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形式: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入校前一年半,在文理基礎學院進行通識教育課程及專業基礎課的學習。之后進入專業學院學習專業核心課程。學習期間實行學分學績制管理,學生可根據本專業指導性培養方案,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自由選擇課程、教師、授課時間、學習年限,提前修滿學分和學績者可以提前畢業。學分學績制充分調動了老師教學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讓學生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學生經過在文理基礎學院的學習,深入了解專業情況后,可于第一學期末、第二學期末根據專業學習情況調整專業。
考核方式:
在每門課程學習結束后,均需進行兩次考核,分為卷一和卷二。卷一由學校教務處統一根據題庫組織命題工作,命題突出該課程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生通過卷一考試即可取得該課程規定的相應學分;卷二由任課教師自主命題,主要考察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題目注重實踐性、應用性,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此外,卷二成績還包括學生日常表現、平時成績、單元測驗成績、期中考試成績、實踐課程成績等組成,卷二成績決定學生的學績分數。這種考核方式改革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在優勢課程上取得較高學績,來補充劣勢課程的不足,實現優劣勢互補,突出個性化培養。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系統地、較好地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能夠勝任基于網絡的嵌入式系統開發,滿足軟件服務外包企業及相關行業要求的應用型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通過實踐訓練,學生具有從事軟件服務外包工作和嵌入式應用系統開發的基本能力。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 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和健康體魄,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優良的品德與職業道德,具有積極進取的敬業精神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 2. 掌握從事本專業工作所必需的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相關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 3. 掌握計算機應用系統的分析和設計的基本方法,了解相應的管理學知識; 4. 具有從事軟件服務外包、嵌入式應用系統開發的基本能力,并有一定的工程意識; 5. 了解與計算機和軟件開發有關的國內外法律法規和開發規范; 6. 培養終身學習意識,了解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動態,以及本地區軟件服務外包、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開發企業的發展狀況; 7. 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獲取信息的能力; 8. 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主干課程:
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邏輯、數字分析、計算機原理、微型計算機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網絡、高級語言、匯編語言、數據結構、操作系統、編譯原理、系統分析與控制、信號處理原理、通信原理概論
專業特色: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構建了以“實用型 、復合型”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1)課程新穎,符合IT人才需求的主流要求;(2)培養方向明確,課程設置合理;(3)重視實踐能力培養的特點。 在突出實踐能力方面首先是加強雙師型(教學型、工程型)師資的培養,使教師既能擔任專業理論課的教學,又能擔任項目實訓、項目開發的教學,使學生能夠在“做中學”獲得工程項目的開發經驗與技能;其次是加強實驗室建設,提供項目開發實訓場所;最后鼓勵學生報考計算機等級考試、軟件設計師資格與水平考試,本專業學生須取得以下至少一項資格證書: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以上合格證、通過全國ITAT大賽復賽、計算機水平考試中級以上等。
就業去向:
企事業單位的計算機軟件開發和硬件設計、開發、應用和維護,計算機軟件、硬件的營銷、計算機教育和培訓,信息系統建設和管理、嵌入式軟件的開發和設計、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管理與維護、多媒體系統設計、網站規劃和設計等所有與計算機技術有關的工作崗位。
更多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