持執法必嚴?!疤煜轮?,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眻谭ū貒劳瑯舆m用于環境問題,而它更是落實環保法規的關鍵。加強對重點流域、重點工業污染區和自然保護區的監督,實施多區域聯防式防控治理,對查處到的污染問題絕不手軟,方能以儆效尤、長治久安。
最后要積極探求經濟發展和環保的“和諧點位”。我們不能不環保,當然也不能不發展。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以高新技術帶動經濟體制的根本改革才是利于生態文明的根本之路。
人與自然本就應該和諧相處,人定勝天也只是一種狹隘的口號。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也不能急于一時之間完全修復自然環境,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需要“慢慢來”。我們能做而且應該做的,自是拾起法律的武器,捍衛碧海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