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學院在原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基礎上組建,現由海洋科學、水產養殖、食品科學與工程三個學科團隊組成,擁有教育部應用海洋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海洋生物技術工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浙江省海洋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寧波市健康食品與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省市平臺十余個。在海洋科學團隊設置海洋生物技術、漁業資源開發、海洋藥物、海洋港口與環境生態學、海洋地理信息學和海洋工程技術6個學科團隊方向;在水產養殖團隊中設置水產育種與分子生物學、水產健康養殖與工程、漁業環境與生態3個學科團隊方向;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團隊中設置農畜產品加工與貯藏、水產品加工與貯藏和食品質量與安全3個學科團隊方向。
圍繞《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的戰略目標,以學科交叉、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培訓為主要途徑,發展生態海洋技術與工程技術,提升海洋生物技術和水產養殖與加工領域的學科水平;進一步強化學科特色,引領海洋科教文化,推動海洋經濟產業,把海洋學科建設成為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的高水平優勢學科,海洋學院力爭突破水產國家重點一級學科,最終達到地方綜合性大學海洋科學綜合研究的領先水平,為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提供技術創新源頭和高水平人才保障。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生態環境科學與工程、寒區環境科學與工程專家丁德文院士擔任院長,嚴小軍研究員擔任執行院長,王春琳教授擔任學院黨委書記。
本科專業和碩士、博士點專業:擁有生物技術(省、市重點建設專業)、生物科學(師范)、生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校重點專業)、食品質量與安全、水產養殖學(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省重點專業)、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7個本科專業。擁有“水產”(下設水產養殖學、漁業資源)與“食品科學與工程”2個一級碩士點,“海洋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與醫學院合招)2個二級碩士點,“農業推廣碩士”(漁業領域和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與“工程碩士”(食品領域)4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擁有“水產”一級博士學位授予點。
師資力量:學院根據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加強人才引進和師資隊伍建設?,F有正副教授75人,博導11人,碩導6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有48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教師6人,專業教師中89.74%具有高級職稱,92.31%教師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其中61.54%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學院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浙江省“錢江學者”特聘教授2名、寧波市“甬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入選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2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人,入選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5人,“浙江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浙江省特級專家”1人,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5人,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17人,入選寧波市“4321”人才工程4人。
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和研究所:擁有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應用海洋生物技術),省重點學科(水產養殖),校優勢特色學科(海洋生物技術,水產品安全與質量全程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應用海洋生物技術實驗室),省市重點實驗室(海洋生物工程實驗室、海洋健康食品與海洋藥物實驗室);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水產養殖實驗教學中心),浙江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產學研和科研實力:學院的科研工作突出。圍繞海洋生物產業研究這個中心開展科研工作,始終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積極為省、市地方經濟服務,建立了科研基地和學生實習基地,科研項目及經費幾年來均位于學校前列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近5年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得省級科技一等獎2項,其他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2項,廳市級獎37項;多項成果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科研項目經費5400多萬元;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32項、授權國家專利36項;SCI,EI等檢索論文81篇;出版著作及教材42本;轉讓或被采用科研成果18項,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達5000萬元以上/年。
對外合作項目:學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活動,與國內外科研院所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在校內外建立了各種實習基地,特別是水產養殖專業,實現了頂崗實習的全面覆蓋。
本科專業介紹
