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資料: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加強文化與科技融合
來源:易賢網 閱讀:1165 次 日期:2015-08-24 16:45:48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申論資料: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加強文化與科技融合”,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在線網校:>>>點擊進入<<<

考試書庫:>>>點擊進入<<<

網校以及考試書庫開發及擁有課件范圍涉及公務員/財會類/學歷類/建筑工程類

等9大類考試的在線網絡培訓輔導和全新引進高清3D電子書考試用書。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從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增強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高度明確指出:科技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要發揮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的作用,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稕Q定》對如何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要求和明確部署。

一、科技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

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長期以來,科技創新給社會生產方式、全球競爭格局帶來重大變革,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從文化的內容、形態、傳播與影響等各個方面,不斷推動文化的發展與演變,成為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

科技創新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豐富文化的內涵??茖W技術作為社會智力發展的一個方面,既是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文化的重要體現形式和載體??萍紕撔略诓粩嗵岣呷祟愓J識自然、順應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能力和水平的同時,也在不斷完善人類的知識體系、創新人類的思維方式、豐富人類的精神世界,從而不斷豐富文化的內涵。

科技創新是社會文化形態演進發展的催化劑。人類文明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是伴隨著科技的進步而不斷演進發展的。從狩獵文明、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今天以工業化、信息化高度發展為特點的后工業文明,技術的每一次革命性突破,都推動著社會及其文化形態產生一次深刻的變革。

科技創新是促進新型文化業態形成發展的核心動力?,F代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在不斷衍化出一批批千姿百態的科技消費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也無時不在塑造和影響人類文化的內容與形態。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的文化業態。正是留聲機、攝影、電子、光纖通信、無線電通訊、激光照排,以及CD、VCD、DVD等技術和產品的發明,使音響、電影、廣播電視等文化行業得以形成。以動漫、網絡游戲、手機游戲、手機媒體等為代表的新興文化業態,已逐漸成為繼IT產業后最具潛力的產業之一。

科技創新使文化表現形式更加多姿多彩。數字化技術、網絡技術、新型顯示技術等高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廣泛應用,大大豐富了各類文化產品的表現力,顯著增強了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演藝會展、休閑娛樂等文化行業的發展活力。數字影像、聲光多媒體、LED顯示、數字三維虛擬展示等諸多高新技術的應用,明顯提升了傳統演藝、會展及大型文化傳播活動的表現形式和感染力。3D、4D、電腦特技等數字技術在電影制作中的應用,大大豐富和增強了人們對傳統影視產品的感受和體驗,同時也為影視業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二、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是我國文化發展繁榮的迫切需要

黨的十六大以來,伴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科技對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起到了突出作用,文化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就。目前,我國電影產量由2003年不到100部上升到2010年526部,躍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電子出版物已居世界第二位。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已覆蓋全部行政村和20戶以上通電自然村,文化信息資源工程已覆蓋全國75%行政村。科技創新引領了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藝演出、動漫娛樂、數字創意、網絡原創等文化產業迅速發展,催生了一大批文化科技融合的創新型企業,推動了我國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文化科技發展仍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和問題,最為突出的是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不夠。一是科技對文化發展的支撐不夠,尚未形成支撐和引領文化發展的科技支撐體系。二是文化發展需求對科技創新的帶動不足,關鍵技術裝備和軟件系統主要依賴進口,核心技術的國產化率相對偏低。三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文化體系的科技意識不強、科技體系對文化不精通,導致多年來我國科技與文化各自發展、融合不夠。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科技保持快速發展態勢,信息化進程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能不能緊緊抓住信息化深入發展的歷史機遇,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加強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使主流文化占據新媒體陣地和文化傳播的制高點,關系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不能得到廣泛傳播、深入人心,關系到我國文化產品能不能更有力地影響世界、造福人類。為此,我們必須把文化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促進文化與科技相融合,用先進技術傳播先進文化,催生新的文化業態,不斷增強我國文化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三、大力推進文化科技創新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加強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攻關,以先進技術支撐文化裝備、軟件、系統研制和自主發展,重視相關技術標準制定,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高我國出版、印刷、傳媒、影視、演藝、網絡、動漫等領域技術裝備水平,增強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這為我國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我們要緊緊圍繞文化各重點領域,抓住一批全局性、戰略性重大課題,加強對文化發展重大科技問題的攻關,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對文化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大力提升文化產品的創作力、感染力、表現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提升文化產品的創作力。針對圖書出版、廣播影視、演藝會展、娛樂休閑等領域多種形式文化產品的創新創意需要,創作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一步提高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文化遺產的認知、保護、傳承和開發;加強對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留下的豐富文化遺產和素材資源的充分提煉和梳理;利用數字化、網絡化等科技手段,開展各類文化資源數據庫、素材庫、信息庫的建設和共享利用。

