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試性質
師范類大中專畢業生就業考試屬選拔考試,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需要,考查、考核畢業生從事地理教師工作的專業知識、教育教學能力,按招考錄用計劃擇優錄用,考試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區分度和一定的難度。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考試形式:閉卷,筆試?!皩I知識”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100分鐘;“教法技能”滿分50分,考試時間50分鐘。二者合卷滿分共150分,考試限定用時150分鐘。
試題類型:“專業知識”試卷題型主要包括單項選擇題和綜合題兩大部分?!敖谭寄堋钡脑囶}為教學案例分析題和教學設計兩部分。
三、考試內容
專業知識
(一)自然地理學知識
1.地球知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狀和大?。坏厍虻倪\動;地理坐標;地球的圈層構造;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和特征。
2.地殼:地殼的組成物質;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大地構造學說;火山與地震;地殼的演變。
3.大氣和氣候:大氣的組成和熱能;大氣水分和降水;大氣運動和天氣系統;氣候的形成;氣候變化。
4.海洋和陸地水:地球水循環與水量平衡;海洋起源與海水理化性質;海水的運動;海平面的變化;海洋資源和海洋環境保護;河流;湖泊與沼澤;地下水;冰川。
5.地貌:地貌成因與地貌類型;風化作用與塊體運動;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與冰緣地貌;風沙地貌與黃土地貌;海岸與海底地貌。
6.土壤圈:土壤圈的物質組成及特性;土壤形成與地理環境間的關系;土壤分類及空間分布規律;土壤類型特征;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7.生物群落與生態系統:地球上的生物界;生物與環境;生物種群和生物群落;生態系統;陸地和水域生態系統;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
8.自然地理綜合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自然區劃;土地類型研究;人地關系研究。
(二)人文地理學知識
1.人地關系理論:人地關系理論;人地關系地域系統。
2.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農業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工業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知識經濟與地理環境。
3.人口與地理環境:人口增長、分布與地理環境;人口素質與地理環境;人口結構與地理環境;人口移動與社會經濟發展。
4.人類活動的中心——聚落:城市;村落;城市與區域的關系。
5.文化活動與地理環境:地域文化系統的構成;文化與地理環境的互動關系;地域文化系統形成和發展的時間和空間特征;地域文化系統的綜合表現——文化景觀;文化塑造地理景觀。
6.旅游活動與地理環境:人類的休閑活動與旅游活動;旅游活動與地理環境;旅游業對區域經濟和社會文化的影響。
7.政治活動與地理環境:政治活動概述;領土、自然資源與政治;文化與政治;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
8.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人文地理學的自然資源觀;世界資源問題;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9.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人類的環境觀;主要的環境問題及其類型;人類與環境協調。
10.區域發展與協調:人文地理學的區域觀;區域發展與演變;區域協調。
(三)世界地理
1.全球地表形態與全球氣候:地球表面形態;全球氣候帶和氣候型及其分布規律;全球氣候的時空變化及其對地表形態的作用;地表環境異常引發的全球性自然災害問題。
2.全球陸地自然帶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論研究:陸地自然帶的形成與分布;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
3.全球海洋及不斷發展的海洋人類活動:全球海洋的分布與洋流系統;海洋自然資源的開發;大陸架的資源開發與海洋環境保護。
4.全球人地關系發展的歷史軌跡:全球人地關系的歷史發展;當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與全球可持續發展 。
5.全球人類活動的基本地域格局:人類文化活動的地域格局;人口發展的地域格局與城市化;人類生產發展的緯向空間差異;人類經濟發展的地域格局。
6.主要的大洲和國家:亞洲地理環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日本、印度;歐洲地理環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英國、法國、俄羅斯;美洲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美國、巴西、加拿大;非洲地理環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埃及、南非;大洋洲地理環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澳大利亞;南極洲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南極洲的生態系統和南極洲的發現與保護。
