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試性質
師范類大中專畢業生就業考試屬選拔考試,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需
要,考查、考核畢業生從事教師工作的專業知識、教育教學能力,按招考錄用計劃擇優錄用,考試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區分度和一定的難度。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考試形式:閉卷,筆試。“專業知識”,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100分鐘。“教法技能”滿分50分;考試用時50分鐘。二者合卷滿分150分,考試限定用時150分鐘。
試題類型:試題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大類,選擇題以單項選擇題為主,非選擇題有材料分析題、簡答題、論述題、教學設計題等。
三、考試內容
專業知識
以現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為依據,結合高中教材知識塊,突出大學本科師范類歷史教育專業課程內容及專業主干課程的主要內容,以高中歷史教師應具備的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要求為重點而確定考試內容。
(一)中國古代史
1.中國的原始社會
盤古開天和女媧造人的傳說;元謀人、藍田人和北京人;早期智人與晚期智人;山頂洞人;母系氏族公社的重要遺址、社會組織和經濟生活;仰韶文化; 父系氏族公社的文化遺存、經濟生活、社會結構; 龍山文化; 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 炎、黃、夷、蠻諸部落的分布和發展; 各部落之間的斗爭和融合; 世襲王權的形成。
2.夏商時期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和發展
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國家機構; 大禹; 啟;少康中興; 夏代的經濟和文化; 二里頭文化遺址; 夏王朝的衰亡; 商王朝的建立和發展; 湯;盤庚遷殷;商代后期社會矛盾與商的滅亡;夏商社會經濟和文化;天文; 青銅器; 甲骨文。
3.西周奴隸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周王朝的建立; 武王伐紂; 周公東征;王權的發展;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和井田制度;西周的衰亡;國人暴動;共和行政;宣王中興;平王東遷;社會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
4.春秋時期奴隸社會的瓦解
春秋時期王室衰微;大國爭霸;春秋五霸;新舊勢力之間的斗爭;田氏代齊;三家分晉 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生產關系的變化; 牛耕;鐵制農具出現;井田制的瓦解;初稅畝;春秋時期的學術思想和文化成就;老子和《道德經》;孔子和《論語》;孫武和《孫子兵法》;
《詩經》; 科學技術的新成就。
5.戰國時期封建制度的確立
各國封建政權的建立和變法運動: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郡縣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
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都江堰;鄭國渠;手工業、商業、城市的發展。
各國的兼并戰爭和秦的統一:戰國七雄;魏國初霸中原;馬陵之戰;連橫合縱;長平之戰;秦統一六國。
戰國時期的文化和社會生活:百家爭鳴;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左傳》;《國語; 屈原和楚辭;《孫臏兵法》; 《甘石星經》; 扁鵲;《黃帝內經》;禮儀風俗; 衣食住行。
6.秦帝國的建立和秦末農民起義
秦人的早期歷史; 秦始皇其人; 秦滅六國的經過; 秦實現統一的原因;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三公九卿; 郡縣制; 鞏固統一的措施; 焚書坑儒; 北征匈奴; 征服越族; 靈渠; 統一嶺南; 秦的暴政; 秦末農民大起義; 陳勝、吳廣; 項羽、劉邦; 鉅鹿之戰; 秦的滅亡。
7.西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楚漢戰爭; 西漢的建立; 漢初的嚴峻形勢及漢高祖的對策; 文景之治; 七國之亂; 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肘金律; 推恩令; 西漢社會經濟的發展; 西漢和周邊各民族的關系和親政策; 反擊匈奴戰爭; 張騫通西域; 開西南夷; 昭君出塞; 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王莽改制; 綠林赤眉起義; 西漢文化; 黃老思想; 董仲舒; 獨尊儒術; 漢賦;《樂府詩》; 司馬遷與《史記》; 西漢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周髀算經》。
8.東漢中央集權國家由統一走向分裂
東漢的建立與政府職能的調整: 掃滅群雄的戰爭; “光武中興”; 鞏固王朝的措施; 東漢恢復社會生產的措施; 度田和屯田; 豪強地主; 田莊經濟; 民族關系和中外文化交流 班超出使西域; 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黨錮之禍”; 黃巾起義。
東漢文化和社會生活:今經古文之爭與綜合; 太學; 讖緯神學; 桓譚與《新論》; 王充與《論衡》; 道教的形成與佛教的傳入; 班固與《漢書》;《九章算術》; 造紙術的發明改進; 張衡發明地動儀; 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 飲食習俗; 莊園樓閣; 娛樂習俗; 信仰禁忌。
9.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社會進步和民族融合。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三國鼎立; 曹魏的用人政策和屯田制度; 九品中正制度; 諸葛亮的治蜀方略; 孫吳的政治經濟; 西晉的建立和統一; 西晉的門閥政治和腐朽政風; 占田制、課田制與戶調式;“八王之亂”; “五胡”內遷; 十六國概況; 東晉建國; 東晉門閥政治的確立與發展; 僑置與土斷東晉的四次北伐; 前秦的南征與淝水之戰; 南朝的更替; 侯景之亂; 門閥制度的衰落; 江南的開發; 拓拔族的興起和北魏統一北方; 孝文帝改革; 北魏的分裂和北齊、北周的興亡; 民族融合; 玄學思潮; 佛教的泛濫; 道教的發展; 范縝的《神滅論》; 陳壽的《三國志》; 范曄的《后漢書》; 建安文學; 陶淵明; 北方的民歌; 王羲之的書法; 顧愷之的繪畫;云岡石窟;祖沖之和圓周率;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酈道元的《水經注》。
10.統一帝國的再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隋朝的建立和隋統一的原因與意義; 隋初的改革措施; 三省六部制; 府兵制的發展 開皇律; 科舉制的創立; 隋朝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短暫繁榮; 均田令; “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隋煬帝的功績; 隋煬帝的暴政; 大運河的修建及其意義; 隋末農民戰爭和隋朝滅亡; 李春營建趙州橋。
