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賢網網校上線了!
網校開發及擁有的課件范圍涉及公務員、財會類、外語類、外貿類、學歷類、
職業資格類、計算機類、建筑工程類、等9大類考試的在線網絡培訓輔導。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重慶郵電大學利用信息學科的優勢資源,于2000年成立生物信息學院。
學院秉承精英化教育,堅持“質量立院、特色興院,科研強院,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辦學理念,以“專業+信息技術” 為人才培養模式,以實踐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科研班”和中美“2+2”雙學位培養為載體和優勢,已形成數字醫療儀器設計和現代生物與制藥的高水平人才培養基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破格錄取我院免試研究生。
學院擁有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下設二級學科方向:生物醫學信號處理、數字醫療儀器儀表、生物醫學成像與圖像處理、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生物系統建模與仿真、生物信息學與分子設計),同時在兄弟學院多個二級學科招收培養研究生。
擁有生物醫學工程、生物技術、生物信息學、制藥工程和中藥學5個本科專業。生物技術與制藥實行大類培養,與美國Nicholls State University開展生物類、化學類專業“2+2”聯合培養(中美雙學位,路易斯安那州州內學費)。在校全日制學生1000余人。
學院現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人,?。ú浚┘墝W術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選6人,碩士生導師24人,博士生導師3人。教師人數達5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正副教授占教師總數47.4%;博士24人,碩士30人,具有碩、博學歷學位占到教師總數94.7%;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院士、美國Florida大學國際生物技術中心主任Vasil IK等21位教授為我院特聘教授。
學院科研平臺條件先進,建有重慶市智能手術技術工程研究中心,重慶市血液凈化醫療工程研究中心,重慶市醫療器械質量與安全控制研究中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生物信息學研究所、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中心、藥用植物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平臺。
學院先后獲得4次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建設項目,擁有2000多萬元的先進成套的儀器設備。
科學研究取得顯著成績,近年來主持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計劃課題及省部級項目50多項,發表論文400余篇,其中被三大檢索系統收錄1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5部,獲得國家專利10多項,獲得國家級獎勵1項,省部級獎勵多項。
學院高度重視對外交流。先后與與美國、日本、加拿大、臺灣等地的知名大學、研究所以及國內著名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科研合作及學者互訪的關系,并不定期地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來校講學、進行學術交流。
依托學校的信息科學背景和優勢,以重慶國家級醫療器械產業基地建設為契機,理論與實踐并重,教、研、產一體化育人。學院恪守 “修德、博學、求實、創新” 的校訓,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高素質人才。
083100生物醫學工程
本學科主要包括生物醫學信號處理、數字醫療儀器儀表、生物醫學成像與圖像處理、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生物系統建模與仿真、生物信息學與分子設計等研究方向。
本學科擁有重慶市智能手術系統工程研究中心、重慶市血液凈化醫療工程研究中心、重慶市醫療器械質量與安全控制研究中心、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藥用植物研究所、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近年來,本學科主持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項目及省部級項目50多項,發表論文400余篇,其中被三大檢索系統收錄1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5部,獲得國家專利10余項,獲得國家級獎勵1項,省部級獎勵多項。
本學科的主要學位與專業課程有:現代醫學信號與圖像處理、高級生物統計學、高級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計算分子生物學導論、嵌入式系統及在數字醫療中的應用、數字醫學儀器的設計與應用、醫學微弱信號檢測技術、醫學信息系統、腦科學與認知、體域網、分子細胞生物學、基因組學與蛋白質組學、基因工程原理、生物信息算法、數據挖掘、有機化合物波譜解析、生物醫學工程前沿技術、英文科學研究論文寫作等。
理學院
