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定位,一直以來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及“實踐唯物主義”的說法,而對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定位是目前集中討論的話題,這一問題關涉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形態,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前提。筆者針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及“實踐唯物主義”存在的問題,從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以及馬恩經典原著中的話語來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本質,闡釋了把握這一解釋原則的重大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唯物主義;定位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定位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問題所在
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定位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種提法完全違背了列寧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作“一整塊鋼鐵”的旨意,列寧說:“意識總是反映存在的,這是整個唯物主義的一般原理??吹竭@個原理與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有著直接的和不可分割的聯系,這是可能的。[ 《列寧選集》第2卷,第330頁]”這里重點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不可分割性、整體性、統一性,并不能由此判定還存在與歷史唯物主義并存的辯證唯物主義。對于這一定位存在兩種可能情況:一是歷史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的運用和發展,兩者有時間上的先后;二是兩者相提并論,平行并列,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作為兩個組成部分共存于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這兩種情況都毫無例外地承認了一個現實,就是關于自然界的一般規律和看法與關于人類社會和思維的一般規律和看法是完全割裂的,分門別類地把它們裝入兩個不同的框架中,而歷史唯物主義不是把“歷史”作為研究領域和解釋對象的唯物主義,這勢必造成人所賴以生存的整個世界的斷裂,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截然分開,或者說這本身就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人本身就生存在統一成體系的世界中,而對于自然界形成的一般規律與看法并不是與存在于歷史中的主體無關的消極對象,其中必有人的歷史活動參與在內。因此,這一提法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人的對象性活動,會把自然與人類社會自然地割裂開來,這本身就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
這一定位在邏輯上隱含的問題是科學與哲學的混淆,科學與哲學是人類把握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科學是對世界一般規律的概括和總結,研究的是存在者,在這里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作是對自然界規律以及人類社會、思維規律的總結,就是對存在者的表述,這種表述毫無疑問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定為科學的表征;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在哲學的意義上,世界觀并不是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觀點,而是對存在的把握,是人與世界之間的否定性統一關系,是人生活于世界其中的批判性反思,是對科學思維的超越,這一過程不是規范地表述,而是能動地表征人的生存意義與價值,否則馬克思主義哲學就不能稱之為帶有新世界觀意義的哲學。因此要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有厘清科學與哲學的關系,才能真正體會人與世界的否定性統一關系中所蘊含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
這一提法在內容上存在的問題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生的著述中從未有過單獨或專門論述辯證唯物主義的篇章和著述,他們從年輕時就立足于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并且終生致力于通過與社會現實接觸的途徑來把握人類的生存境遇,揭示了人們現實生存境遇的經濟根源,表現了其哲學體系的批判性與革命性。恩格斯著的《自然辯證法》也是在總結和揭示自然科學的不同發展階段,從分門別類到綜合體系直至到辯證科學思維方式的過程,這依然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主要內容,馬克思晚年著的《資本論》就是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論證,依此說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說法站不住腳。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的隱性問題
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實踐唯物主義”的定位顯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結果,改變了以上提法的直觀性和片面性,且能體現出馬克思主義哲學體樣系的多樣性,展示了以人與世界的實踐關系為基礎的全部理論內容。但其中隱含的問題表現為:一是混淆了實踐本體論與實踐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是哲學理論體系,而實踐本體論是對于世界本原問題的探究,如果弄不清兩者有區別,必然會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歸為實踐唯物主義。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明確提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54頁]。在這里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以往一切舊唯物主義沒有找到世界的真正本體,而只是把本體所表現出來的外在現象進行理解,或者可以說是忽視了人對世界的能動性把握,唯心主義恰恰夸大了這一環節,又缺少了現實社會中的感性確定性。馬克思是從感性活動和實踐來理解事物、現實、感性,把事物和現實世界看做歷史活動中的生成和發展,才真正把握了世界的本原和人類社會歷史的規律。