11.唐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繁榮
唐王朝的建立與統一; 玄武門之變; 貞觀之治; 三省六部、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科舉制度; 武則天的是非功過; 武周社會狀況; 開元天寶盛世; 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評價; 唐前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及原因;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唐蕃和親; 冊封南詔; 唐與外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遣唐使; 安史之亂及其背景與影響; 藩鎮割據; 唐后期社會經濟的變化; 均田制的瓦解; 兩稅法; 田莊經濟; 奉天之難; 永貞革新; 元和中興; 宦官專權; 朋黨之爭; 甘露之變; 會昌滅佛; 黃巢起義; 唐代詩歌; 古文運動; 傳奇小說; 俗講和變文; 《唐律疏議》; 劉知幾與《史通》; 杜佑與《通典》; 官修史書; 《元和郡縣圖志》和《蠻書》; 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 敦煌莫高窟; 雕板印刷術; 僧一行測量子午線; 孫思邈和《千金方》; 景教、伊斯蘭教的傳入; 唐代文化發達的原因; 唐代文化的特點; 唐王朝的歷史地位; 唐代的衣食住行; 婚喪禮俗; 文體娛樂; 節日風俗。
12.五代宋遼夏金時期各族聯系的加強和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
五代更替; 后晉與契丹的關系; 幽云十六州問題; 周世宗的改革與北伐; 十國概況 陳橋兵變; 北宋的“統一”; 北宋前期的集權措施; 宋遼、宋夏關系; 大理政權; 主戶和客戶; “三冗”; 慶歷新政; 王安石變法; 澶淵之盟; 宋江、方臘起義; 金朝的興起; 海上之盟; 靖康之難; 南宋的建立; 岳飛抗金; 紹興和議; 隆興和議; 開禧北伐; 嘉定和議; 蒙古南侵; 文天祥等人的抗元斗爭; 崖山之戰; 兩宋經濟; 城市的繁榮; 交子; 程朱理學;《資治通鑒》; 《通鑒紀事本末》; 《資治通鑒綱目》; 《通志》 金石學; 宋詞; 宋金的戲曲; 繪畫; 畢升和活字印刷; 《營造法式》;《夢溪筆談》; 社會生活及習俗的變化。
13.元朝的大一統
蒙古族的興起;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蒙古軍的三次西征; 蒙古軍的南進; 蒙古四大汗國; 忽必烈稱帝; 元朝的政治制度; 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設置;元朝的用人政策特別是吏員出職制度; 元朝的民族壓迫政策; 回回族形成; 元朝的社會經濟; 斡脫錢; 黃道婆; 大都; 泉州; 驅口; 元朝與諸國的交往; 紅巾軍起義; 元朝的文化; 敦守敬和《授時歷》; 胡三省的《資治通鑒注》; 官修史籍; 元曲與元雜劇; 元朝的社會生活; 元朝的歷史地位; 民族融合特點。
14.明代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和資本主義萌芽
朱元璋建立明朝; 明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 內閣制度; 廠衛制; 衛所制度; 《大明律》和《大誥》; 學校和科舉制度; 胡、藍之獄; 靖難之役; 鄭和下西洋; 建州三衛和奴兒干都司; 土木之變; 張居正改革; 資本主義萌芽; 宦官專權; 倭患與戚繼光抗倭; 西方傳教士的東來與中西文化的碰撞; 后金政權; 明末農民戰爭; 王守仁的“心學”; 李贄的社會批判思想;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 徐光啟; 《永樂大典》;《徐霞客游記》; 《水滸》;《三國演義》;《西游記》; 明代的禮制和社會習俗。
15.清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后金的建立; 八旗制度; 清兵入關及其暴行; 南北各地的抗清斗爭; 清初的統治政策; 清代的政治制度、軍事制度; 三藩之亂; 臺灣問題; 雅克薩之戰;《尼布楚條約》 平定邊疆;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對西藏管理的加強; 改土歸流; 軍機處; 文字獄; 攤丁入畝; “康乾盛世”; 閉關政策; 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增長; 白蓮教起義; 清代中外關系; 清朝的衰亡; 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戴震; 考據學;《四庫全書》;《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志異》;清代社會習俗的變化。
(二)中國近代史
1.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及其性質; 戰前的中國與世界; 中英貿易與鴉片走私; 林則徐禁煙; 虎門銷煙; 三元里抗英; 關天培; 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特點以及對中國社會的深遠影響; 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訂立;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向西方學習和新思想的初起;《海國圖志》; 領事裁判權。
2.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原因; 洪秀全; 拜上帝會; 金田起義; 定都南京; 北伐、西征和天京破圍戰; 曾國番與湘軍;《天朝田畝制度》; “亞羅號事件”與“馬神甫事件”; 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天津條約》; 火燒圓明園; 《北京條約》; 沙俄侵吞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辛酉政變; 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和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 天京變亂; 力挽危局和重振朝綱; 《資政新篇》和太平天國后期政治、經濟的演變; 太平天國抗擊中外反動派的聯合進攻; 李鴻章與“淮軍”;天京陷落及太平天國的失?。?太平天國時期各族人民反清起義。
3.洋務運動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洋務派的產生; 洋務派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 洋務派籌建海軍; 派遣留學生和舉辦近代教育; 洋務運動的性質及歷史評價;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出現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及其特點; 中國無產階級的產生及特點; 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