理學院承擔物理學、材料科學與技術、數學和系統科學等4個一級學科的學科建設任務,在物理學、系統科學等2個一級學科、10個二級學科招收碩士研究生。擁有1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 2個校級研究平臺、3個校級科研機構和3個校級科研團隊。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教授20人(含海外特聘教授2人),副教授32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36人;重慶市“百人計劃”1人,“巴渝海外引智計劃”1人,“高端外國專家項目”1人,“巴渝學者特聘教授”1人,“重慶市名師”1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師4名;重慶郵電大學首屆“十佳師德標兵”2人,“十佳優秀青年教師”2人。近年來,學院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973”項目子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青年基金項目、數學天元基金項目、重慶市杰出青年基金、重慶市科委重點項目等省部級及以上科研項目60余項;發表SCI期刊論文300余篇,在包括物理學、控制科學頂級刊物Physical Review Letters、Automatica在內的國際重要SCI一區/二區期刊上發表論文近60篇;獲重慶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6項。
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及時了解當今科學研究前沿熱點、難點問題,學院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岳良、陸埮、李惕碚、文蘭、孫昌璞、郭光燦和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等一批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到學院為學生做科普報告,我院多次成功舉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與臺灣理論科學中心物理組簽訂了學術交流合作協議,啟動了彼此間在科研人員互訪、學術資源共享、學生交換與聯合培養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計劃。
學院注重研究生培養質量,在校研究生人均發表SCI論文2篇。畢業研究生就業率100%,其中1/3的畢業生繼續攻讀博士學位,2/3的畢業生到高校、科研院所和電信部門工作,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
070200物理學
從17世紀牛頓力學的建立到19世紀電磁學基本理論的形成,本學科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時的主要分支有力學、聲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學、電磁學和光學等稱之為經典物理學的學科。20世紀初,相對論和量子論的建立促使本學科各個領域向縱深發展,不但經典物理學的各個分支學科在新的基礎上深入發展,而且形成了許多新的分支學科,如核能與其它可再生綠色新能源技術、半導體電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從而有力地促進了生產技術的發展和變革??偠灾緦W科的研究成果不斷導致各種高新技術的發明和發展。
本一級學科包含“理論物理”(專業代碼070201)、“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專業代碼070202)、“原子和分子物理”(專業代碼070203)、“等離子體物理”(專業代碼070204)、“凝聚態物理”(專業代碼070205)、“聲學”(專業代碼070206)、“光學”(專業代碼070207)和“無線電物理”(專業代碼070208)8個二級學科。本學科是重慶市“十二五”重點學科,其中“理論物理”是重慶市巴渝學者在物理學方面唯一設崗的學科點。
本學科擁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具有重慶市“百人計劃”、“巴渝海外引智計劃”、重慶市“高端外國專家項目”、重慶市巴渝學者、重慶市名師等省部級人才稱號的學術骨干。近5年來,發表了SCI、EI收錄的論文250余篇次, 這些論文被同行引用累計3000余次;承擔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在內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7項,國家重大專項3項,國家科技部973及863項目各1項,重慶市杰出青年基金2項等科研項目;獲得了國家級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及三等獎2項。
本學科的主要學位與專業課程有:高等量子力學、量子統計力學、數值計算方法、群論、廣義相對論、量子場論、高等凝聚態理論、量子多體理論、非線性物理導論、量子光學、量子信息物理、高等電磁場理論等。
071100系統科學
本學科是一門新型的綜合性、交叉型學科,是研究系統的結構、演化和控制規律的科學,是從系統的角度研究不同類型的系統及系統不同層次的共同規律,是在數學、物理、生物等學科基礎上,結合運籌、控制、信息等技術科學發展起來的,在工程、社會、經濟、生命、生態、管理等領域得到發展和應用。本學科的主要研究工具是近代數學方法與計算機技術(科學計算、模擬、仿真等)。本一級學科包含“系統理論”(專業代碼071101)、“系統分析與集成”(專業代碼071102)2個二級學科,分別反映出本學科的兩個研究層次,其中“系統理論”著重于運用數學方法研究復雜系統的基本性質與運動機理,而“系統分析與集成”則可以看作是系統科學的應用層面,通過研究提供改造系統的手段和方法。
本學科在我校是以多學科交叉為特點,以信息科學為依托,形成了系統理論分析與系統工程技術的有機結合的特色,特別是以電信系統、互聯網等復雜巨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以系統科學、信息科學和應用數學為理論基礎,以計算機技術為基本工具,以優化為主要目的,采用定量分析為主、定性定量相結合的綜合集成方法,研究解決其分析、設計、控制和管理問題,形成了系統科學理論應用于信息科學、信息科學反哺系統科學的學科特色。
本學科擁有我市先進的通信和信息經濟科研平臺,承擔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重慶市杰出青年基金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40余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5項。論文被SCI收錄100余篇,其中ESI高引論文2篇。
本學科的主要學位與專業課程有:系統科學概論 高等代數與矩陣分析 圖論及其應用 穩定性的理論、方法和應用 隨機過程及其應用 博弈論 現代優化計算 復雜系統理論 通信網理論基礎 模糊集理論及其應用經濟控制論等。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