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 第二編 經 濟
第一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學習目的和要求:過本章的學習,了解和掌握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相關基礎理論知識,弄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方式與經濟體制關系,了解中國之所以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必然性,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體系、基本框架、運行機制和分配制度等相關知識。
第一節 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市場經濟
(一)市場經濟的含義
市場經濟是指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資源配置方式和社會經濟形態。它是人類為滿足自身需要而對有限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一種手段。市場經濟建立在發達的商品經濟基礎之上,最初產生于資本主義社會。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生產的目的是為了商品交換,滿足市場的需要;不同商品生產者之間通過市場交換商品,建立聯系;市場成為社會經濟資源分配的樞紐,市場機制對誰生產、生產什么、如何生產等問題起著基礎性的決定作用。市場能促使商品生產者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和生產方法,推動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
(二)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
與計劃經濟相比較,市場經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市場活動的自主性。市場經濟是交換經濟,必須以具有自身利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為前提。各類市場主體可以相對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產、購銷和信貸活動,同時對自己的市場經濟行為負責。
2.市場交易的競爭性。在市場經濟中,經濟主體自主參與社會經濟活動,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成為他們共同的目標,競爭性成為市場經濟活動的顯著特征。
3.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各類經濟主體,無論其規模大小、性質如何,在市場活動中始終處于平等的地位,它的一切市場活動必須遵循價值規律,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
4.市場體系的開放性。市場經濟以完善的市場體系為基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類資源可以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優化配置,必須具有開放性。
5.市場運行的法制性。市場經濟應該是法制經濟,從市場進入、市場競爭到收人分配,都有一整套比較完整的法律、規章加以引導、規范和約束。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中國搞市場經濟的歷史必然性
改革開放前,我國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社會資源的配置和經濟活動完全依靠政府的決策,作為單個經濟行為主體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只能按照政府的計劃行事,無權選擇消費什么、怎么樣生產等。但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經濟結構的復雜化,人民需求的不斷變化,特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使原有的計劃經濟越來越不適應現代化生產發展的要求,成為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僵化經濟體制。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國家對企業統得過死,政企職責不分,企業沒有自主權只是作為政府的附屬物,嚴重扼殺了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排斥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把計劃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主要運用行政手段的指令計劃組織和管理國民經濟,從而導致企業沒有活力、積極性等問題沒有辦法根本解決。
3.在分配上搞平均主義,財政統收統支,人員統一調動和分配,造成企業吃國家“大鍋飯”,職工吃企業“大鍋飯”的局面,嚴重壓抑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
因此,面對眾多企業和復雜的經濟關系,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所有的企業,無法合理有效地配置資源,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對原有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勢在必行。加之改革開放以后,市場機制對經濟活動的調節作用不斷加強,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大趨勢已不可逆轉。以鄧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被確立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