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城市是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提出的一個理念,是城鎮化發展的高級階段,追求城市和農村完美的有機結合,對現代城市理念產生有益影響。然而,在當前我國遍地出現的“造城”現象以及農民工進城后淪為“邊緣人”的問題與這一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從根本上說,也違背了十八大報告提出的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要求。因此說來,在今后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要堅持新型城鎮化道路,以推動田園城市的建設。
當前之所以我國在城鎮化進程中出現與田園城市理念不相符的現狀,其原因關鍵在于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依然是工業化階段。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事物之間的聯系是客觀的,是普遍的。當前,我國發展階段決定了我國當前城鎮化的“腳步”。城鎮化最早起源于工業化,因為城市中工礦企業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導致人口逐漸從農村轉入城市,這是一種“虹吸式效應”,正是這種虹吸式效應導致城鎮化的產生。而城鎮化就是人的城鎮化。然而,如果工業化所處的水平低,那么城鎮化所發揮的集聚效益就會影響,從而導致城鎮化整個發展階段處于低水平,田園城市當然無從談起。畢竟,田園城市是城鎮化的高級階段。因此,要建設田園城市就是要立足于我國現狀,抓住我國工業化水平不斷攀升的契機,走新型城鎮化道路。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來推動田園城市建設,首先要立足于硬件建設的節約、環保。當前,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出現了一系列攤大餅,追求規模大、上檔次的造城現象,很大程度是受錯誤政績觀的影響。這不是以人為本,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化,這違背了城鎮化的內涵,更沒有發揮出城鎮化應有的集聚效應。眾所周知,我們的國家并非地大物博,人均資源非常匱乏。如果在城鎮化中出現如此驚人的浪費,這將會是民族的一場浩劫,是國家的不幸。因此來說,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要順勢而為,并非高樓大廈就是城鎮化,要改變政績考核辦法,對于節約和環保要關注,這才是城鎮化真正應該首先關注的。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來推動田園城市建設,要特別關注城鄉關系的梳理。城鎮化中繞不開的一個命題,那就是城鄉關系和工農關系。城鎮化是伴隨著工業化而來的,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是把農民工變成工人的過程,把村民變成市民的過程。而隨著城鎮化的深入推進,特別是在田園城市的視野當中,市民和村民是彼此混居的,農村和城市是相互纏繞的,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沿用老思路是不合時宜的。要更新這種社會管理思路,打破城鄉二元制結構,逐步引導社會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工農互惠”的新型城鄉、工農關系,這才是田園城市落實以人為本理念的具體體現。
田園城市的建設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幸福,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關系到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建設田園城市需要擺脫工業化發展思路,回歸以人為本理念,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關注城市的硬件建設和軟件服務,才能真正將田園城市建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