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性質與設置目的
(一)課程的性質與特點
《人力資源統計學》是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主要講述人力資源規模、結構與素質統計,勞動時間配置與利用統計,勞動效率與勞動效益、勞動定額、勞動報酬、人工成本、勞動技能開發與鑒定、勞動關系、勞動者社會保障等統計內容。人力資源統計學是以企事業單位人員企業人力資源統計學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課程,它具有綜合性、科學性、實踐性、系統性與指導性的特點,是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習的人員進一步學習和實踐的專業性課程。
(二)課程的設置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了解企業人力資源統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掌握統計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公式,熟悉人力資源的總量和素質統計,計算勞動時間,了解非勞動時間的分布;熟練掌握勞動效率的計算與分析;熟悉勞動定額、勞動報酬和人工成本的計算和分析,了解勞動者技能培訓、勞動關系和勞動保障的相關知識。
(三)與本專業其他課程的關系
《人力資源統計學》是企業對人力資源進行統計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統計內容涉及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人事管理、薪酬管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崗位管理、現代公司管理、勞動保障、勞動爭議等課程密切相關,幫助讀者正確分析和解決目前企事業單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問題,提高企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管理效率。
本課程的重點章是第1、3、4、6章,第2、5、7章是次重點章,第8、9、10章為一般章。應考者應把握本課程的學習內容與學習重點。
二、課程內容和考核目標
第一章企業人力資源統計學緒論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企業人力資源和企業人力資源統計學的基本概念,理解企業人力資源統計學的基本內容。熟悉企業人力資源、企業人力資源統計學相關概念;掌握企業人力資源統計學的基本內容;熟練掌握企業人力資源統計學的基本方法。
二、課程內容
1.1企業人力資源統計學的基本問題
1.2企業人力資源統計學的基本概念
1.3企業人力資源統計學的基本方法
三、考核知識點
1.企業人力資源統計學的基本問題
2.企業人力資源統計學的基本概念
3.企業人力資源統計學的基本統計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企業人力資源統計學的基本問題
識記:企業人力資源,企業人力資源統計學的相關概念,企業人力資源統計學的基本內容
領會:企業人力資源統計學的統計分組法,統計指標法,統計指數法
(二)企業人力資源統計學的基本概念
識記:總體與總體單位、總體具有的性質、標志與指標、標志的分類、指標的分類
領會:標志與指標的區別與聯系
(三)企業人力資源統計學的基本統計方法
識記:拉氏指數和帕氏指數的差異,總量指標的種類,相對指標的種類
領會:企業人力資源統計學的統計分組法,統計指標法,統計指數法,多因素分析原理,編制數量指標綜合指數,編制質量指標綜合指數
簡單應用:總量指標因素分析、總指數的編制,平均指數的編制
綜合應用:簡單總體總量指標因素分析,復雜總體總量指標因素分析
第二章企業人力資源規模、結構與素質統計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人力資源規模、結構和素質統計的原則、范圍和方法,具體包括人力資源規模存量、增量和動態比較,熟悉人力資源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結構,人力資源素質的評價指標、評價原則和評價方法。
