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在上級勞動保障部門的指導下,全市勞動保障部門按照“打造覆蓋城鄉、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質之城”的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深入推進就業再就業工作,就業形勢保持基本穩定
一年來,全市新增就業人數18.8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6.75%;幫助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3.1萬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6.36萬人,分別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43.97%和289.17%;年末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1%,就業形勢保持基本穩定。
進一步實施和完善新一輪就業再就業政策。針對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制定下發政策文件,妥善處理了就業援助證申領、公益性崗位管理等一些突出問題。出臺了對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兩年的失業人員就業幫扶政策。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加大對就業困難人員幫扶力度。一年來,全市使用促進就業專項資金2.88億元,新增社區公益性崗位3040 個,主城區申領用工補助和社會保險補貼13444人、3941.01萬元。
全面開展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和基本消除“零就業”家庭活動。至年末,全市共消除“零就業”家庭2264戶,實現了基本消除“零就業”家庭的目標。全市有287個社區達到了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標準,占列入考核社區總數的60%,超額完成了年初下達的30%以上社區基本達到充分就業社區標準的目標,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為“春風行動愛心獎(項目獎)”。
積極開展有特色的招聘活動。組織用工需求較大的企業參加在鄭州舉行的“XX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技工學校畢業生就業洽談會”;圍繞“實現就業,穩定就業,我們共同努力”主題,開展再就業援助月活動;圍繞“進城務工,幫您解難”主題,開展進城務工人員“春風行動”;圍繞“發展民營經濟,落實扶持政策,開拓就業天地”主題,聯合市總工會、市工商聯開展杭州市民營企業招聘周活動。舉辦“杭州市大中專技校畢業生就業專場招聘會”、“杭州市退役士兵專場招聘會”、“在杭部隊隨軍家屬專場招聘會”。
進一步開展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服務。加強大中專畢業生見習訓練,提供見習崗位3710個,發放見習訓練生活補貼37.76萬元。在中國計量學院、浙江工業大學、杭州師范大學、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等4所高校設立“杭州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站”,與團市委、市工商聯、市人事局、市教育局聯合組織實施“XX年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計劃”,舉辦大學生實習、就業崗位推薦會和大學生創業項目專場洽談會。
深入推進城鄉統籌就業。制定下發《關于開展農村勞動力求職登記工作的實施意見》,開展了農村勞動力求職登記工作。在全市農村開展勞動力資源補充調查和農村低保家庭就業情況調查。繼續落實農村勞動者職介補貼政策。建德、桐廬、淳安等縣(市)積極推行在中心鎮建立區域性勞動力市場。一年來,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萬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33.36%。二、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政策,“城鄉統籌、全民共享”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
社會保險覆蓋面、受益率進一步擴大。各級勞動保障部門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擴面力度。至年末,全市養老保險參保259.7萬人,比上年末凈增參保25.07萬人(其中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37.8萬人,比上年末凈增參保24.73萬人);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37.74萬人,凈增參保29.24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70.09萬人,凈增參保24.32萬人; 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01.64萬人,凈增參保69.55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55.64萬人,凈增參保26.75萬人。全市養老保險基金收入103.23億元,支付75.83億元,企業基本養老保險金支付能力從XX年的18.37個月增長到21.32個月。離退休人員養老待遇水平明顯提高,至年末,市區企業離退休人員平均養老金從XX年底的1186.29元增加到1342.43元;最低養老金從XX年的863.50元增加到920.77元。從9月1日起,杭州市區失業保險金計發標準按企業最低工資標準的80%確定,由原來每月525元調整到680元。失土農民社會保障政策進一步落實。至年末,全市有33.14萬名失土農民參加養老保險及享受各類生活補貼,其中參加征地農轉非“雙低”養老保險4.85萬人。