4.邊疆危機 中法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
世界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轉化; 美、日侵略我國臺灣; 英國入侵我國云南、西藏沙俄、英國對我國新疆的侵略; 法國侵略越南與黑旗軍的援越抗法; 法國發動侵華戰爭; 基隆海戰; 馬尾海戰; 馮子材與鎮南關、諒山大捷; 劉永福臨洮大捷; “不敗而敗”的結局; 甲午戰爭前的世界、日本及中國形勢; 日本發動侵略戰爭與清政府的“避戰求和”; 中日甲午戰爭經過; 《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危害; 三國干涉還遼; 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
5.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而斗爭
帝國主義對華資本輸出; 帝國主義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 美國“門戶開放”政策; 民族資本的初步發展; 康有為的變法思想和維新運動; 公車上書;《天演論》;《仁學》;維新派與頑固派論戰; 百日維新及其失??; 戊戌變法運動的歷史意義、失敗原因和教訓; 戊戌六君子; 反對外國教會侵略的斗爭; 義和團的歷史背景; 天津教案; 義和團的興起和發展; “扶清滅洋”; 清政府的宣戰與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 東北地區義和團和廣大群眾的抗俄斗爭; 《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失敗原因和慘痛教訓。
6.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逐漸高漲
帝國主義加緊對華的經濟侵略; 帝國主義在中國角逐; 清政府的維新; 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 興中會; 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愛國活動; 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 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秋瑾; 資產階級革命小團體的相繼建立; 光復會; 華興會; 同盟會的成立及其政治綱領; 革命派與改良派的大論戰; 同盟會領導及影響下的武裝起義。
7.辛亥革命
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增長; 清政府的立憲騙局; 《欽定憲法大綱》; “皇族內閣”; 資產階級的立憲運動及評價; 辛亥革命前的群眾自發斗爭和保路運動; 武昌起義和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各省響應和革命迅速發展中的危機; 清政府的垂死掙扎與袁世凱的東山再起; 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性質和意義; 帝國主義破壞革命與袁世凱的竊國; 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和歷史意義。
8.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和新時期的曙光
二次革命與袁世凱獨裁統治的建立; “宋案”和“善后大借款”; 《二十一條; “籌安會”; 袁世凱復辟帝制; 反袁運動的高漲與護國運動; “府院之爭”; 軍閥割據與張勛復辟; 段祺瑞的賣國獨裁與護法運動; 西原借款; 軍閥統治下人民災難的深重; 英、俄帝國主義侵略中國邊疆; 西藏“西姆拉會議”; “麥克馬洪線”; 民族資本的進一步發展與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新青年》; 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開始傳播; 中國近代的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三)中國現當代史
上編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新思潮社團和刊物的涌現; 馬克思主義的宣傳; 眾多西方社會理論的傳播;《新青年》與《東方雜志》的對壘與論爭;《學衡》派的主張; 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 白話文運動。
2.五四運動
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 五四運動及其歷史意義。
3.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早期共產黨組織的建立; 馬克思主義及各種思潮之間的論戰;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工農運動的第一次高漲。
4.直皖戰爭爆發 皖系的衰敗
北洋政府的政權結構; 直皖爭奪的加劇; 直皖戰爭爆發和皖系的失敗。
5.第一次直奉戰爭
華盛頓會議和列強侵華新格局的形成; 直奉共掌北京政權和兩系權力之爭; 第一次直奉戰爭。
6.孫中山領導第二次北伐及其失敗
南方軍閥的內爭 孫中山重建軍政府; 直系軍閥的“武力統一”和南方軍閥的“聯省自治”;孫中山發動第二次護法戰爭和陳炯明叛變。
8.中國民主革命綱領制定
眾多救國方案的提出與嘗試; 中共二大召開,民主革命綱領制定。
9.民眾革命運動的發展
“二七”大罷工;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 中共領導的農民運動、青年運動和婦女運動。
10.北洋軍閥混戰的加劇
江浙戰爭; 第二次直奉戰爭; 北京政變和直系軍閥的失??; 奉系執政后的北京政爭; 段祺瑞重新執政和善后會議。
11.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
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政策的制定; 國民黨改組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黃埔軍校的建立和平定商團叛亂。
12.國民革命的興起
中共四大的召開; 國民會議運動 孫中山北上和逝世; 五卅運動; 國民黨統一廣東和廣東國民政府成立。
13.國民革命統一戰線內部的斗爭
毛澤東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北伐的醞釀和蔣介石勢力的形成; 西山會議和國民黨二大; 戴季陶主義的出現和國民黨的文化轉向; 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
14.革命勢力對直、奉聯合政權的挑戰
直、奉軍閥重組反動同盟; 關稅會議和法權會議; 反奉戰爭與“首都革命”; 北京政權內的兩派沖突; 三一八慘案; 對國家主義派的批判。
15.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國民政府遷都武漢; 工農運動的迅猛發展。
16.北伐軍攻占武漢后的政局
張作霖就任安國軍總司令;各派軍閥的明爭暗斗;帝國主義干涉中國革命;四一二政變;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武漢政府的繼續北伐;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緊急時期的策略。