提升文化產品的表現力。利用數字、網絡、3D、4D、高清、多媒體、虛擬展示、激光顯示等多種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產品及服務模式;推動有關科技領域先進、共性、關鍵技術成果向文化領域的轉化應用;提高支撐相關文化產品和服務創新所需的核心技術、軟件、裝備的自給率,加強相關標準與規范建設。

提升文化產品的傳播力。加快數字、網絡、移動等各類先進通信技術的轉化應用,進一步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雙向互動,可管、可控、可信的現代傳播體系,不斷開發基于數字、移動、網絡等具有不同傳播、接收、顯示特點的新型文化產品,縮小不同區域、不同文化階層、不同人群間信息與機會不均等的“數字鴻溝”;促進數字出版、娛樂休閑、遠程教育等新型文化服務產業鏈的形成與發展,進一步提高文化的傳播力。

提升文化安全和文化管理能力。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網絡無處不在,公眾自發參與各種形式的文化傳播與互動活動空前活躍,全球性的文化交流更加廣泛,外來文化的表現力不斷增強,對于我國文化建設的影響日益明顯。因此,保障衛星、廣播、電視、網絡等通信渠道的傳輸安全,加強網絡文化信息管理,應對不良信息(色情、暴力、反動)等給文化安全帶來的挑戰,已成為當務之急。必須大力加強文化科技相關理論和技術的系統研究,充分運用信息化、網絡化的高新技術成果和手段,加強對各類文化資源的管理和開發利用,促進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四、實施文化科技創新工程,加強文化與科技融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科技部等相關部門將以組織實施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為抓手,進一步加強政府對文化科技發展的支持與引導,加強文化科技發展的戰略研究與頂層設計,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加強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強化文化產業發展的科技帶動作用。聚焦文化演藝、影視動漫、新聞出版、文化旅游、網絡文化、創意設計等主要文化產業服務形態,整體布局產業鏈,有針對性地突破文化產品創意、生產、傳播、運營、展示、消費等各個環節的關鍵技術和集成應用技術,提高文化制作與展示行業軟件系統及裝備的國產化率。運用現代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培育新興數字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集群發展。創新服務模式,并在文化服務領域開展應用示范。

提升公共文化事業科技服務能力。針對文物、民俗、宗教等各類典型物質與非物質中華文化遺產保護的需求,突破文化資源保護關鍵技術,促進高新技術與陶瓷、漆器、織造、印染、雕刻等中國傳統工藝有機結合,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資源數字化保護和開發利用。促進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網絡化文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全社會公共文化資源共享,提高國民文化消費力。研究新型網絡學習模式,開發新型電子書包,建立中華傳統文化和漢語言教育與學習公共服務平臺,向廣大青少年宣傳中華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手段,構建網絡化國際文化交流服務平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架設國際文化交流的橋梁。

以基地為依托、項目為載體,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依托國家高新技術園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等建立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項目納入國家相關科技發展規劃和計劃,促進文化與科技創新資源與要素互動銜接、協同創新。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技術創新體系,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文化科技企業,支持文化與科技相互融合的產學研戰略聯盟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學科體系,加強文化科技復合型人才培養,形成一批具有科技與文化融合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優化文化與科技相互融合的外部環境。積極探索跨部門文化科技合作新機制,形成有利于文化科技發展的工作體系。加強文化科技合作制度、指標體系和調查方法的研究,逐步探索建立一套適用于評價文化科技發展速度、發展水平、發展潛力以及投入產出效益的評價指標體系。重視文化產品,特別是數字文化產品等各類新型文化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促進有關法律法規的建立完善。加強文化科技創新的宣傳和知識普及,在全社會形成支持文化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

更多信息請查看事業編‖公務員‖考試資料‖考試技巧

更多信息請查看申論考試資料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為準!
相關閱讀申論考試資料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云南網警備案專用圖標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
云南網警報警專用圖標
未满十八18勿进黄网站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