出臺和實施企業在職人員門診醫療費社會統籌、城鎮老年居民生活保障、城鎮老年居民大病住院基本醫療保險、少年兒童大病住住院基本醫療保險等政策。截至年末,在職人員門診統籌參保人數110.55萬人;參加城鎮老年居民生活保障3239人;城鎮老年居民醫療保險參保6.03萬人;城鎮少年兒童醫療保險參保12.62萬人。出臺關于推進杭州市建筑施工企業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的政策,大力推進建筑業農民工工傷保險。
醫療保險管理服務進一步加強,至年末,全市定點醫療機構1001家,定點藥店356家,分別比上年末新增55家和59家。與杭州市區以外的省內其他市縣的29家醫療機構,簽訂了醫療服務協議,實現了醫療費用結算的有效管理。加大參保人員醫療困難救助力度,全市救助醫療困難人員9076人次,發放醫療困難互助救濟資金2858.05萬元,比上年增加1780人次、618.34萬元。加大醫療保險稽核力度,市醫保中心全年拒付違規醫療保險費2806.43萬元,追回違規支付醫療保險基金247.5萬元。做好異地退休人員門診醫療服務工作。市企業退休人員門診醫療服務中心受理異地退休人員及駐外在職人員門診醫療服務費報銷80494人次,審核報銷異地退休人員醫療費3029.46萬元。
按照“城鄉統籌、全民覆蓋、一視同仁、分類享受”、“沒有漏洞、不留空白”的要求,制定出臺了《杭州市基本醫療保障辦法》和《杭州市基本養老保障辦法》,將原獨立運作的各項制度整合到一個制度框架內,通過整合,完善了17個方面的相關政策,解決了困難人群的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障問題;落實了本市農村戶籍居民、城鎮非從業人員、外地戶籍學齡前兒童、終止或解除勞動合同后的非杭州市區戶籍從業人員等人群的參保問題;建立了農民工醫保制度;增加了城鎮居民門診醫療保障;取消了二次及以上住院起付標準和門診定點管理規定;調整了城鎮老年居民參保的準入戶籍年限和準入年齡;完善了基本醫療保障管理體制,體現了廣覆蓋、城鄉統籌,制度間可選擇、可轉換,加大政府對民生保障的投入力度,從制度安排上解決了全市人民特別是困難群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問題,在全省乃至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三、不斷優化社會化管理服務,企業退休人員滿意度進一步提升
創新工作載體,完善服務網絡,在主城區建立6182個企業退休人員“自管小組”,杭州勞動保障報寄送到自管小組長家里,自管組織在加強溝通、宣傳政策、優化服務中發揮出越來越明顯的作用。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有關文件精神,做好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工作。市區節日慰問費在每人每年300元的基礎上提高到500元,生活補貼標準從原每人每月42元增加到63元,清涼飲料費發放標準從原每人每月95元調整為110元(發放4個月)。蕭山區、余杭區及各縣(市)努力增加地方財政支出,千方百計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待遇。
市財政按每區100萬元(濱江區50萬元)撥付各區作為啟動資金,建立企業退休人員困難幫扶資金,對通過春風行動、醫療救濟、低保等其它救助渠道幫扶后生活仍然困難的企業退休人員進行重點幫扶。一年來,各區共幫扶困難企業退休人員9706人次,發放困難幫扶資金461萬元。
各區、街道(鄉鎮)、社區積極開展為老服務,使困難老人的晚年生活進一步得到關心和照料。拱墅區由勞動保障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資金統一使用,建立助老助殘站,實行裝修、設備、標識、服裝等“十個統一”,創出了“一崗解兩難”的工作特色。
組織實施了首次企業退休人員健康體檢工作,全市共有33.88萬名企業退休人員參加了健康體檢。通過體檢,使退休人員比較全面地了解了自身健康狀況,提高了防病治病和健康保健意識。各區、街道(鄉鎮)、衛生醫療機構結合實際建立健康檔案、開展跟蹤檢查、組織保健知識講座等后續服務,積極幫助退休人員提高晚年生活質量。
各區、縣(市)加強指導,廣泛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健身活動。市退休人員管理服務中心認真辦好退休職工大學,上城、下城、拱墅等區積極開展企業退休人員文藝匯演、組建老年藝術團、舉辦企業退休人員文體比賽等特色活動,受到企業退休人員的好評。
四、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和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工作,針對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提高
按照“建設一座綜合性、公益性、示范性的公共實訓基地”的要求,完成杭州市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用地選址、設計招標、資金籌集等前期工作,12月28日開工建設。
在全市范圍內試行“首席技師”的評選工作,對選拔評選出的20名首席技師進行表彰和宣傳。推出34個工種的技師和7個工種的高級技師進行社會化考評。認真落實XX年政府補助高技能人才培訓項目。一年來,全市高技能人才培訓12607人(其中技師2521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14.6%。會同市貿易局、市總工會等單位聯合舉辦了11個工種的職業技能大賽,各區、縣(市)推薦選拔774名選手參加了各類競賽。臨安市實施“50佳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貼制住院基本醫療保險等政策。截至年末,在職人員門診統籌參保人數110.55萬人;參加城鎮老年居民生活保障3239人;城鎮老年居民醫療保險參保6.03萬人;城鎮少年兒童醫療保險參保12.62萬人。出臺關于推進杭州市建筑施工企業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的政策,大力推進建筑業農民工工傷保險。