(四)中國地理
1.中國的地理位置與地貌特點:中國地理位置的地理意義;中國的行政區劃;中國的地貌特點,地貌形態的地理評價,主要地貌類型;中國的國情與國際地位。
2.中國的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氣候特點與形成,幾種重要天氣及其影響,氣候評價;土地資源的特點,數量,質量,評價;水資源的時空分布,水資源的特點,水資源的開發潛力;礦產資源的基本特征,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與評價;風景旅游資源的特點,類型與結構,空間分布與評價。
3.中國的海域與海洋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水化學資源;海岸格局,海灣與港口資源;海域范圍,海洋水文特征;海島類型,海島資源。
4.中國的人口與經濟發展:人口的基本特點;土地利用,大農業的現狀與發展;水利的現狀,水利面臨的主要問題;礦業開發與總體布局,礦業開發中的主要問題;原材料工業布局,機電工業布局,紡織工業布局;交通網分布;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條件,旅游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解決途徑;城市的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5.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空間進程:區域文化的形成,各主要區域文化及特征;傳統文化的主要特點;各少數民族文化的空間差異,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區;歷史時期文化發展,演變。
6.災害與環境:環境問題的基本狀況,環境保護和建設的主要對策;生物多樣性分布中心,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法;減災建設,可持續發展中的減災對策。
7.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戰略:國土整治的政策體系;區域發展戰略。
8.景觀與區劃:國內外景觀研究的狀況;自然景觀的地域分異規律;經濟景觀的地域分異;人文景觀的地域分異。
9.中國分區地理:主要包括東北區、華北區、晉陜內蒙古區、長江中下游區、東南區、西北區、西南區和青藏區。分區地理著重掌握區域發展的資源環境條件和經濟發展特點及關系。
教法技能(地理教學)
1.《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
2.掌握地理教學過程特征、地理教材分析方法、地理知識類型與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設計、以及初中課程設計的理論與方法等。
四、考試要求
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的基礎理論和方法是地理教師從業的必備學科專業基礎知識與專業能力,區域地理學知識是初中地理教學的主體知識。具體的考試要求:
專業知識
1.自然地理學部分,要求掌握組成自然地理環境各子系統的物質組成,分布特點和時空變化規律,認識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建立保護自然資源,維護人地關系協調的觀念,全面而系統地認識作為整體的自然地理環境。形成全面而系統的人地關系思想,進而深入理解區域可持續發展。
2.人文地理學部分的要求,掌握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滿足中學有關人文地理內容的教學需要,并具備從事一般科研和帶領學生開展相關課外活動的能力。
3.區域地理學部分:掌握世界和中國不同空間尺度區域特征,探討各區域內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現象的時空分布特征、運動規律及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并從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互為條件的角度去揭示區域的人地關系。掌握全球、各地理大區和主要國家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征和區域地理基本知識,樹立全球觀念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學會區域分析和區域綜合的研究方法,提高搜集、整理、運用地理資料和地理文獻的能力并掌握使用與繪制教學地圖、地理圖表的能力等。滿足中學有關區域地理內容的教學需要,并具備從事一般科研和帶領學生開展相關課外活動的能力。
教法技能(地理教學)
1.地理教學論部分:結合地理新課程改革靈活地掌握中學地理教材的分析處理方法;各類地理知識的教學設計、課程設計;各類教學方法的應用;中學地理教學評價等。應用地理教學理論分析評價初中地理教學現象的能力和素養。
2.熟練使用和說明各種等值線圖、示意圖、景觀圖像、各種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的統計資料及圖表等。
3.分析-綜合各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以及人類活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等各方面)的空間結構聯系和發展變化過程。
4.綜合理解地理基本規律和原理,并運用于推導或闡釋地理現象。
5.使用和分析各種材料,進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認定、判斷及思維。
6.比較、分析、評價地理事物和現象,并嘗試創造性地解釋地理問題。
五、題型示例
參考書目:
1.《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 ~ 九年級)。
3.高等師范院校地理專業(??疲┫嚓P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