1.生物科學(師范)(Bioscience)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具有健全人格;具有成為高素質人才所具備的人文社科基礎知識和人文修養;具有較強的自然科學基礎;具備生物科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良好的專業技能;具備從事高等和中等學校生物科學教學、教學研究及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同時具備進一步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的良好潛質,能在高等和中等學校從事生物科學教學、教學研究、教學管理等工作的生物科學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動物生物學、植物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普通生態學、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原理、教師語言藝術等。
就業去向:除繼續深造考研究生外,主要在生物、制藥、環保、衛生、教育等領域從事生產、科研、教學和管理、商檢等工作。
2.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健全人格;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高素質人才所具備的人文社科基礎知識和人文修養;具有生命科學的基本知識,掌握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化的科學原理,工藝技術過程和工程設計等基礎理論、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術與工程領域從事設計、生產、管理和新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的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化工原理、工程設計基礎、工程制圖、生化分離工程、生物工程設備、細胞分子生物學、發酵工程
就業去向:除繼續深造考研究生外,主要在生物、制藥、食品、衛生、環保、教育等領域從事生產、科研、教學和管理、商檢等工作。
3.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健全人格和人文修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受到嚴格科學思維的訓練、掌握生物技術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訓練。并運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能在科研機構或高等學校從事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教學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在工業、醫藥、食品、農、林、牧、漁、環保、園林等行業的企業、事業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與生物技術有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生物信息學、細胞工程等。
就業去向:除繼續深造考研究生外,主要去生物制品、環保、衛生防疫、醫藥、園林、食檢、商檢、研究所、生物類企業、大專院校等單位從事技術或管理工作。
4.食品科學與工程(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要求,培養具有化學、生物學、工程技術、管理學的基本知識,掌握食品化學、食品工程原理、食品營養學、食品分析、食品機械與設備、食品工藝學、食品工廠設計、食品安全學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具備英語、計算機操作與應用能力,熟悉食品標準與法規,能夠在食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及食品科學與工程有關的教育、研究、進出口、衛生監督、安全管理等部門,從事食品或相關產品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設計、生產管理、品質控制、產品銷售、檢驗檢疫、教育教學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物理化學、微生物學、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學、食品營養學、食品加工原理、食品機械與設備、食品工廠設計、食品分析、食品安全學、水產品加工工藝學、果蔬加工工藝學、畜產品加工工藝學、糧油食品工藝學。
就業去向:除繼續深造考研究生外,主要在質檢、衛檢、商檢、衛生防疫、外貿、食品類企業、科研、教學等部門工作。該專業為浙江省重點扶持專業。
5.食品質量與安全(FoodQualityandSafety)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要求,培養具有食品學科基礎知識,掌握食品安全學、食品營養學、食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食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熟悉食品工藝、食品標準與法規,能在國家機關、教學科研單位、食品企業等部門從事食品質量與安全性檢測、控制及管理工作的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專業人才。
主要課程: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食品化學、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藝學、食品營養學、食品毒理學、食品安全學、食品理化分析、現代儀器分析、食品微生物檢驗、食品質量管理學、食品標準與法規。
就業去向:食品企業、商檢部門、衛生防疫部門、質量監督部門、進出口貿易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及有關社會中介機構等。
6.水產養殖學(Aquaculture)專業
培養目標: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要求,培養出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實際操作技能和經營管理知識,能勝任水產經濟動植物的增養殖生產、管理、科研和教學等相關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和外向型人才。
主要課程:甲殼動物學、貝類學、魚類學、海藻與海藻栽培學、水產動物增養殖學、生物餌料培養、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普通生態學、養殖水化學、水產養殖工程等。
就業去向:除繼續深造考研究生外,主要從事水產經濟動物植物的增養殖生產、經營、科研、教學等相關工作,主要在水產局、水產研究所、海洋漁業局、水產技術推廣站、衛生防疫、外貿、科研、教學等部門工作。
7.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Marinebiologicalresourcesandtheenvironment)專業
培養目標: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要求,培養出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實際操作技能和管理知識,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創新人才。能從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經濟動植物增殖、環境檢測與保護、海洋與漁業資源管理及相關領域的科研、教學、應用技術開發及經營管理等工作。