馬克思得出的這一結論是在長期的哲學研究與現實社會生活的思考中形成的,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針對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中的勞動概念進行了黑格爾辯證法和歷史空場的批判,這一批判在哲學上重新進行存在論奠基的“對象性活動”,亦即“與思維有差別的感性行動、實踐以及現實的活動”[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78頁]。他表述到:“當現實的、肉體的、站在堅實的呈圓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過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現實的、對象性的本質力量設定為異己的對象時,設定并不是主體;它是對象性的本質力量的主體性,因此這些本質力量的活動也必須是對象性的活動?!虼耍⒉皇撬谠O定這一行動中從自己的‘純粹的活動’轉而創造對象,而是它的對象性僅僅證實了它的對象性活動,證實了它的活動是對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動。”[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4頁]這是對實踐較早期的理解和表述,隨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象性活動”、“感性活動”、“物質生活的生產”等“實踐”綱領便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綱領出現了。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由實踐開始展開對全部舊哲學的批判的,實踐就是這一新世界觀的拱心石。馬克思就是把實踐活動看做是世界本體化的展開過程,從而探究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的,因此,如果混淆了實踐本體論與實踐唯物主義的區別,就會得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的結論。
二是沒有區分實踐思維方式與實踐唯物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為基礎建立的哲學理論體系稱之為實踐唯物主義,顯然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性實踐性認定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這無非是沒有真正搞清以實踐為內在思維方式的新世界觀的真實內涵,也不能真正體會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歷史性變革,掩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偉大意義。馬克思實現了西方哲學史上兩千年的哲學變革,無可厚非地是使本體論的思維方式轉向了實踐的思維方式,使西方哲學理論從理性霸權、概念宰制邏各斯統治的獨斷世界即傳統哲學建構的“本體論世界”回歸到現實的人和人的真實世界,馬克思否定追求永恒原則、絕對真理的哲學妄想,否定與現實相脫離、由概念建構起來并加以實體化的所謂獨立的本體世界,否定了絕對化的哲學傳統,使哲學找回了屬于人自己的哲學。早在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中,就一再強調哲學的世界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強調哲學的現實化。馬克思在對傳統哲學和意識形態的批判中,揭示了腦力勞動的主要形式是通過思維的抽象作用理解事物、現實和感性,隨著思維抽象能力的發展,現實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抽象為純粹邏輯的規定,現實的一切運動都可以抽象為純粹邏輯的運動[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05—106頁],在純粹理性完全脫離了現實或感性確定性之后,邏輯、意識的確定性只能在純粹理性自身之內建立終極基礎,“純粹的、永恒的、無人身的理性”反倒成了一切現實存在的基礎,馬克思在本質上揭示了西方傳統哲學脫離現實而又統治現實的顛倒的世界觀,其任務就是把這種顛倒的世界觀再顛倒過來,以使人們正視真實的現實世界。[ 孫利天,《讓馬克思主義哲學說中國話》,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頁]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說:“一個人,如果想在天國這一幻想的現實性中尋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尋找和應當尋找自己的真正現實性的地方,只去尋找他自身的映象,只去尋找非人了?!盵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99頁] “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于是,對天國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00頁]隨后,又說,“對思辨的法哲學的批判既然是對德國迄今為止政治意識形式的堅決反抗,它就不會面對自己本身,而會面向只有用一個辦法即實踐才能解決的那些課題?!盵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07頁]這一系列的表述表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方式的轉向,把西方傳統哲學的本體論思維方式變革為人自身生存視域內的實踐思維方式,以此來探究人類社會歷史領域的發展規律和未來趨向,這種新世界觀所面對的已不是傳統哲學的問題和領域,而是開辟了哲學的新視域。依此看來,可以這樣說,實踐思維方式是馬克思探究人類社會歷史的一種方式或手段,在這里實踐的意義是廣泛的、無限定的,是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中介,以此為基礎,進而從物質生產實踐的社會性、歷史性來理解人,揭示人的本質。因此,如果對實踐思維方式和實踐唯物主義不能很好區分的話,就會認定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論證
1、什么是歷史唯物主義
對于這一問題的厘清,顯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定位的關鍵。如果我們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歷史唯物主義,但對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真實意義還不能把握,這顯然是站不住腳的?!皻v史唯物主義是把“歷史”作為解釋原則或“理論硬核”的唯物主義,而不是把“歷史”作為研究領域或解釋對象的唯物主義。[ 孫正聿,《歷史唯物主義的真實意義》,載自《哲學研究》,2007.03]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的變革就在于改變了以往舊唯物主義哲學的直觀性和機械性,不能呈現出現象背后隱藏的真正本質;對于唯心主義來說改變了其脫離現實、脫離社會歷史的思辨思維方式,而真正能夠從現實生活中人的感性的物質生產活動入手,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根源,分析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趨勢以及人類自身的生存狀態,實現人類的本體論追求。這不能不說是以歷史的原則或解釋方式形成的哲學理論體系,如果我們把歷史唯物主義理解為是以“歷史”作為研究對象或研究領域,那也就必然承認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人類歷史領域之外還存在一個不同于人類歷史的自然界,而這個自然界又與人類社會是一種什么關系呢?
