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這項活動開始于藏傳佛教主要派系噶舉派第二代轉世活佛噶瑪·拔希(1204一1283)于1268年自元大都回到康區傳經布教8年間曾經走過的道路。從那時開始藏傳佛教信徒圍繞卡格博神山的轉經活動,至少已持續了700多年了。
飛來寺和白轉經堂是朝山者必拜的兩個寺廟,也是朝拜神山“外線”和“內線”最常見的起點。在觀山亭處敬香,沿順時針方向繞三周之后,帶著神靈的祝福,正式開始朝山活動。朝拜神山的路線有“外轉”和“內轉”之分。“外轉”要按順時針方向依次穿越南邊的“多克拉”埡口和北面的“說拉”埡口,繞整座太子雪山一周,歷經云南德欽和西察隅、左貢地界,步行需要13天?!皟绒D”則僅限于德欽縣境內的飛來寺、雨崩瀑布和太子廟三點間的固定轉經路線,步行約需5—6天。對于大多遠道而來的香客,朝山無論是“外轉”或“內轉”,一生中只有一兩次。
夏季走在朝圣路上,總有數不清的鮮花陪伴著游客。路上歸來的香客絡繹不絕,拄著竹竿,竹竿頂上都插有幾片柏枝,這是朝山者的特別標志。往前行,可以看見一片巨大的經幡林當風而立,樹梢上掛滿了紅黃白藍等印有藏文六字箴言(嘛呢叭咪畔)和圖案的經幡布。朝山者們在經幡林點燃采來的側柏枝葉,隨濃煙在經幡叢和瑪尼堆中繞行三周,然后繼續前行。越過山脊,穿過棟樹林,便到了雨崩村,宛如世外桃源。村后有一廟,朝山者要進廟燒香敬神。再行,至一牛場,可以看見數十條白練似的冰川融水從公里巖壁傾跌下來,左側冰川有經幡招展,這就是著名的雨崩神瀑。神瀑似蒙蒙細雨,經雪風一吹,斷斷續續散落在到此頂禮膜拜的香客身上。據當地百姓稱,只有有福無災之人,才能享受飄飛而下的神瀑淋濕衣襟。有災無福之人就沒有此福分。爾后,游客還可在此領略雨崩的巴烏柴郎(僅能容一人穿行的孔道,傳說罪孽深重的人是無法通過的)、吉仁八安(藏文篆書鐫刻于一巨石,稱“石篆天書”)、五樹同根等獨特景致。
從太子廟至明永村的路上,沿途有無數用石塊壘砌而成的簡易小石房屋,據說這是到此朝山的信徒為自己死后而造下的住所,作歸魂之用。走上朝圣之路,凡村頭村尾或山埡口和岔路旁,游客總能見到一堆堆用石塊、石片壘砌成的瑪尼堆及五顏六色、迎風招展的經幡,顯得莊嚴、神秘。
飛來寺至雨崩神瀑的朝山道,是往來行人較頻繁的路線。須由3 450米的高處直抵海拔1 950米的瀾滄江邊。通過扯滿經幡的榮宗江橋、達榮宗和西當兩村,又走上坡路,會看到一水磨房,內有一經輪受水力驅動而轉個不停,這是當地人賦予此地之水以靈性,讓水也來念經。這里是遠近聞名的“熱水塘”,有一股滾燙的溫泉水滔滔不絕地流出,旁有用鋼管引溫泉而入的兩個水泥池,游人到此洗溫泉浴,據說有消災祛病之功效。
藏傳佛教徒相信,每轉一次山,都可以消除一些罪孽,使靈魂得到凈化;每一次轉經完成都意味著自己向夢想中的天國更近了一步;在朝圣途中隕滅意味著靈魂得到超生,進入了天堂。轉經路是一條只有虔誠、勇敢的人才能完成的道路,一條溝通夢想中天堂的道路,也是一次終身難忘的探險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