17.北洋軍閥割據局面的結束
武漢政府的危機;七一五政變; 寧、漢之爭; 南京國民政府的北伐; 奉系撤回東北 皇姑屯事件發生;東北易幟;北洋軍閥割據結束。
18.國民革命時期的文化和軍閥統治下少數民族
甲寅派和現代評論派引起的文化論爭; 收回教育權運動; 少數民族的革命斗爭。
19.南京國民政府初期的內政外交
國民黨實施“訓政”和南京政府的政治制度; 編遺會議的流產; 改訂新約運動; 國民政府初期的財政經濟。
20.國民黨的派系之爭
蔣桂戰爭;中原大戰和擴大會議;約法之爭;國民黨四全大會的召開。
21.工農武裝和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南昌起義;八七會議; 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廣州起義; 中國共產黨第六次代表大會。
22.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發展
革命根據地的發展; 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 紅軍三次反“圍剿”的勝利; 王明路線對中國革命的干擾。
23.中間派別的政治主張及其活動
第三黨; 國民黨改組派; 人權派; 鄉村建設派; 中國托派。
24.九一八事變和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高漲
九一八事變 東北淪陷; 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高漲; 國民黨實行“安內攘外”方針; “國聯調查團”報告書; 偽滿洲國的建立 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
25.中國抗日斗爭的發展 國民黨強化統治的努力
日本侵略勢力向關內擴張和長城抗戰; 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 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成立; 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和福建人民政府的抗日義舉; 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強化。
26.三十年代中前期的社會經濟
帝國主義對華經濟侵略; 國民政府的經濟建設方針; 中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形成;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艱難發展。
27.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中國蘇維埃運動進入高潮; 中央工農民主政府成立; 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 紅軍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革命根據地各項建設的開展。
28.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北上抗日
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長征; 留守紅軍的游擊戰爭; 紅一、四方面軍的會師及內部危機的克服; 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
29.華北事變和中國政局的變化
華北事變; 國內政治關系的重大變化; 一二九運動。
30.抗日民統一戰線的醞釀
中國共產黨政策的調整; 八一宣言和瓦窯堡會議; 西北地區抗日力量的初步聯合; 國民黨對日政策的變化和“五五憲草”的公布; 國共兩黨開始有限對話。
31.西安事變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兩廣事變和綏遠抗戰; 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 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召開國共合作初步形成。
32.三十年代中前期的思想文化
國民政府的文教政策; 關于“西化”問題的討論; 文學革命運動的發展; 關于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 文學革命運動的發展。
33.三十年代中前期的少數民族
南京國民政府的少數民族政策; 蘇維埃區域少數民族的革命斗爭; 新疆內蒙少數民族的革命運動。
34.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七七事變和平津作戰; 八一三事變和淞滬會戰; 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中間黨派擁蔣抗戰; 國民黨戰時集權體制的建立。
35.抗戰初期的正面戰場
太原會戰失利 南京陷落; 臺兒莊大捷和武漢、廣州失陷;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經濟政策; 沿海工業、學校內遷。
36.敵后游擊戰場的形成 抗日根據地的建立
中共洛川會議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平型關大捷和敵后游擊戰爭的展開; 抗日根據地的開辟 統一戰線政權的建立; 中共黨內兩條抗戰路線的斗爭。
36.民眾抗戰運動。
民眾抗日斗爭的發展; 抗日文化運動的高漲; 華僑與抗日戰爭。
37.抗日戰爭相持局面的形成
日本侵華方針的演變; 汪精衛集團叛國投敵; 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 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
38.相持階段的政治軍事
南京偽國民政府成立; 正面戰場實行持久戰; 憲政運動的興起; 日本在淪陷區的經濟掠奪和政治統治。
39.相持階段的國共關系
國民黨開始制造反共摩擦; 中共反對投降分裂和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擴大; 統一戰線的堅持和邊區政權的建設與發展; 皖南事變和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
40.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的中國抗戰形勢
中國戰區的建立; 中、美、英軍事合作;中國軍隊入緬作戰; 美、英對中國抗戰的支持; 不平等條約的廢除; 相持階段正面戰場的會戰。
41.根據地克服嚴重困難的措施
日軍對根據地的大舉進攻; 中國共產黨鞏固邊區的政策措施 延安整風運動; 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建設; 邊區的文化教育。
42.大后方的政治經濟
《中國之命運》的發表; 國民政府的新縣制建設; 西南、西北經濟的開發; 國家資本主義實力的加強; 民族工商業和農業的凋敝。
43.抗戰時期的文化和少數民族
文藝大眾化和民族形式問題的討論; 抗日文化戰線的成就; 國民黨強化文化管制; 文化思想界的論爭; 少數民族的抗戰及其貢獻。
44.中國戰區的局部反攻
中國戰區的局部反攻; 豫湘桂戰役; 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民主聯合政府口號的提出。
45.國共兩黨謀劃戰后建國方略
抗戰時期美國的對華政策; 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間黨派的政治主張。
