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情況介紹:1923年,國共合作建立的上海大學設立了社會學系,首任系主任瞿秋白,以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為主,著力于勞動問題、農民問題、婦女問題的研究。為中國革命培養出很多優秀人才。國共合作破裂后,社會學系隨上海大學的解散而終結。
1980年4月,經上海市高教局批準,國家教育部同意,上海大學文學院恢復重建了社會學系(前身為上海復旦大學分校社會學系),這是1979年社會學學科恢復后內地高校成立的第一個社會學系。
首任系主任袁輯輝教授。袁華音、沈關寶、龐樹奇、吳圣苓、鄧偉志等教授先后擔任系主任?,F任系主任仇立平教授。
2001年以來,社會學系先后從海內外知名大學和科研院所引進20多名中青年教學科研骨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學者為主體、學歷層次高、富有事業心與創新能力、視野寬闊、團結合作的學術團隊。目前社會學系實際在編在崗人員34人,其中專業人員31人,東方學者1人,教輔人員4人,另有特聘教授2人。45歲及以下中青年教師接近65%,教授占42%,55歲及以下教師除1人為碩士外,其余均獲博士學位。
本學科于1986年被列為上海市教委第一期重點學科,從1996年起被連續列為教育部“211工程”第一、二、三期重點建設學科;2005年,“都市社會研究”被遴選為上海市優勢重點學科;2007年,社會學二級學科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躋身國家重點學科行列,現為全國社會學四個國家重點學科之一。
本學科現設有中國社會轉型與社會組織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會學E-研究院、上海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社會學研究所、上海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政黨研究中心、人類學研究所、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族群研究中心、移民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其中,中國社會轉型與社會組織研究中心是2007年上海市教委設置的首批10個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之一,上海高校社會學E-研究院是2003年上海市教委設置的首批6個高校E-研究院之一,上海社會科學調查中心是上海大學成立的跨學科調查基地,2009年,上海市政府掛靠該中心成立上海社會調查研究中心上海大學分中心。
近5年來,本學科教師作為課題負責人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1項,國家社科基金一般課題、青年課題13項,教育部、國家發改委、民政部課題6項,上海市哲社、上海市決策咨詢課題26項,省部級以上課題總計46項;獲得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1人,霍英東青年教師獎1人,上海市領軍人才2人、浦江人才6人、曙光人才2人、晨光人才1人,總計13人次。在《中國社會科學》(中英文版)、《社會學研究》、《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SSCI期刊等頂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1篇。
在歷屆上海市哲社優秀成果和鄧小平理論研究優秀成果評獎中,獲一等獎3項,二等獎和內部探討優秀成果獎5項,三等獎和網絡宣傳獎7項;一些研究成果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也有研究成果已經轉化為地方政府的具體政策。
社會學專業課程的模塊化介紹:為了改變學生選課過程中的盲目性,減少學生選課過程中的隨意行,增加學生選課的自主性,引導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專業訓練的系統性,社會學專業采取了課程的模塊化設計,學生可以在專業必修課的學習過程中,確定自己的專業興趣,并在此基礎上有計劃地選擇2-3個模塊的課程。這不僅能使學生在某一個專業領域的學習得以深化,也有利于其專業競爭力。
1,理論課模塊
主要由必修課《古典社會學理論》、《現代社會學理論》、《社會學經典著作選讀》、《中國社會思想史》,和選修課《西方社會思想史》、《中國社會學史》、《費孝通學術思想》組成。
2,方法課模塊
主要根據難易程度成梯次的設課,由必修課《社會研究方法》、《社會統計》、《質性研究方法》、《統計軟件入門》、《問卷設計與抽樣方法》、《市場調查:實務與操作》,和選修課《社會學統計分析技術與應用》、《社會學中定類變量的分析模型》組成。
3,組織社會學模塊
主要由必修課《組織社會學》、《組織決策分析》,和選修課《產業的組織與制度分析》《社會公益組織》、《組織研究文獻導讀》組成。
4,社會結構與分層模塊
主要由必修課《社會結構與分層》、《社會資本與網絡》,和選修課《性別研究》、《權力現象分析》組成。
5,文化人類學模塊
主要由必修課《文化人類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和選秀課《人類學與中國研究》、《文化人類學原著選讀》、《人類學史》、《民族志》、《語言與文化》、《法律文化與中國社會》、《宗教文化與社會生活》、《民俗學概論》、《日本的民俗與文化》組成。
6,中國社會研究模塊
主要由選修課《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理論前沿》、《中國政治與社會》、《中國社會生活變遷》、《中西文化比較》、《信息網絡社會學》、《社會問題解析》、《發展社會學》、《人口社會學》、《體育社會學》等組成。
7,城市與經濟模塊
主要由必修課《城市社會學》、《經濟社會學》,和選修課《社區分析》、《社會運動》、《城市空間與規劃》、《上海城市研究》、《經濟與社會》、《現代經濟學》組成。 專業主修課程
更多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