二、考試內容
2.1企業人力資源規模統計
2.2企業人力資源的結構統計
2.3企業人力資源的素質統計
三、考核知識點
1.人力資源規模統計的統計原則與統計范圍
2.人力資源規模統計應注意的問題
3.人力資源規模的存量、增量和動態比較統計
4.人力資源的性別、年齡、學歷和民族結構
5.人力資源的職業、等級、崗位和工期結構
6.人力資源素質綜合評價的特點、原則、程序和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企業人力資源規模統計
識記:人力資源規模的時點,時期規模,人力資源規模變動絕對數和相對數統計
領會:人力資源規模統計兩大統計原則和兩大統計范圍
簡單應用:結合案例,正確分析企業人力資源規模的存量,增量和動態比較特征
(二)企業人力資源的結構統計
識記:人力資源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統計
(三)企業人力資源的素質統計
識記:勞動積極性、獨立勞動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統計
領會:人力資源素質綜合評價的特點,原則和方法
簡單應用:企業人力資源素質的綜合評價
綜合應用:結合實際案例分析或綜合評價不同企業的人力資源素質
第三章時間配置與利用統計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掌握企業時間配置與利用統計的意義、任務,了解時間配置與利用統計分類及非勞動時間統計、管理與技術人員時間配置與利用的統計分析方法等基本內容,熟悉勞動時間的構成,重點掌握勞動時間配置與利用統計計算公式,掌握勞動時間平衡表的編制與運用。
二、考試內容
3.1時間配置與利用概述
3.2勞動時間配置與利用統計
3.3非勞動時間的配置與利用統計
3.4管理與工程技術人員時間配置與利用統計
三、考核知識點
1.時間配置的概念與基本分類
2.時間配置與利用統計的目標與任務
3.勞動時間的構成與核算
4.勞動時間的利用程度分析
5.勞動時間的損益與利用潛力分析
6.非勞動時間的基本分類
7.非勞動時間分配的統計指標和內容
8.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勞動時間利用統計分析
四、考核要求
(一)時間配置與利用概述
識記:時間配置的概念與基本分類
領會:時間配置與利用統計的目標與任務
(二)勞動時間配置與利用統計
識記:勞動時間的構成
領會:勞動時間平衡表的編制與運用
簡單應用:勞動時間的損益與利用潛力分析
綜合應用:勞動時間的核算,勞動時間的利用程度分析
(三)非勞動時間的配置與利用統計
識記:非勞動時間的基本分類,非勞動時間分配的統計指標和內容
領會: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勞動時間利用統計分析,非勞動時間配置統計表現形式
(四)管理與工程技術人員時間配置與利用統計
識記:工程技術人員時間配置與利用應注意的其它問題
領會: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勞動時間利用統計分析,非勞動時間配置統計表形式
簡單應用: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時間配置與利用的一般方法,
第四章勞動效率與勞動效益統計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勞動效率與勞動效益的概念、意義與任務及其計算公式,企業勞動效益的分類標準,熟悉企業勞動效率與勞動效益的關系,各種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公式,以及建筑企業、商業企業、交通運輸企業、農業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指標,勞動效益統計、分析與評價等內容。重點掌握并會應用企業勞動生產率動態統計計算與分析。
二、考試內容
4.1勞動效率與勞動效益統計概述.
4.2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
4.3其他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
4.4企業勞動生產率動態統計與分析
4.5勞動效益統計、分析與評價
三、考核知識點
1.企業勞動效率的概念及其表現形式
