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期保健:
學齡兒童的機體抵抗力和控制、理解、分析、綜合能力增強,認知和心理社會發展非常迅速,同伴、學校和社會環境對其影響較大。
1.合理營養 學齡期膳食要求營養充分而均衡,以滿足兒童體格生長、心理和智力發展、緊張學習和體力活動等需求。要重視早餐和課間加餐,同時,要特別重視補充強化鐵食品,以減低貧血發病率。
2.體格鍛煉 每天進行戶外活動和體格鍛煉,內容要適當,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
3.預防疾病 保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繼續按時進行預防接種,宣傳常見傳染病的知識,預防傳染病,并對傳染病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此期學校和家庭還應注意培養兒童正確的坐、立、行走等姿勢。具體措施如下:
(1)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養成按時睡眠、起床的習慣。
(2)培養兒童每天早、晚刷牙,飯后漱口的習慣,預防齲齒。
(3)學齡期兒童應特別注意保護視力,教育兒童寫字、讀書時書本和眼睛應保持1尺左右的距離,保持正確姿勢。課間要到戶外活動,進行遠眺以緩解視力疲勞。積極開展眼保健操活動,預防近視眼的發生。如果發生近視,要到醫院檢查和治療。
(4)學齡期是骨骼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應培養正確的坐、立、行走等姿勢,避免骨骼畸形。
4.防止意外事故 學齡期常發生的意外傷害包括車禍、溺水,以及在活動時發生擦傷、割傷、挫傷、扭傷或骨折等。對兒童進行法制教育,學習交通規則和意外事故的防范知識,減少傷殘的發生。
5.培養良好習慣 培養不吸煙、不飲酒、不隨地吐痰等良好習慣。注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性情,加強素質教育,通過體育鍛煉培養兒童的毅力和奮斗精神,通過興趣的培養陶冶高尚情操。
6.防治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 學齡兒童不適應上學是此期常見問題,表現為焦慮、恐懼或拒絕上學。家長應查明原因,采取相應措施,同時,需要學校和家長的相互配合,幫助兒童適應學校生活。
更多信息請查看醫學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