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國情國力
【學習要求】通過學習,掌握我國國情、國力的基本情況,了解我國綜合國力的現有水平和國際地位,從而明白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處的環境條件、資源條件和對策措施,深刻理解我國所實行的基本國策和有關方針政策的科學性和必要性,增強執行基本國策和方針政策的自覺性,樹立科學發展的思想意識和決策原則,更好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奮斗。
第一節 國土與資源
一、自然狀況
(一)地理位置
我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東南面對海洋,西北深入亞歐大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我國陸地領土面積大約為960萬平方公里,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國土面積隨著人口的增加而減少,從1950年的0.02平方公里,減至現在的0.0074平方公里,只有世界人均數0.022的33%。我國的陸地邊界全長約為2.28萬公里,東鄰朝鮮;南鄰越南、老撾、緬甸;西南和西部與印度、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東北和北部與俄羅斯、蒙古為鄰;西北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為鄰。除了廣闊的陸地以外,還有寬闊的海域和眾多的島嶼。
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我國還擁有約300萬平方公里的領海、毗連區和海洋專屬經濟區。我國的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如果把沿海島嶼的海岸線計算在內,則長度超過了3.2萬公里。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以及文萊等國,與我國隔海相望。
(二)地形構架
我國的地形復雜多樣,基本上可以劃分為五大類: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山地和高原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和平原在東部。整個地勢自西向東逐漸下降,構成巨大的階梯狀斜面。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位于中國、尼泊爾邊界的喜馬拉雅山脈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地勢最高點,而新疆吐魯番盆地中的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4米,為我國地勢最低的地方。我國的近海大陸架總面積約為127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大陸架總面積的1/20。我國渤海、黃海全部位于大陸架上,東海有2/3海域的海底屬于大陸架,南海的大陸架占南海海域的3/4。我國沿海島嶼共有5000多個,其中約85%分布在杭州灣以南的大陸近岸和南海之中。臺灣是我國的第一大島,面積3.6萬平方公里;海南島次之,面積3.4萬平方公里;釣魚島等島嶼位于臺灣省東北的海面上,是我國最東的島嶼;南沙群島則是我國最南的島嶼群。我國河流的總長度226800公里,徑流總量為26000億立方米,相當于全世界河流徑流總量的6.8%。我國眾多的河流各成系統,組成龐大的水系,大致可以分為黑龍江水系、遼河水系、海河水系、黃河水系、淮河水系、長江水系、珠江水系、東南沿海水系、臺灣及海南島等海島水系、西南水系、北冰洋水系、藏北高原內陸水系、新疆內陸水系、青海柴達木內陸水系、甘肅與內蒙古內陸水系等。我國還有大量的湖泊,據統計,全國天然湖泊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800多個,其中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3個,全部湖泊面積達8萬平方公里。
(三)氣候條件 我國的氣候受海陸位置的影響,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冬季盛行偏北風,夏季盛行偏南風。由于季風的周期性活動以及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形成四季分明、雨熱同季的特征。寒風、氣旋、梅雨、臺風等成為我國常見的幾種氣候類型。因此,我國大多數地區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熱多雨,易發旱澇災害。
二、資源概況
(一)土地資源