46.抗日戰爭的勝利
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公告; 美國對日本使用原子彈 蘇聯出兵東北; 中國戰場的全面反攻; 日本無條件投降。
47.抗戰勝利后的時局
國民黨強化統治的方針; 中國共產黨應付時局的策略; 民主黨派的發展及其政治主張。
48.各種政治派別維護和平的努力
重慶談判; 國統區人民的民主和平斗爭; 美國調解國共關系和政治協商會議; 解放區軍民準備自衛戰爭。
49.國民黨軍隊的大舉進攻被阻止
全面內戰爆發 中國共產黨粉碎國民黨進攻的策略方針; 國民黨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的失敗。
50.國統區的政治經濟危機
國共談判最后破裂; “制憲國大”和國民政府的改組; 中美商約簽訂; 國統區經濟的嚴重危機。
51.國統區民主運動的高漲
第二條反蔣戰線的形成; 臺灣二二八起義;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 新疆三區革命。
52.人民解放軍開始進攻作戰
三路大軍南下作戰;《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的發表。
53.中國共產黨籌劃全國勝利
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和經濟建設; 中共中央十二月會議; 解放區各項事業的發展; 華北人民政府成立; 中國共產黨提議召開新政協; 民主黨派開始重新組合。
54.國民黨在大陸統治走向崩潰
國民黨分區防御戰略的失??; 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 國民黨挽救危機的措施 行憲國大的召開; 國統區民眾和少數民族的反蔣運動; 國統區經濟的崩潰。
55.內戰時期的文化
解放區的文化教育; 國統區的文化教育; 關于“主觀論”和“中國出路”的論爭; 現代化問題的討論。
56.民國時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文學藝術成就; 哲學、心理學、歷史學成就; 教育學、社會學、經濟學成就; 科學技術成就。
57.國民黨軍事主力被殲
人民解放軍戰略決戰方略的確定; 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完成; “中間道路”理想破滅。
58.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
南京國民政府在大陸覆亡;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 南京國民政府在大陸覆滅。
5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三)中國現當代史
下編 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1.人民民主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的恢復
新中國的誕生; 新中國成立時的政治、經濟和外交; 抗美援朝運動; 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 三反、五反運動; 國民經濟的恢復。
2.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
過渡時期總路線;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指導方針和基本任務;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 “一五”計劃建設的成就
3.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與失誤。
1956年的國際國內形勢; 中共八大及其重大歷史意義; 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的整風運動; 反右派斗爭及其嚴重擴大化; 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糾正“左”傾錯誤的重大曲折; 國民經濟的調整; 政治上“左”傾錯誤的再度發展和經濟上調整任務的勝利完成。
4.“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線;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發動; 全國大動亂和“全面奪權”;中共九大; 中共九屆二中全會和林彪集團的篡權陰謀; “九一三”事件; 中共十大; “批林批孔”運動; 圍繞四屆人大的斗爭; 1975年的全面整頓及其反復;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勝利; “兩個凡是”方針的提出; 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5.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及其深遠意義; 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撥亂反正; 經濟調整與改革; 中共十二大; 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 “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 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提出; 中共十三大;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 鄧小平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部署;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 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改革開放步伐加快和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 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四)世界古代史
1.原始社會
攀樹的猿群;正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原始公社制的產生、演變及解體;國家的產生;原始文化。
2.古代埃及
埃及國家的形成;古王國的埃及、中王國的埃及、新王國的埃及;古埃及文化。
3.古代西亞諸國
蘇美爾城邦;阿卡德王國;烏爾第三王朝;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衰;亞述帝國;新巴比倫王國的興衰;腓尼基和巴勒斯坦;波斯帝國的興起與對外擴張;大流士改革;波斯帝國的滅亡;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化。
4.古代印度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雅利安人人侵;國家的產生和種姓制的形成;婆羅門教;摩揭陀稱霸;早期佛教;孔雀帝國的興衰;古代印度文化。
5.古代希臘
愛琴文明與荷馬時代;斯巴達國家的建立;雅典國家的產生;希波戰爭;奴隸制的高度發展;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伯羅奔尼撒戰爭;亞歷山大帝國的興衰;馬其頓統治下的希臘;古希臘文化。
6.古代羅馬