主要課程:水生生物學、化學海洋學、海洋生態學、資源生物學、環境生物技術概論、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物統計學、漁業資源評估與管理、水污染生物檢測與治理、海洋生物資源利用、海洋法與漁業法規等。
就業去向:除繼續深造考研究生外,主要從事與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相關工作,主要在海洋管理與檢測部門、環境監測部門、海洋水產研究部門、水產技術推廣站、衛生防疫、外貿、科研和教學等部門工作。
碩士點介紹
070703海洋生物學
海洋生物學是200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碩士學位授予點,以浙江省屬高校重中之重學科“應用海洋生物技術”和浙江省第五批重點學科“水產養殖”為依托。擁有全國科技興海寧波中心及浙江省重點實驗室。
近5年來,學位點發表學術論文305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錄16篇,出版專著12部;獲省部級獎勵4項,其它科研獎15項,轉讓或被采用的成果有8項,直接經濟效益超過1000萬元。目前承擔項目201項,其中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等國家級項目6項,總經費達520萬元。
學位點現有教授13名、副教授20名、講師3名,其中博士11名、碩士16名、錢江學者1名、博士生導師3名。學位點負責人嚴小軍,研究員、博士,浙江省特級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教育部應用海洋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浙江省海洋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浙江省省屬高校應用海洋生物技術重中之重學科負責人。曾獲國家海洋科技創新成果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日本科學技術廳外國人特別研究員獎勵1項、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寧波市十大青年科技創新獎1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60多篇,其中SCI、EI和ISTP收錄30篇,出版專著5部;申請及獲得中國、日本發明專利7項。
學位點現有3個研究方向:(1)藻類生化代謝及其環境效應,方向負責人為嚴小軍研究員。該方向主要骨干為徐繼林、陳海敏、楊銳副研究員。(2)海洋無脊椎動物學與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方向負責人為王丹麗教授。該方向主要骨干為徐善良、駱其君副教授。(3)海洋生物分子育種與健康養殖,方向負責人為竺俊全教授。該方向主要骨干為李太武、朱冬發教授。
071010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海洋學院)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200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碩士學位授予點,依托?!吧锘瘜W與分子生物學”優勢特色學科,由醫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和寧波市微循環與莨菪類藥研究所省重點實驗室的相關研究科室組成。
該學科目前承擔各類科研項目300多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余項,國務院其他各部門項目數十項。共有科研經費2000余萬元,近3年發表科研論文260多篇,其中被SCI、EI收錄60多篇。實驗室儀器設備先進,圖書資料齊全,條件較好。現有教授20人,副教授21人;其中:博士33人,碩士11人。學位點負責人郭俊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博導,是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才和寧波市“高校名師”培養對象,曾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60多篇,其中SCI收錄40篇,出版專著/教材5部。
本學位點共有9個研究方向,其中1~6和7~9方向分別由醫學院和海洋學院的相關教師指導。各方向均歡迎醫學、藥學、生命科學、化學等相關專業的考生報考,初試、復試和加試科目均相同,考生可根據自己的所學專業選擇相應的教科書。
本學位點由海洋學院教師指導的3個研究方向為:(7)基因資源與分子育種,方向負責人為薛良義教授。該方向主要骨干為劉必謙研究員、楊銳副研究員。(8)海洋生物發育與分子調控,方向負責人為朱冬發教授。該方向主要骨干為李太武教授、竺俊全教授、錢云霞副教授。(9)植物生化與分子生物學,方向負責人為徐年軍研究員。該方向主要骨干為孫雪副研究員、龔一富副教授。
083201食品科學
食品科學是200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碩士學位授予點,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寧波市“健康食品與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為基地。以食品科學與工程創新團隊為載體,以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安全等本科專業為支撐。
近五年來,該學位點的老師共主持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20余項,其中國家級20余項、省部級40余項,共獲資助項目經費1500萬元以上,其中有8項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300余篇,其中SCI收錄5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30多項。轉讓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已達30多項,由此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5000萬元/年以上。
該學位點現有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學位13人。學位點負責人潘道東博士,教授,博導,浙江省“錢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水禽肉類加工”崗位科學家?,F主持國家級項目3項,省部級4項。近五年來,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商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江蘇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70多篇,其中SCI收錄20篇,獲發明專利9項。
該學位點設(1)食品加工與貯藏,方向負責人為潘道東教授;(2)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方向負責人為蘇秀榕教授;(3)食品生物技術三個研究方向,方向負責人為吳祖芳教授。該學位點的成員,積極與企業合作,廣泛開展傳統特色食品的加工、生產工藝改進等工作;建立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質快速檢測和監控技術體系,為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作出積極的貢獻。
