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5年8月18日,經濟學人智庫發布最新的全球宜居城市排名調查顯示,在過去一年內,北京在全球宜居城市排名中上升了5位,位列第69位,蟬聯中國大陸最宜居城市。全球最宜居城市則被澳大利亞墨爾本摘得。
【綜合分析】
宜居代表的不僅是一種生活模式,更是現代城市應該追求的發展模式。這種城市發展模式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是一種可持續的模式。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在未來30年左右的時間內,城市化率將從2012年的52.57%提高到80%左右。提倡宜居觀念,按宜居標準建設城市,有利于防止在城市化進程中可能出現的城區半徑盲目擴大、人口擁擠、生態產品供給不足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超載等問題,有利于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宜居城市首先是綠色城市,不論城市發展到多大,城市資源環境的質量和功能都應該保持,人們生活在這樣的城市里才能感覺自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這要求城市必須減少和避免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資源環境破壞,重視生態損害的修復。綠色城市中,人們可以開門見綠、推窗見景,感受到山清、水秀、地凈、氣清的自然之美。城市宜居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統一。
【具體措施】
第一,樹立生態優先理念,打造城市宜居環境。要將生態文明的理念貫穿決策的全過程,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以對未來、對子孫后代負責的態度統籌謀劃。此外,要注重引導社會公眾參與、強化單位、市民的生態意識,形成城市綠化人人有責、綠色城市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圍。
第二,合理規劃綠地系統,優化綠地系統空間格局。要注重綠地規劃的科學性,建立城郊結合、城鄉一體的大綠地系統。要注重綠地規劃的權威性,做到有法必依,從法制上保證城市園林綠地建設和自然風景的保護。要注重綠地規劃的實施性,按照先易后難、先簡后繁、群眾需求的原則來制定綠地項目建設的先后秩序和實施計劃,保證每一屆政府像愚公移山一樣一屆一屆往下干。
第三,著力提升綠地總量,保障園林綠化發展空間。要加快代征城市綠地的回收和建設,建立起市規委、建委、國土、園林等各部門的協同制度,確保征地單位履行責任;要加快小城鎮人居環境建設,把生態建設、環境建設放在首位,整體提升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與人居環境,為疏解城市中心區功能、城市人口轉移、產業轉移創造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