難道人類社會歷史會脫離開自然界而單獨存在嗎?很顯然,這只是在經驗的層面上來認識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不是在思維與存在的關系上來理解這一問題,因此說,這一理解根本違背了馬克思的初衷。恩格斯曾經說過,馬克思一生有兩大發現,一是剩余價值學說,一是歷史唯物主義,這也就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根本就不存在獨立于歷史唯物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其理論體系就是以歷史的眼光或視角、以歷史為解釋原則、以歷史為理論根基而進行的對人類生存狀況的理論學說,這也恰恰驗證了后來恩格斯得出的論斷,“這已經根本不再是哲學,而只是世界觀,它不應當在某種特殊的科學的科學中,而應當在各種現實的科學中得到證實和表現出來?!盵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81頁]這應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最好解釋,也足以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變革意義所在。恩格斯的這一論斷絕不是一個現成的結論,而是有其論斷的理論依據。
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依據
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抽象的個人,實際上是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的。”[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8頁]馬克思認為社會關系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是處于一定歷史時代中的以一定的物資資料生產關系為基礎的各種具體的聯系,這依然是在探究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的歷史活動。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了系統和經典的集中表述,馬克思說:“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這是一些現實的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得到的現成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4頁]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表明了人類社會歷史的根本前提就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而從事這些物質生活資料的主體必須是有歷史性的人,他們要受物質生產關系的制約,而不是任意抽象的規定。馬克思又說:“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盵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頁]這足以說明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人類歷史活動的結果,世界不是從來就有的,是通過人類的現實的感性實踐活動的具體體現,深刻闡明了人與世界之間的內在關系。他說:“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盵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頁]在這里馬克思強調了這種新世界觀與以往舊哲學的根本區別,就是使現存世界革命化,揭示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可以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和文獻中到處顯現著他們的哲學思想是一種顛覆性的新世界觀,而不再是以往“解釋世界”的舊哲學模式,這里篇幅有限,不可能一一列舉,只是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這種新世界觀就是探究人與世界的關系需要通過實踐這種否定性活動而得到發展,人的自由、價值、發展需要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展現,這是人類生存的展開方式,馬克思恩格斯就是以這樣的邏輯理路來建立其哲學理論體系的。這一過程的展開和發展必須以歷史的解釋原則和理論根基來加以說明,而作為“直接的生命活動”、“感性的物質活動”等實踐活動是構成這一過程的起點、根本前提以及存在方式,或者說是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來完成這人類歷史活動的使命的,如此說來,馬克思主義哲學最終的關注點應該是人類社會歷史,他所關注的實踐只不過是其完成使命的思維方式和手段,因此,其最終的本質就是歷史唯物主義。
3、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大意義
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定位的把握關涉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形態問題,對這一問題的澄清是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前提,也是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條件。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認定為是歷史唯物主義,這是相對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的進一步深化,如果象有學者認為的那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針對舊唯物主義哲學的機械性提出來的,實踐唯物主義是針對舊唯物主義哲學的直觀性提出來的,那么這兩種稱謂都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本質的體現,都是在與它物相區別的意義上提出的。按照黑格爾的邏輯,作為自為存在才是自身本質的體現,這種自為存在是排斥別物之物的。事物真正的本質不是在惡無限的與它物比較的過程中呈現出來的,而是一種單純的自身聯系,是回復到自身對自身內在本質的一種顯現。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規定性是不能在與其他哲學體系的比較中來體現的,這只能體現出他的某些特性,只屬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征,而不能將其歸為本質。其本質應是在其自身中呈現出來的,或者說歷史唯物主義是其本質內容的內在顯現。
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定位為歷史唯物主義,才能真正把握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真正出發點和旨意,深入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概括總結出的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并不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馬克思重視的應是生產關系,其基本結論應是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在馬恩經典著作中,他表述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制約關系,而不是決定關系,而這一理解也是忽略了馬克思把人類社會歷史的整個過程作為研究的起點,應該說與辯證唯物主義的概括有一定的聯系。馬克思始終把生產關系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反對決定論的思維方式,把整個人類歷史看作是能動的、客觀的、物質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這一理解有助于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體脈絡,不會造成彼此分裂的局面,澄清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誤解。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2卷,第330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24、48、54、105—106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78、324、199、200、207.
[4]孫利天,《讓馬克思主義哲學說中國話》,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頁.
[5]孫正聿,《歷史唯物主義的真實意義》,載自《哲學研究》,2007.03.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81頁.
[7]《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88頁.
Abstract: for the Marx doctrine locating philosophy, has always been a"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practical materialism ", but for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osition is currently focused on the topic, this problem is related to the Marx doctrine of philosophy, is the basic premise of developing the Marx doctrine. The author is aimed at"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practical materialism " the problem of existence,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Manx classic works of discourse to hold Marx Marxist philosophy i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herent nature, explains the grasp of the principles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Key words: Marx philosoph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ositioning
更多信息請查看哲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