2.企業勞動效益的概念及其計算公式
3.企業勞動效率與勞動效益的關系
4.各種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指標
5.企業勞動生產率動態統計指標
6.勞動生產率指數體系(計算)
7.影響企業勞動生產率變動的時間和人員結構因素分析(計算)
8.勞動生產率變動對產量和勞動量的影響分析(計算)
9.勞動效益指標的核算
10.企業勞動效益的分析與評價
四、考核要求
(一)勞動效率與勞動效益統計概述
識記:企業勞動效率的概念及其表現形式,企業勞動效益的概念及其計算公式,企業勞動效益的分類標準
領會:勞動效率統計的意義與任務,企業勞動效率與勞動效益的關系
(二)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
識記:按不同產量指標計算的勞動生產率
領會:按不同時間單位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按不同人員范圍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指標
簡單應用:各種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指標計算
(三)企業勞動生產率動態統計與分析
識記:企業勞動生產率動態統計指標、勞動生產率指數體系計算指標
簡單應用:企業勞動生產率動態統計指標,影響企業勞動生產率變動的時間和人員結構因素分析,勞動生產率變動對產量和勞動量的影響分析
綜合應用:綜合計算分析勞動生產率指數體系
(四)勞動效益統計、分析與評價
識記:企業勞動效率與勞動效益的關系,企業勞動效益的分析與評價指標
領會:勞動效益指標的核算,企業勞動效益評價體系與原則
簡單應用:企業勞動效益的綜合評價方法
第五章勞動定額統計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勞動定額的概念、性質與類型以及勞動定額統計的意義和任務,勞動定額完成情況等基本概念和理論,了解勞動定額統計管理統計分析及相關指標的計算及應用,掌握勞動定額實施結果分析方法,熟練應用勞動定額完成情況等統計指標來計算工人,企業的勞動定額完成情況,了解熟悉勞動定額管理工作及其管理指標。。
二、考試內容
5.1勞動定額統計的意義
5.2勞動時間統計
5.3勞動定額完成情況統計
5.4勞動定額實施結果分析
5.5勞動定額管理狀況的統計分析
三、考核知識點
1.勞動定額的概念
2.勞動時間統計
3.勞動定額完成情況統計
4.勞動定額實施結果分析
5.企業勞動定額完成程度計算與分析
6.勞動定額管理狀況的統計分析
四、考核要求
(一)勞動定額統計的意義
識記:勞動定額的概念、性質與類型
(二)勞動時間統計
識記:產品實耗工時的概念和種類
領會:生產者完成定額工時的統計
簡單應用:以產品為對象匯總產品實耗工時,以生產者為對象匯總產品實耗工時,計算單位產品的實耗工時
(三)勞動定額完成情況統計
識記:作業者個人勞動定額完成情況統計,生產單位勞動定額完成情況的統計
簡單應用:勞動定額完成情況指標的計算方法
綜合應用:勞動時間利用不充分、勞動條件不正常的計算與分析
(四)勞動定額實施結果分析
識記:勞動定額水平的統計分析指標,勞動定額水平均衡度的統計分析指標
領會:企業勞動條件失常對勞動定額完成情況的影響分析
(五)勞動定額管理狀況的統計分析
識記:企業勞動定額實行范圍的統計指標。產品定額制定規模和方法的統計指標,勞動定額調整幅度的統計指標
第六章勞動報酬統計
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勞動報酬的涵義及勞動報酬統計的意義,理解企業工資總額核算的要求,掌握工資總額及其變化的計算和分析方法,重點掌握平均工資及其變化的計算和分析方法,了解企業職工勞動關系統計分析的內容。
二考試內容
6.1勞動報酬的含義及勞動報酬統計的意義
6.2企業工資總額的核算與統計分析
6.3平均工資的統計分析
三、考核知識點
1.勞動報酬涵義
2.勞動報酬統計的原則
3.工資總額的構成
4.工資總額的變動分析
5.工資支付形式和經費來源
6.不應該包括在勞動報酬的核算范圍內的企業支付給員工的貨幣或實物
7.名義工資與實際工資的計算
8.平均工資計算
9.平均工資指數體系計算及分析
四、考核要求
(一)勞動報酬的含義及勞動報酬統計的意義
識記:勞動報酬涵義、勞動報酬統計的意義,勞動報酬統計的原則
(二)企業工資總額的核算與統計分析