我國土地資源的絕對數量居世界前列,耕地數量居世界第四位。土地資源類型多樣,山地、耕地、林地、草地、沼澤地、沙漠、灘涂、水面等都有大面積分布。從總體上看,有四大特點:(1)山地多,平地少,可耕地比重小,2002年時可耕地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4.9%,人均只有0.11公頃,僅為世界人均占有數的48%,居世界倒數第四,且有不斷減少的趨勢o(2)土地資源絕對量大,人均量為世界最少,農林牧用地合計每人0.57公頃,最多不超過0.67公頃,僅為世界人均占有數的1/5左右。(3)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地區差異大,東部季風區是主要農業區,土地自然生產力高;西北干旱區多為干旱的荒漠,不宜種植,無灌溉農業;青藏高寒區,地高天寒,不易利用。(4)耕地后備資源少,可供開發的質量好的土地資源已為數不多,大約有3330萬公頃,其中95%集中在西北和東北,開發比較困難。
(二)水資源
我國的水資源從總量上來說是世界上比較豐富的國家之一。陸地上的地表水、地下水、冰川和永久積雪所蘊藏的水資源共5億立方米,可被利用的水資源約2.8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但就人均占有量和分布狀況而言則不容樂觀。人均占有量只有2131立方米,僅為世界的30.9%;地區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懸殊;年際和季節變化很大,水旱災害頻繁。因此,水資源是我國十分珍貴的自然資源。
(四)生物資源
我國的生物資源由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三大類組成。植物資源主要包括森林、草場和栽培作物,擁有高等植物32800多種,占世界總數的10%以上,其中種子植物有24500余種,居世界第三位。動物資源主要包括野生動物、家畜家禽和魚類,是世界上種類最多的國家,約有10.4萬種。微生物資源主要包括真菌、細菌、放線菌、病毒等,擁有量十分豐富,僅真菌一大類就多達10萬種;已分離出來并應用于生產的細菌有200余種,放線菌為250余種。
(五)海洋資源
我國的海洋資源極其豐富,包括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化學資源和動力資源。我國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大自然海區,總面積達473萬多平方公里。大陸架漁場面積約150萬平方公里,有20多個海洋漁場,漁業資源估計在1000萬噸/年左右,其中捕撈量達400—470萬噸/年。淺海、灘涂的總面積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可養殖面積約130多萬平方公里。沿海水質肥沃,水溫適宜,對魚、蝦、貝、藻類的繁殖生長十分有利。近海海底的礦產資源有石油和各種海濱砂礦等。渤海、南黃海、東海、臺灣淺灘、珠江口、北部灣、鶯歌海等7個含油氣盆地,具有良好的產油遠景,其中一些地區已打出工業性氣流。海濱砂礦主要有鈦鐵礦、鋯英石、獨丹石、金紅石、磷釔礦、石英砂和砂金等,年產約20萬噸?;瘜W資源主要是海水鹽、鎂和溴,其含量很高,濃度分別居世界第一位、第二位和第八位。海洋能源理論蘊藏量約為6億千瓦以上,其中潮汐能為1.9億千瓦,波浪能為1.5億千瓦,溫差能為1.5億千瓦,鹽度能為1.1億千瓦。
三、資源保護政策
(一)資源保護政策的基本原則
資源與環境密不可分,從一般意義上說,資源即是環境,環境也是資源。但是,如果從人類的環境和生產資源來考察,環境側重于指人類生存所需要的合適的自然物資條件,即自然環境、生態環境。資源側重于人類生產所需要的可利用的物資來源,即自然資源。因此,資源和環境作為人類生存和生產需要的對象,既有互相交叉的一面,又有可以區分的一面。正是從這樣的認識角度出發,我國憲法把生活環境、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分別開來,用不同條款加以論述。1982年通過的憲法在第一章第九條指出:“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涂除外?!薄皣冶U献匀毁Y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壞自然資源?!边@是把資源保護視為基本國策的憲法依據。
(二)資源保護法律的制定
我國關于自然資源保護的法律主要是針對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水產、礦產、漁業、野生動植物的資源的保護而制定的。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至今已頒布了一系列的法規。1977年之前,只頒布了幾個涉及礦業、森林、水的條例和規定。197 8年之后頒布了一系列法律,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等。此外,還有許多帶法律性質的制度規定。
(三)資源保護的問題及措施
1.土地資源的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兩個:一是大面積的土地質量退化,如水土流失、沙漠化、鹽堿化以及污染等。二是土地浪費,優良耕地減少,如土地利用不合理,亂占濫用耕地等。保護的根本措施在于認真貫徹土地管理法和水土保持法,合理調整農業結構,嚴格控制非法侵占耕地,逐年適當增加林帶、草地面積,保護植被,治理水土流失,防止沙漠擴大。
