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第一次國共合作
在二七罷工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要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統一戰線,于是加快了同國民黨合作。這是因為“中國現存的各政黨,只有國民黨比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較是真正的民主派”,而且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威信,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它的領導人孫中山也真誠地歡迎中國共產黨同他合作。同時,共產國際也指示中國共產黨要同國民黨合作。
孫中山在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以后,深深感到國民黨內的人員過于復雜,應當改組。1921年,馬林同孫中山會晤時,建議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創辦軍官學校,同中國共產黨合作。孫中山接受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同意以“黨內合作”的方式與共產黨合作,改組國民黨。
1923年,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會上確定了合作的方針: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幫助國民黨改組成為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聯盟的政黨。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定,有著巨大歷史功績。但是在這次會上,沒有提出黨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問題。在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幫助下,1924年初,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主要討論國民黨改組問題。孫中山以總理身份任大會主席。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宣言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主張,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以適應時代潮流的精神。這在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大會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新三民主義與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的若干基本原則是一致的,這是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新三民主義與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綱領有原則區別: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中有徹底實現人民權力、八小時工作制和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民主革命階段之后,還有一個社會主義革命階段,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的最高革命綱領。新三民主義沒有這些內容。
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國民黨“一大”以后,全國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迅速開展起來。
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1924年5月,國民黨在廣州黃埔建立陸軍軍官學校,簡稱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黃埔軍校與以往的軍校不同,它把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黃埔軍校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
第二節 北伐戰爭
1925年,軍閥陳炯明在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政府的支持下,準備進攻廣州,推翻革命政府。廣東革命政府以黃埔軍校的學生軍為主力,進行兩次東征,在省港工人和東江農民的支持下,全殲陳炯明叛軍。不久,國民政府又統一一了廣東、廣西,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這就為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奠定了基礎。
國民革命運動蓬勃發展,使帝國主義和各派軍閥十分恐懼。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直系軍閥吳佩孚和奉系軍閥張作霖達成“諒解”,結成反革命聯合戰線。他們一面進攻馮玉祥的國民軍,迫使國民軍退往西北地區;一面準備南下進攻廣州國民政府。
為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1926年,國民政府決定出師北伐。北伐的主要對象是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三個軍閥。
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北伐軍迅速占領湖南,連克湖北軍事要地汀泗橋和賀勝橋,占領武昌。吳佩孚的主力被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