識記:工資支付形式和經費來源,計時工資與計件工資,獎金與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其它工資
領會:企業工資總額的構成分析,不應該包括在勞動報酬的核算范圍內的企業支付給員工的貨幣或實物
簡單應用:工資總額的變動核算與統計分析
(三)平均工資的統計分析
識記:平均工資的含義、平均工資計算公式
簡單應用:名義工資與實際工資的計算
綜合應用:平均工資指數體系計算及分析
第七章人工成本統計
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理解人工成本的概念,了解人工成本與總成本的關系以及人工成本統計的意義,熟悉人工成本的內容構成,重點掌握人工成本統計指標(包括人工成本總額及平均人工成本)的計算和分析。
二、考試內容
7.1人工成本統計的意義
7.2人工成本的構成
7.3人工成本統計分析
三、考核知識點
1.人工成本的涵義和人工成本統計意義
2.我國人工成本的構
3.從會計核算的角度看人工費用的構成
4.企業人工成本總額構成變化分析
5.人工成本統計的國際標準,
6.企業人工成本總額的變動分析
7.企業平均人工成本的變動分析
8.人工成本支出的勞動效益分析
四、考核要求
(一)人工成本統計的意義
識記:人工成本涵義,人工成本統計的意義
領會:人工成本與總成本關系
(二)人工成本的構成
識記:人工成本的統計內容,從業人員勞動報酬(含不在崗職工生活費),社會保險費用,福利費用,教育經費,勞動保護費用,住房費用,其他人工成本費用
領會:我國人工成本構成,從會計核算的角度看人工費用的構成,人工成本統計的國際標準,人工成本支出的勞動效益分析
(三)人工成本統計分析
領會:人工成本支出的勞動效益分析
簡單應用:人工成本總額變動的計算與分析
綜合應用:企業平均人工成本的變動計算與分析
第八章職業技能開發與鑒定統計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職業技能開發與鑒定統計的意義、性質、基本概念,了解職業技能開發統計,職業技能鑒定統計和職業技能開發效益統計的基本方法和相應指標體系。
二、考試內容
8.1職業技能開發與鑒定統計的意義
8.2職業技能開發統計
8.3職業技能鑒定統計
8.4職業技能開發效益的統計
三、考核知識點
1.企業參加培訓人員的核算指標
2.企業職業培訓條件統計指標
3.企業職業技能開發進程分析指標
4.企業職業技能開發結構統計指標
5.職業技能鑒定參加考核人數的計算
6.職業技能鑒定合格人數的計算
四、考核要求
(一)職業技能開發與鑒定統計的意義
識記:職業技能開發與鑒定的概念
領會:職業技能開發與鑒定的意義、指導思想和任務
(二)職業技能開發統計
識記:職業技能培訓機構情況統計、企業參加培訓人員統計、職業技能開發培訓的結構統計、企業職業技能開發費用統計、職業技能培訓的成效統計
(三)職業技能鑒定統計
識記: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及人員統計,參加職業技能鑒定的考核人員統計,職業技能鑒定結果統計,職業技能競賽統計
(四)職業技能開發效益的統計
領會:職業技能鑒定統計及職業技能開發效益統計的基本思路,職業技能開發動態統計的分析指標
簡單應用:應用職業技能鑒定統計及職業技能開發效益統計的指標體系對企業職業技能開發、鑒定及其效益進行統計分析
第九章勞動關系統計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應理解勞動關系統計的內涵和存在的現實必要性。在此基礎之上,應掌握勞動者參與統計和勞動爭議統計的相關公式,尤其需要知悉如何對所統計出的數據做出一個合理的分析,并掌握基本勞動關系統計的步驟與方法。
二、考試內容
9.1勞動關系統計的意義
9.2勞動者參與統計
9.3勞動爭議統計
三、考核知識點
1.勞動關系的含義
2.勞動關系主體的不同內涵和具體活動內容
3.企業職工參與民主管理統計
4.企業職工參與活動統計
5.勞動爭議數量統計
6.勞動爭議處理統計
7.勞動爭議統分析
四、考核要求
(一)勞動關系統計的意義
識記:勞動關系的含義,勞動關系主體的不同內涵和具體活動內容,勞動關系的任務和意義
(二)勞動者參與統計
識記:合理化建議活動統計,技術協作活動統計,勞動競賽統計,體育活動統計,福利活動統計
領會:企業職工參與民主管理統計,企業職工參與活動統計,
(三)勞動爭議統計
識記:勞動爭議數量統計,勞動爭議處理統計,勞動爭議數量指標、構成指標統計
領會:勞動爭議處理件數、調解件數、裁決件數以及判決件數統計,爭議普遍程度、嚴重程度、結構判別和處理情況分析