王政時代;平民與貴族的斗爭;羅馬的對外擴張;奴隸制經濟的發展與階級關系的變化;奴隸起義;格拉古兄弟改革;馬略軍事改革;蘇拉獨裁;前三頭同盟;凱撒獨裁;后三頭同盟與共和制的滅亡;帝國早期;三世紀危機;基督教的興起與早期傳播;帝國晚期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古羅馬文化。
7.西歐封建國家的形成與發展
法蘭克王國和加洛林帝國;西歐城市的興起與十字軍東侵;英國封建制的建立;法國等級君主制的形成;英法百年戰爭和農民起義;德意志封建制的發展;意大利城市共和國。
8.拜占廷帝國與東歐封建國家
拜占廷帝國的興衰;拜占廷文化;俄羅斯國家的形成與發展。
9.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與奧斯曼帝國
伊斯蘭教的產生;阿拉伯統一國家的形成;阿拉伯文化的主要成就;蒙古的統一和西征;蒙古各大汗國的建立及演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起與對外擴張。
10.朝鮮、日本和南亞主要封建國家
新羅統一朝鮮;高麗王朝;李朝;朝鮮文化;日本古代國家;大化革新;幕府統治;日本文化;北印度封建制的形成;印度教的興起;莫臥兒帝國的統治;印度文化。
11.中古時期的非洲和美洲
中古非洲主要國家簡況;美洲印第安人文化。
(五)世界近代史
1.資本主義曙光下的西方
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新航路開辟的背景、簡要過程、后果及影響;文藝復興的時代背景、實質和影響;人文主義思想;文藝復興的偉大成就;德國宗教改革與農民戰爭;加爾文的宗教改革及其傳播。
2.封建專制時期的英、法和尼德蘭革命
英國資本主義關系的產生;都鐸王朝的統治;法國專制君主制與胡格諾戰爭;專制政權的加強;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主要經過和歷史意義。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革命前的英國;革命的開始和內戰;共和國和護國政治;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和1688年政變;英國革命的歷史意義;17世紀英國文化、思想的發展。
4.北美獨立戰爭
獨立戰爭的背景與進程;獨立戰爭的性質、勝利原因和歷史意義;獨立戰爭后的形勢與《1787年憲法》。
5.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革命形勢的成熟和革命的開始;革命的進程;法國革命的歷史意義。
6.拿破侖帝國維也納會議和神圣同盟
督政府的統治;霧月政變;拿破侖帝國及其對內政策;拿破侖帝國的對外戰爭;帝國的覆滅;維也納會議與神圣同盟。
7.拉丁美洲獨立戰爭
獨立戰爭前拉丁美洲各國政治經濟狀況;獨立戰爭與獨立國家的誕生。
8.1848年歐洲革命
1848年革命的任務和性質;1848年法國革命、德意志革命、奧地利革命、意大利革命。
9.英國工業革命
英國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及進程;英國工業革命的社會經濟后果;工業革命的擴散;工人運動的發展英國憲章運動。
10.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第一國際和巴黎公社
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無產階級政黨的活動;《共產黨宣言》;第一國際;普法戰爭;巴黎公社。
11.德意志和意大利的民族統一運動
德意志統一的道路與進程;德意志統一的歷史意義及其局限性;意大利統一運動中的兩大派別;統一的進程。
12.俄國農奴制改革
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農奴制危機的加深;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產生;克里米亞戰爭;1861年改革法令的主要內容、性質和歷史意義。
13.美國內戰
領土擴張與對外侵略西進運動;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與斗爭;內戰的爆發;內戰的兩個階段;美國內戰的性質和歷史意義;林肯在美國內戰中的作用。
14.日本明治維新
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封建制度的解體;民族危機的加深;“尊王攘夷”倒幕運動;明治政府廢除封律制度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措施;明治維新的歷史意義。
15.資本主義入侵下的亞非拉諸國
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李朝的改革;法國和美國對朝鮮的侵略;英國對印度的侵略和榨?。挥《让褡宕笃鹆x;巴布教徒起義;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列強的入侵和埃及的半殖民化;奴隸貿易;南非人民反對人侵者的斗爭;拉美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考迪羅的統治;墨西哥的改革。
16.資本主義向壟斷過渡
第二次工業革命及其特點和影響;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性;壟斷組織的形成與發展;美、德、英、法、俄、日壟斷組織發展的程度和形式;壟斷組織產生的原因及影響;19世紀后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趨向;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運動;第二國際;1871—1900年的國際關系。
17.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運動和和非洲人民的反帝斗爭
朝鮮人民反對日本侵略者的斗爭;印度的革命運動;越南的民族解放運動;菲律賓的民族解放運動;土爾其的改革運動;巴西的廢奴運動共和國的建立;古巴獨立戰爭;阿拉比的抗英斗爭;非洲民族解放斗爭的特點。
(六)世界現當代史
1.20世紀初的世界
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美國和日本作為世界大國的興起;列寧主義的誕生和俄國1905年革命;亞洲的覺醒。
2.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爆發和性質;大戰的進程;大戰的結果和影響。
3.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及其影響下的歐洲革命風暴
十月革命的歷史背景;十月革命的勝利及其歷史意義;蘇維埃政權的鞏固;德國十一月革命;東歐各國的獨立與革命;共產國際的建立及其初期活動。
4.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巴黎和會與凡爾賽體系的形成;華盛頓會議與華盛頓體系的形成;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的實質和影響;國際聯盟。
5.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恢復與政治調整
盛極而衰的英國;重建中的法國;魏瑪共和國;意大利法西斯專政的建立;美國的繁榮;日本的政黨政治與協調外交;國際關系的調整。
6.20—30年代的蘇聯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和國民經濟的恢復;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蘇聯的對外政策。