083204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
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是200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碩士學位授予點,以“教育部應用海洋生物重點實驗室”、寧波市“健康食品與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為基地,以食品科學與工程創新團隊為載體,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和生物工程本科專業為技術支撐。
近5年來,學位點主持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20余項,其中國家級20余項、省部級40余項,共獲項目資助經費2000余萬元,其中有10余項成果獲得省科技進步獎;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300余篇,其中SCI收錄40余篇,申請專利20余項,已獲發明專利10余項;轉讓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達20余項,由此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5000萬元/年以上。
學位點能緊緊抓住海洋強省的戰略決策,依靠寧波瀕臨東海的有利條件,以海洋生物資源為研究對象,著重研究水產品化學、水產品保鮮和綜合利用、水產品質量與安全性及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等,在水產品加工保鮮與高值化利用、水產品安全與質量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多項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國內領先水平。同時積極與企業、科研院所等開展全方位科技合作,加強科技攻關,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為地方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該學位點現有教授7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學位10人,在讀博士2人。學位點負責人楊文鴿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省高等學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市健康食品與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持國家、省市級項目20余項,發表科研論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錄4篇,出版專著1部,獲發明專利3項。
該學位點設3個研究方向:(1)海洋生物資源高效利用;負責人:李和生。(2)水產品加工與保鮮;負責人:婁永江。(3)水產品安全與質量控制,負責人:楊文鴿。
090801水產養殖
水產養殖是1998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碩士學位授予點,2007年批準為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依托“水產”一級學科碩士點(2005)和博士點(2011)、“應用海洋生物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應用海洋生物技術”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水產養殖”浙江省重點學科、“水產養殖”國家級實驗示范中心、“水產養殖學”國家特色專業等。
學位點擁有2個穩定的研究方向:(1)水產動植物遺傳育種:主要研究東?;焖畢^特色水產養殖動植物種類遺傳多樣性、重要功能基因、遺傳標記篩選、受精細胞學、遺傳育種等。(2)水產健康養殖與工程:主要研究人工繁育和增養殖技術,病害病原及發病機理,高效健康的水產養殖新理論與新技術。
學位點現有博導3人,碩導12人。近5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項目150項,總經費達1000余萬元;發表論文310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錄35篇,出版專著16部;獲省部級獎勵8項,科研成果轉讓或被采用的有15項,直接經濟效益超過1億元。
學位點兼水產動植物遺傳育種方向:負責人王春琳教授(博導),主持國家、省、市級科研項目17項,發表研究論文80余篇,學術專著4部,獲授權發明專利5項,獲省、市科技進步獎8項,其中獲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寧波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主要骨干為竺俊全教授、楊銳副教授等。
水產健康養殖與工程方向:負責人王國良教授(博導),主持國家、省、市級科項目30余項,發表論文10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2項,獲部、省、市科技進步獎及科技成果獎15項。主要骨干為周歧存教授、金珊教授等。
備注:優秀學生經考核可碩博連讀。
090803漁業資源
漁業資源是200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碩士學位點,2011年經授權自主設置為二級學科博士點。依托“水產”一級學科博士點、“應用海洋生物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應用海洋生物技術”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水產養殖”國家級實驗示范中心等。
學位點的研究方向有:(1)漁業資源與環境:主要研究漁業增殖系統運行模式、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監控與評價、水產增殖放流等。(2)水產分子生物學:主要研究水產動物遺傳育種分子標記、水產生物對環境理化因子變化適應性的分子機制、水產動物對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和抗性、水產動物病原微生物分子診斷新技術及致病機理、養殖水體細菌分子生態學。(3)水產動植物生理與生化:主要研究水產種類與天然水生生物資源的營養成分、生理生化、生物活性功能以及重要功能基因。
本學科點現有博導4人,碩導14人。近5年來主持國家自然基金等各類項目120項,總經費達1500萬元;發表論文242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錄25余篇,出版教材、專著18部;獲省部級獎勵12項,獲得發明專利18項,科研成果轉讓或被采用的有12項,直接經濟效益超過2億元。
學位點兼漁業資源與環境方向:負責人蔣霞敏教授(博導),主持國家、省、市等科研項目16項,發表研究論文70余篇,主編與參編教材、專著6部,獲授權發明專利5項,獲省、市等科技進步獎與成果獎13項,主要骨干為陸開宏教授(博導)、倪海兒教授、鄭忠明教授等。
水產分子生物學方向:負責人薛良義教授(博導),主持國家、省、市級科研項目12項,發表研究論文60余篇,參編著作2部,獲省、市科技進步獎3項,主要骨干為:李太武教授(博導)、李成華副教授、林霞副教授等。
水產動植物生理與生化方向:負責人王丹麗教授,主持國家、省、市等科研項目13項,發表研究論文40余篇,主編與參編教材3部,獲授權專利2項,獲省、市等科技進步獎與成果獎3項。主要骨干為:顧曉英教授、徐永健副教授、陳惠群副教授等。
備注:優秀學生經考核可碩博連讀。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