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的分類
(1)按人類是否對系統施加影響分類:系統可分為自然系統和人造系統。自然系統是指自然形成、客觀存在的系統,如生態系統、人體系統等;人造系統是指為某特定目標而人為建立起來的系統,如計算機網絡系統、護理質量管理系統等。
(2)按系統與環境的關系分類:系統可分為開放系統與和封閉系統。開放系統是指與外界環境不斷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系統,如人體系統、醫院系統;封閉系統是指不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系統。
(3)按系統的運動狀態分類:系統分為動態系統和靜態系統。動態系統是指系統的狀態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如生物系統、生態系統;靜態系統則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如一個建筑群。
3.系統的特征盡管系統形式多樣、類型各異,但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包括整體性、相關性、層次性、動態性和目的性。
(1)整體性系統由要素組成,每一個要素都具有自己獨特的結構和功能,但系統功能不是各要素功能的簡單相加。系統的整體性主要表現為系統的整體功能大于系統各要素功能之和。
(2)相關性系統的相關性是指系統各要素之間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其中任何要素發生了功能或作用的變化,都要引起其他各要素乃至整體功能或作用的相應變化。
(3)動態性系統的動態性是指系統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系統的運動、發展與變化過程是動態性的具體反映。
(4)目的性每一系統都是有其特定的目的而存在的。
(5)層次性任何系統都是有層次的。對于某一系統來說,它既是有一些子系統(要素)組成的,同時,它自身又是更大系統的子系統(要素)。這個更大的系統又叫超系統。
(二)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系統的結構指系統內部各組成要素在空間或時間方面的有機聯系與相互作用的方式與順序,反映系統的內在構成。系統的功能指系統與外部環境相互聯系和作用過程的秩序和能力,反映系統的外在行為。
任何系統的功能都可概括為“對環境作出反應”。系統通過輸入、轉換、輸出及反饋來實現這一功能輸入:物質、能量和信息由環境進入系統的過程。
轉換:系統對輸入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處理與轉換過程。
輸出:經系統轉換或處理后的結果進入環境的過程。
反饋:系統的輸出對系統再輸入的影響,即環境對輸出的反應。
系統通過對輸入的自我調節,保持系統的平衡與穩定狀態,物質、能量、信息通過系統的轉換或處理變為人們所需要的輸出,并不斷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
更多信息請查看醫學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