7.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亞非拉的民族民主運動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土耳其凱末爾革命和世俗化改革;埃及華夫脫運動;墨西哥的護憲運動和卡德納斯改革。
8.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及其影響下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主要表現以及危機的根源和后果;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英、法的衰落;美國羅斯福新政的實施背景、主要內容、實質、結果和影響。
9.走向大戰
大戰前的局部戰爭;慕尼黑協定;英、法的綏靖政策;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
10.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及初期階段;戰爭的擴大和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和勝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
11.20世紀前半期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哲學、社會科學與文學藝術。
12.戰后世界的歷史性巨變
世界經濟統一性的加強;世界經濟多樣性的新局面;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確立;戰爭結束時國際舞臺上的五大國;雅爾塔體系的確立;聯合國活動的開始。
13.戰后國際關系與兩大陣營對峙格局的形成
對戰敗國的處置;美蘇“冷戰”的興起;兩大陣營的形成。
14.戰后初期社會主義國家的鞏固和經濟建設
蘇聯國民經濟的恢復與國力的增強;蘇聯社會政治生活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赫魯曉夫上臺與蘇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東歐各國的政權鞏固與經濟建設;亞洲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鞏固與經濟建設;社會主義陣營各國的關系。
15.資本主義國家戰后的不平衡發展
原法西斯國家的經濟困境與民主化改革;英、法的經濟恢復和社會改革措施;杜魯門、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對外政策與美國社會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帝國主義的一體化。
16.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與民族獨立國家體系的形成
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獨立;印度尼西亞的獨立;以色列國的建立;巴勒斯坦戰爭;埃及共和國的成立與蘇伊士運河戰爭;古巴革命的勝利及其保衛獨立的斗爭;印度支那抗美戰爭的勝利。
17.第三世界的崛起與兩大陣營的分化
亞非會議的召開及其歷史意義;不結盟運動與第三世界的形成;1968年蘇聯出兵侵捷事件;經互會與華沙條約組織的擴大及其矛盾的加深;蘇美關系的緩和與爭奪;肯尼迪、約翰遜對杜魯門全球擴張政策的繼承;歐共體的形成、擴大及其意義;帝國主義陣營的分化。
18.世界科技革命的高潮及其社會影響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興起和進程;科技發展的社會作用與新產業革命;迎接科技革命挑戰與維護全球生態環境。
19.從經濟繁榮到經濟滯脹的資本主義各國的社會與文化
肯尼迪的“新邊疆”和約翰遜的“偉大社會”;尼克松的經濟政策和水門事件;卡特中間道路的經濟政策和“新保護主義”的“里根革命”;繁榮與滯脹的西歐經濟與政治;日本的經濟飛躍與社會問題;當代西方文化思潮的新發展。
20.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革命和發展變化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當代蘇聯文化;東歐各國的改革與各國劇變。
21.發展中的民族獨立國家在曲折的道路上前進
印度獨立后的政局演變與經濟發展;“亞洲四小龍”的經濟起飛;阿以沖突迭起;海灣國家的經濟起飛與變遷;海灣地區的沖突和戰爭;科索沃戰爭;南非的發達經濟和種族隔離制的危機;拉丁美洲的現代化與政局的變化。
22.由兩極走向多極化、合作、競爭和變革的世界
舊國際格局的動搖與美蘇爭霸態勢的演變;北約“新戰略概念”;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關系和南南合作;新舊格局交替時期的國際關系;全球化及其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影響。
教法技能(歷史教學)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課程性質: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
2.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總目標、分類目標和內容標準以及本課程采取的模塊式組織形態,具體如下圖:
3.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 評價建議 。
4.歷史課程資源利用與開發:主要的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應遵循的原則。
5.普通高中新課程歷史教材的編寫體例及特點。
6.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學歷史教學的原則;中學歷史課程的課堂教學模式及方法;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類型結構;影響學生學習歷史的因素;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
7.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新理念、評價的內容及評價的方法;
8.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的基本技能:
(1)分析、處理教材技能;
(2)編制教學目標技能
(3)編制教案技能
(4)導入技能
(5)講授技能
(6)提問技能
(7)刺激變化技能
(8)板書技能
(9)課堂小結技能
(10) 教學管理技能
四、考試要求
專業知識
1.考生應具備對基本史實(歷史的基本線索、重要歷史人物的活動、重大歷史事件的時空范圍和演進過程、重要典章制度的內容)及相關概念的識記能力。
2.具有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學的基本理論對歷史重大問題的諸多因素進行初步分析、歸納、綜合、比較的能力,以及對歷史發展總趨勢理解的能力。
3.具有對歷史事實與規律的論述及表達能力。
教法技能(歷史教學)
1.考核考生是否初步具備在中學(高中)學校進行課堂教學、班主任工作、組織課外活動和從事教學以及思想工作的能力。
