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業培養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掌握野生動植物保護、濕地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基本理論及相關技術,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綜合素質和發展潛能較高,能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自然旅游資源開發、保護與管理等領域從事設計、管理、研究與教學工作的復合型人才。學制四年,授予農學學士學位。
1.主要專業課程
自然保護區管理、自然保護區規劃與設計、保護生物學、濕地學、濕地工程、濕地監測、濕地保護與管理、脊椎動物分類學、植物生態學、進化生物學、野生動物管理學、保護經濟學等。
2.實踐環節
脊椎動物分類學、濕地學、濕地保護與管理、自然保護區規劃與設計、自然保護區專業綜合實習,實踐內容涵蓋了野生動植物的基本識別方法、野生動植物調查與監測的基本技術與項目、自然保護區信息管理、濕地保護與管理技術、濕地工程規劃與設計、自然保護區規劃與設計(含生態旅游)、自然保護區環境監測。豐富的實踐環節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經歷,還有利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
3.畢業走向
畢業生主要面向我國各種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處)、各級政府行政主管部門、自然保護非政府組織、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可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濕地保護與利用、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等領域從事設計、管理、研究與教學工作,也可適應與此相關的其他專業的科研與教學工作。
4.專業特色
一是培養目標與教育部的專業目錄相較,增加了濕地的保護與管理等內容,專業培養方向更寬;
二是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創新項目來源層次高,覆蓋面廣,此外學院專門設置“本科生科技創新基金”,鼓勵學生自選課題、自主制定研究方案、自行實施,取得了相當數量的有顯示度的研究、競賽結果;
三是在人才培養過程管理上,堅持全面實施本科生導師制。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