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主義思想的核心是凸現自我、強調個體,它在西方社會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是突出自我或個體,而是強調“眾”“民”,即整體的至上性。 詳細內容請看下文試論全球化背景下整體主義。
在近代,隨著西方文化作為世界主流文化地位的確立及其對中國的入侵,這兩種絕然不同的價值觀的沖突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當前這兩者的沖突與融合仍遠未完成,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探尋其發展趨勢仍具深遠的意義。
西方文化具有明顯的個人主義特點,肯定個人作為宇宙間一個獨立實體的價值。古希臘哲學和基督教在心物二元論的基礎之上形成了它們的個體人格觀念。根據這種觀念,人是由肉體與靈魂所組成的統一體。關于人的肉體,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基督教,全都不強調它的有機性,不強調它同父母之間的血緣聯系,而是認為它是由一些粗糙的物質所做成,體現其機能的“欲望”被認為屬于靈魂。另一方面,人的靈魂被認為是由理智、意志、情感、欲望等“成分”所組成,其中理智被認為同世界的某種精神本體相聯系,在個人精神世界,它作為人的核心而處于肉體之中,與肉體一起構成了一個個獨立存在的個人。在此背景下,西方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個體人格觀念。
西方的個體主義傾向在古代奴隸制時期已發端,如普羅泰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命題,亞里士多德的人有意志自由的觀點,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原則等,當時希臘城邦的奴隸主民主制則是這一思想在政治上的最初體現。當時的公民是權利的主體,公民享有參與城邦管理的權利,而在各種權利中,個****利又具有明顯的優先地位。但在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占據了統治地位,基督教神學宣揚以神為中心,貶低人的地位和價值,人的尊嚴和個性受到了嚴重的壓制。
更多信息請查看哲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