簡單應用:結合案例分析,對簡單的勞動爭議狀況進行分析
第十章社會保障統計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理解社會保障統計的含義、體系和現實任務。在此基礎之上,掌握企業社會保障統計、企業福利統計相關公式,尤其需要知悉如何對所統計出的數據做出一個合理的分析,并熟練掌握基本社會保障統計的分析方法。
二、考試內容
10.1社會保障統計的意義
10.2企業社會保障統計
10.3企業福利統計
三、考核知識點
1.社會保障的含義、體系
2.企業保險統計
3.企業工傷、醫療、退休養老和生育保險統計
4.企業社會保險基金的上繳統計
5.企業福利費用的計算與統計分析
6.養老人員統計和生活水平分析
四、考核要求
(一)社會保障統計的意義
識記:社會保障的含義,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
(二)企業社會保障統計
識記:失業人數和保險費用的分析,基金繳納和統計分析
領會:企業事業保險統計的失業人數和保險費用的分析,企業社會保險基金的上繳統計分析,企業社會保險基金的基金繳納和統計分析
(三)企業福利統計
識記:企業福利費用的計算
簡單應用:能結合相關案例對企業福利費用的變動程度、和其與工資、生活水平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簡單的分析
三、關于大綱的說明與考核實施要求
為了使本大綱的規定在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考試命題中得到貫徹落實,特對相關問題作如下說明,并提出具體實施要求:
(一)自學考試大綱的目的和作用
課程自學考試大綱是根據專業自學考試計劃的要求,結合自學考試的特點而確定。其目的是對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課程考試命題進行指導和規定。
課程自學考試大綱明確了課程學習的內容以及深廣度,規定了課程自學考試的范圍和標準。因此,它是編寫自學考試教材和輔導書的依據,是社會助學組織進行自學輔導的依據,是自學者學習教材、掌握課程內容知識范圍和程度的依據,也是進行自學考試命題的依據。
(二)課程自學考試大綱與教材及命題的關系
課程自學考試大綱是進行學習和考核的依據,教材是學習掌握課程知識的基本內容與范圍,教材的內容是大綱所規定的課程知識和內容的擴展與發揮。本大綱對考核的要求是適當體現的,并與選用教材所體現的課程內容是一致的。
命題應根據本大綱規定的目標來確定,考核要求、考試命題要覆蓋到各章,并突出重點章節。不出死題,著重學生識記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三)關于自學教材
指定使用教材:《企業人力資源統計學》,程振源、李軍華主編,科學出版社,2015年4月第一版。
(四)本課程自學要求和自學方法的指導
自學考試是一種開放性的教育形式,它主要是通過考生個人自學以及社會助學,來達到國家考試所規定的考核目標。從考試類型上看,自學考試又是一種“標準參照性考試”,考生只要能夠達到自學考試各科考試大綱所規定的要求,即可通過這一科目的考試。認真自學是考生能否順利通過自學考試并取得學歷資格的基礎。
為有效地指導個人自學和社會助學,本大綱已指明了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在各章的基本要求中也指明了各章內容的重點和難點。
考生如果希望以自學為主通過《人力資源統計學》考試,應在自學中注意以下事項:
1.應依據本課程考試大綱所規定的考核知識點、考核目標和具體要求,對大綱規定的考試內容進行全面系統地學習,在通讀教材有關內容的基礎上,按照考試大綱的規定,重點學習那些重點考核的內容。
2.本課程是一門計算性較強的課程,為了正確掌握所學的統計指標與公式,必須多做練習??忌龖谥付ń滩牡牧曨}集上完成習題作業外,還必須按照習題集中相關題目的要求,牢牢掌握計算方法與步驟。
3.為有效地指導個人自學和社會助學,本大綱已指明了章節內容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程共4學分。
(五)對社會助學的要求
針對教材重點章(第1、3、4、6章)、次重點章(第2、5、7章)和一般章(第8、9、10章)的自學或助學,基本學時為:重點章分別不少于(12、9、15、9)、次重點章分別不少于(4、6、4),一般章分別不少于(3、3、3),即總學時不少于70。
