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門類: 工學
專 業 類: 地質類
專業名稱: 勘查技術與工程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信息科學等基礎知識,重點掌握地震法、電與電磁法、重力法、磁法、測井、化探、遙感地質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能夠根據不同勘查目的的需要進行數據的野外采集、室內處理、地質解釋及信息服務,培養能在工程建設、資源和能源勘探、環境評價以及地質減災防災等領域從事相關勘查工程技術方法和設備的研發、信息服務、管理以及教學等方面的高級勘查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畢業生要求掌握數學、物理學、化學、外語、計算機、地質學等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系統學習勘查地球物理(簡稱物探)、勘查地球化學(簡稱化探)、遙感地質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具備進行地球信息采集、數據處理及地質應用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熟悉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和政策,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較強的社會服務意識和責任感,良好的職業道德,遵守學術道德規范和保證職業誠信;
2.掌握從事勘查技術與工程領域工作所需的數學、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知識和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
3.系統掌握地震法、電與電磁法、重力法、磁法、測井、化探、遙感地質的原理、方法與技術;
4.接受到良好的勘查技術的工程訓練,具有一定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根據各種地質勘查的需要優選工作方法和設計工作方案,具有進行物探、化探及遙感數據的采集、處理及地質解釋的實際工作能力;
5.了解國內外資源勘查與工程勘察新技術及其發展動態,具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資料查詢和文獻檢索的能力;
6.解本專業及相關行業的技術標準、相關行業的政策、法律和法規,具有在本專業及相關領域從事管理工作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較強的交流、競爭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8.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初步的創新能力。
主干學科: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核心知識領域:
地質學基礎、信息與計算科學基礎、場論基礎、地震勘探、電與電磁法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放射性物探、地球化學勘探原理與方法、遙感原理與地質應用。前3個核心知識領域構成本專業的專業基礎,后7個核心知識領域構成專業理論知識。涵蓋每種方法的原理、數據采集、數據處理及解釋。
核心課程示例:
示例一:地質學基礎(120學時)、地球物理場論(96學時)、數字信號處理基礎(48學時)、放射性與地熱勘探(64學時)、重磁勘探原理與方法(48學時)、電法勘探原理與方法(48學時)、地震勘探原理與方法(48學時)、鉆井地球物理原理與方法(48學時)、近代物理實驗(48學時)、電子技術(80學時)、重磁勘探數據處理與解釋(32學時)、鉆井地球物理數據處理與解釋(32學時)、電法勘探數據處理與解釋(32學時)、地震勘探數據處理與解釋(32學時)、工程與環境地球物理(48學時)。
示側二:地球物理學概論(40學時)、普通地質學(48學時)、測量學(40學時)、礦物巖石學(48學時)、構造地質學(48學時)、數字信號處理(48學時)、彈性波理論基礎(48學時)、電磁場理論(32學時)、位場理論(32學時)、遙感導論(40學時)、重力勘探(32學時)、磁法勘探(32學時)、電法勘探原理(40學時)、地震勘探原理(40學時)、地球物理勘探實驗(24學時)、重磁資料處理與解釋(32學時)、電法資料處理與解釋(40學時)、地震資料采集與處理(56學時)、地震勘探資料解釋(32學時)、地球物理測井(56學時)、遙感導論(40學時)。
示例三:電路與模擬電子技術(72學時)、數字電子技術(56學時)、信號分析與處理(72學時)、普通地質與構造地質(64學時)、沉積巖與沉積相(48學時)、彈性力學(40學時)、地震勘探原理(60學時)、地球物理測井概論(64學時)、重力和磁法和電法物探(32學時)、地震波動力學(56學時)、地震資料數字處理(64學時)、油藏地球物理(48學時)。
主要實踐牲教學環節:
室內教學實驗、野外地質基礎實習、野外專業教學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
主要專業實驗:
地球物理儀器認識與操作類實驗、巖土物性測定類實驗、巖石標本認識類實驗、典烈地質體正演模擬類實驗、物化探與遙感地質數據采集、處理方法類實驗。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就業方向:
國家海洋局、國土資源部、城市建設及規劃、石油、工程勘查與設計、高等院校等機構告示 開發、管理、教學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