2.熟悉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主要內容,明確其各部分內容間的關系及各部分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3.基本掌握中學歷史教學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
4.能夠依據教學內容及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編寫教案和說課案,進行實際教學。
5.依據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和要求,正確、科學地評價學生學業成績,指導學生學習,
促進學生發展。
五、題型示例
專業知識
一、選擇題
1.在我國古代,“社稷”是國家的代稱。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關于國家的這種理解,反映了我國古代( )
A.非常重視祭祀 B.以農業為立國之本
C.農業與土地的關系 D.小農經濟的突出特點
2.美國在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時,被稱為“托拉斯帝國主義”,主要是因為 ( )
A.它幅員遼闊,資源豐富 B.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
C.成為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家 D.資本和生產集中程度高
3.《共產黨宣言》指出:資產階級“使生產工具,從而使生產關系,從而使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革命化”,“開拓了世界市場”,“使鄉村從屬于城市”,“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國家”等等。能為上述結論提供事實依據的選項有:( )
①資本原始積累 ②資產階級革命 ③海外擴張 ④工業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選擇題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20世紀初,在今天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北130多千米沙漠深處,發現了一個深埋于流沙之下1 600余年的古老王國——尼雅古國遺址。尼雅古國在《漢書·西域傳》中被稱為精絕國。它地處尼雅河的盡頭,背依莽莽昆侖,面向無垠沙漠,在塔里木盆地南緣,地勢南高北低,自西向東傾斜。
材料二:1901年1月;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首次來到尼雅。短短兩周他即掘獲大量的怯盧文(印度西部土著民族的語言)和漢文木簡,其中有不少要求配水和對水資源嚴格控制的記錄。還有鍵陀羅(古印度)藝術風格的木雕,以及玻璃器、銅鏡、五銖錢等文物,裝了12大箱,運回倫敦。斯坦因的發現使西方學術界為之震驚。尼雅隨之成為考察的熱點。
材料三:目前在尼雅已發現了150多處遺址。較大居址,建筑面積達一二百平方米,四周用紅柳、蘆葦圍成防護墻,居室多間,可以看出客室、臥房、儲藏間、廚房、畜廄之別。而較小的民居,或只有住室一間,與畜廄為鄰。在尼雅100多平方千米的范圍內,還發現了引水渠、農田、粟粒、葡萄園、沙棗、楊木和桑林,也見到了羊、馬、駱駝的骨骸。在出土文物中不止一見的有木制的鎖鑰,還發現過一只陶蠶。
材料四:1995年,聯合國考察隊中方學者發現并發掘出尼雅貴族墓死者已成干尸,保存相當完好。他們以錦絹蓋頭,身著錦袍、錦褲,上覆錦被;錦紋是漢代統治階層使用的典型的帶有“長樂大明光”“延年益壽”等字樣的圖案。隨葬的還有漢朝絲綢藝術精品錦、綾、羅等,也有頗具羅馬藝術風格的華麗毛織物。
材料五:近些些年來在尼雅遺址發現的怯盧文,與斯坦因當年所見的一樣,不少并未開封拆閱。它們或有序地放置在休息的土炕炕沿,或藏在陶甕之中。這些宅邸周圍有許多被風沙攔腰折斷的直徑超過50厘米的胡楊枯樹。
——上述材料據1998年第三期《地理知識》雜志中《失落在沙海中的精絕國》摘編
請回答:
(1)根據材料從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系方面概括尼雅文明的特點。(10分)
(2)根據材料推測尼雅文明淹沒的可能原因。依據是什么?給我們什么啟示?(5分)
請回答:
(1)請你扼要敘述《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你認為該條約的簽訂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什么重要的影響? (4分)
(2)第二幅圖所反映的戰爭有人說是十四年抗戰,有人說是八年抗戰,請根據相關史實對此加以說明:為什么有兩種說法?(3分)
(3)指出三幅圖中,代表中國簽字的分別是什么政府?各政府在涉及民族利益、國家主權的重大問題時,他們的態度有怎樣的不同?(4分)
(4)抗戰勝利以后,重慶一家報紙以“日本無條件投降”為謎面,要求打一中國古代歷史人物,當時的謎底有兩個:屈原(原子彈)、蘇(蘇聯)武。結合抗戰的歷史,說說抗戰取得勝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2分)
(5)同樣是簽約,但面對不同的場景,你的內心所產生的感受必然不同。你認為三種場景對你震撼最大的是哪幅?請表達你產生這種感受的原因。(5分)
教法技能(歷史教學)
一、簡答題
1.列出五種適用于歷史教學的導入方法,并作簡要的內涵界說。
例:事例導入。是指教師通過講述與教學內容有密切聯系的事例,如新聞報道,發生在身邊的真人真事,使學生進入學習情境的一種導入方法。
二、 論述題
1.什么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應怎樣確定重點、難點?
2.課時備課時應考慮從哪些方面對教材內容做進一步處理?如何處理?
三、 教學設計
根據下列材料,設計3—5個課堂討論問題
閱讀下列摘編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的三則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詔令是“議帝號”: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渺渺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令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其議帝號?!必┫嗑U、御史大夫劫、延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蓖踉?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 。…… “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材料二 “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辦于上”。
材料三 秦代以前,璽并非最高統治者所專有。春秋戰國時,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稱璽。到秦朝,“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據載,秦朝的傳國玉璽其文為“受命于天,既受永昌。”
討論問題
1.
2.
3.
4.
參考書目: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現行普通高中歷史教科書。
3.高等師范院校歷史專業(本科)相關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