(六)對考核內容和考核目標的說明
這是本考試大綱的主要內容,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基本要求:指考生對考試范圍內的各章教材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應該熟記,達到牢固掌握的程度。為使考生更好地把握各章節的基本要求,本大綱在下面“考核目標和具體要求”中,做出具體規定。
2.考核知識點:指各章中需要考核的部分。在本大綱中,對于各章節的內容規定了若干個知識點,具體的知識點又可分成若干個知識細目。
3.考核目標和具體要求:指考生應該把握知識點的程度,它是本課程進行命題時的基本依據。本大綱結合人力資源統計學這門課程的特點,在“考核目標和具體要求”中,提出了4個不同認知層次的具體要求:
(1)識記:能正確認識和表述科學事實、原理、術語和規律,知道該課程的基礎知識,并能進行正確的選擇和判斷。
(2)領會:能將所學知識加以解釋、歸納,能領悟某一概念或原理與其他概念或原理之間的聯系,理解其引申意義,并能做出正確的表述和解釋。
(3)簡單應用:能用所學的概念、原理、方法正確分析和解決較簡單問題,具有分析和解決一般問題的能力。
(4)綜合應用:能靈活運用所學過的知識,分析和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具有一定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七)關于本課程考試的幾個規定
1.本課程考試方式為閉卷、筆試,考試時間150分鐘,并允許帶計算器。
2.本課程考試評分采取“百分制”,60分及格。
3.本課程考試題型有6種,分別為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簡答題、論述題、計算題、綜合計算分析題。
4.本課程考試卷面中,試題的難度可分為:易、較易、較難、難四個等級,每份試卷中不同難度試題的分數比例一般為2:3:3:2。
5.本課程考試卷面中,識記、領會、簡單應用、綜合應用4類題目,各占分數的20%、30%、30%、20%。
6.必須注意試題的難易程度與能力層次有一定的聯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個能力層次中對于不同的考生都存在著不同的難度。
附錄
題型舉例
一、單項選擇題
1、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統計研究的對象是企業人力資源現象的()。
A、質量方面
B、變動方面
C、總量方面
D、數量方面
二、多項選擇題
1、加班加點時間計入()。
A、制度工作時間
B、日歷工作時間
C、全部實際工作時間
D、出勤時間
E、制度內實際工作時間
三、簡答題
1、簡述企業人力資源素質綜合評價的設計原則。
四、論述題
1、論述我國人工成本的構成情況。
五、計算題
某企業2011年1月份(31天)有公假9天,采取一班制勞動,每班8小時,生產工人月平均人數為1000人,其它情況如下:
項目 | 缺勤工日 | 停工工日 | 非生產工日 | 加班工日 | 停工被利用工日 |
合計 | 600 | 500 | 100 | 1200 | 300 |
問題:
1、計算該企業的日歷工日數、公假工日數、制度工日數、出勤工日數、制度內實際工作工日數、全部實際工日數。
六、綜合計算分析題
某企業甲乙車間的統計材料如下表:
總產值(萬元) | 平均人數 | 勞動生產率(萬元人) | 勞動生產率指數(%) | |||
基期 | 報告期 | 基期 | 報告期 | |||
人數 | 人數 | 基期 | 報告期 | |||
甲車間 | 8000 | 14000 | 1600 | 2400 | ||
乙車間 | 2000 | 2800 | 450 | 600 | ||
全 廠 | 10000 | 16800 | 2050 | 3000 |
問題:
(1)計算甲車間基期、報告期的勞動生產率及其指數并填入表格中空白處;
(2)計算乙車間基期、報告期的勞動生產率及其指數并填入表格中空白處;
(3)計算全廠基期、報告期的勞動生產率及其指數并填入表格中空白處;
(4)分析計算全廠勞動生產率可變組成指數、勞動生產率固定組成指數以及勞動生產率結構影響指數,并對全廠的勞動生產率變化情況作一個全面的分析。(要求精確到10元,即保留3位小數)
更多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