2.礦產資源的保護。存在的問題有四:一是缺少認真進行礦山建設前的調查研究和經濟評價工作。二是在開發利用中,不少礦山采出率低、回收率低。三是對多組份礦床未能做到綜合勘探、綜合開發、綜合利用,而是大材小用、優材劣用。四是采礦時不夠注意節約用地,采礦結束后,不進行回填、復墾及恢復植被工作,破壞了礦區及周圍地區的自然環境。保護措施主要有:一是加強國家所有權的保護,建立一系列的保護制度。二是各級政府的地質礦產部門應認真履行勘查、開發和監督的責任。三是制定反映礦山特點的經濟政策。四是采礦時應當注意節約用地,保護植被和其他自然環境。五是努力開展礦產的采、選、冶等方面的科學研究,特別是綜合利用的研究。六是根據礦產資源分布不均的客觀情況,應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某一地區的資源優勢,建設區域性礦產基地。
3.陸地水資源的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第一,缺乏針對水資源人均占有水量少、時空分布不均衡問題的統籌安排。第二,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和生活廢水的排放,使水資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第三,由于管理不嚴,工程配套差,用水的技術、工藝落后,造成水資源的大量浪費。第四,地下水開采過量。相應的保護措施是:第一,合理開發,合理調配使用,積極保護。第二,節約用水,重點是節約農業和工業用水,因為現在用水總量中,農業占70%,工業占21%,城市生活僅占5%。第三,防治水污染,加強對河流、湖泊、水庫的保護。
4.海洋資源的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沿海水域開發不充分,海岸利用不夠合理,如不適當的圍墾、盲目修建工程使海流改道,導致港口自然條件改變,甚至完全失去使用價值。二是由于捕撈強度過大,使近海主要經濟魚類遭到破壞,捕撈質量大大下降,在捕獲物中,傳統的優質經濟魚類逐年減少,低質小雜魚的比例不斷增多,而且由于捕撈量遠遠超過資源的再生能力,造成漁業資源衰退。相應的保護措施:一是海洋的開發要統籌規劃和管理。二是保護近海漁業資源并逐步發展外海遠洋漁業。
5.森林資源的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由于不注意森林的生態效益,長期把森林當礦產來開采,過度砍伐;森林火災和蟲災危害十分嚴重,加之執法不嚴,使森林資源質量有所下降,不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維護生態平衡的需要。相應的保護措施:一是依據森林法,加強對森林的經營管理,一方面堅決制止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現象;另一方面大力倡導植樹造林。二是保護天然林。三是建立與健全林業管理機構,做好森林防火和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四是加快林業生態體系工程建設,如已成功地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下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太行山綠化、農田防護林等五大林業生態工程。五是積極發展經濟林和混合林,提高森林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六是進一步落實林業政策,堅持誰造誰有的原則。
6.草原資源的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過度的墾殖和放牧造成草原的破壞和退化。改善的主要措施:一是充分運用法律武器,對濫墾濫牧、破壞草原的違法行為予以制裁和處罰。二是加強草原建設,實行國家、集體和個人結合,大力建設人工和半人工草場,積極改良退化草場。三是加強科學管理,合理控制牧畜數量,調整畜群結構,實行以草定畜,防止草場超載過牧。四是積極開發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和沼氣能,解決牧區居民以草為生活用燃料的問題。
7.生物物種多樣性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物種受滅絕威脅嚴重,瀕危的物種已有156個,占全世界640個瀕危物種的24.38%;受到生存威脅的物種已占我國物種總數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二是遺傳種質資源受威脅、縮小或消失;外來品種的引進和單純追求高產,也使許多古老、土著品種遭受排擠而逐步減少甚至滅絕。應采取的對策:一是建立和完善全國自然保護區網絡。二是保護自然保護區以外的其他生態環境和物種,重點保護農業生態系統和農業用物種,建立一些農作物野生親緣種就地保護點。三是保護特殊生態環境和生態系統,保護候鳥等遷徙性動物及其生態環境。四是建立和完善全國珍稀瀕危動植物遷地保護網絡,保護遺傳物種。五是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農業馴養利用工作。六是保護淡水和海洋水生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