醫療保險管理服務進一步加強,至年末,全市定點醫療機構1001家,定點藥店356家,分別比上年末新增55家和59家。與杭州市區以外的省內其他市縣的29家醫療機構,簽訂了醫療服務協議,實現了醫療費用結算的有效管理。加大參保人員醫療困難救助力度,全市救助醫療困難人員9076人次,發放醫療困難互助救濟資金2858.05萬元,比上年增加1780人次、618.34萬元。加大醫療保險稽核力度,市醫保中心全年拒付違規醫療保險費2806.43萬元,追回違規支付醫療保險基金247.5萬元。做好異地退休人員門診醫療服務工作。市企業退休人員門診醫療服務中心受理異地退休人員及駐外在職人員門診醫療服務費報銷80494人次,審核報銷異地退休人員醫療費3029.46萬元。
按照“城鄉統籌、全民覆蓋、一視同仁、分類享受”、“沒有漏洞、不留空白”的要求,制定出臺了《杭州市基本醫療保障辦法》和《杭州市基本養老保障辦法》,將原獨立運作的各項制度整合到一個制度框架內,通過整合,完善了17個方面的相關政策,解決了困難人群的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障問題;落實了本市農村戶籍居民、城鎮非從業人員、外地戶籍學齡前兒童、終止或解除勞動合同后的非杭州市區戶籍從業人員等人群的參保問題;建立了農民工醫保制度;增加了城鎮居民門診醫療保障;取消了二次及以上住院起付標準和門診定點管理規定;調整了城鎮老年居民參保的準入戶籍年限和準入年齡;完善了基本醫療保障管理體制,體現了廣覆蓋、城鄉統籌,制度間可選擇、可轉換,加大政府對民生保障的投入力度,從制度安排上解決了全市人民特別是困難群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問題,在全省乃至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三、不斷優化社會化管理服務,企業退休人員滿意度進一步提升
創新工作載體,完善服務網絡,在主城區建立6182個企業退休人員“自管小組”,杭州勞動保障報寄送到自管小組長家里,自管組織在加強溝通、宣傳政策、優化服務中發揮出越來越明顯的作用。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有關文件精神,做好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工作。市區節日慰問費在每人每年300元的基礎上提高到500元,生活補貼標準從原每人每月42元增加到63元,清涼飲料費發放標準從原每人每月95元調整為110元(發放4個月)。蕭山區、余杭區及各縣(市)努力增加地方財政支出,千方百計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待遇。
市財政按每區100萬元(濱江區50萬元)撥付各區作為啟動資金,建立企業退休人員困難幫扶資金,對通過春風行動、醫療救濟、低保等其它救助渠道幫扶后生活仍然困難的企業退休人員進行重點幫扶。一年來,各區共幫扶困難企業退休人員9706人次,發放困難幫扶資金461萬元。
各區、街道(鄉鎮)、社區積極開展為老服務,使困難老人的晚年生活進一步得到關心和照料。拱墅區由勞動保障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資金統一使用,建立助老助殘站,實行裝修、設備、標識、服裝等“十個統一”,創出了“一崗解兩難”的工作特色。
組織實施了首次企業退休人員健康體檢工作,全市共有33.88萬名企業退休人員參加了健康體檢。通過體檢,使退休人員比較全面地了解了自身健康狀況,提高了防病治病和健康保健意識。各區、街道(鄉鎮)、衛生醫療機構結合實際建立健康檔案、開展跟蹤檢查、組織保健知識講座等后續服務,積極幫助退休人員提高晚年生活質量。
各區、縣(市)加強指導,廣泛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健身活動。市退休人員管理服務中心認真辦好退休職工大學,上城、下城、拱墅等區積極開展企業退休人員文藝匯演、組建老年藝術團、舉辦企業退休人員文體比賽等特色活動,受到企業退休人員的好評。
四、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和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工作,針對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提高
按照“建設一座綜合性、公益性、示范性的公共實訓基地”的要求,完成杭州市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用地選址、設計招標、資金籌集等前期工作,12月28日開工建設。
在全市范圍內試行“首席技師”的評選工作,對選拔評選出的20名首席技師進行表彰和宣傳。推出34個工種的技師和7個工種的高級技師進行社會化考評。認真落實XX年政府補助高技能人才培訓項目。一年來,全市高技能人才培訓12607人(其中技師2521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14.6%。會同市貿易局、市總工會等單位聯合舉辦了11個工種的職業技能大賽,各區、縣(市)推薦選拔774名選手參加了各類競賽。臨安市實施“50佳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貼制抓好規范性文件的制發和管理,規范勞動保障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的執行,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做好行政復議和應訴工作。
六、以提高滿意度為目標,認真做好信訪處理和提案議案辦理工作
認真做好信訪和市長公開電話處理工作。
認真辦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議提案。全市勞動保障部門共收到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278件,其中人大代表建議125件,政協委員提案153件。已全部辦結并答復代表委員,按時辦結率100%,面商率100%。在收回的意見表中,反饋滿意的258件,基本滿意的20件,滿意和基本滿意率達100%。
七、強化勞動保障基礎建設,努力提高服務水平
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加強。市本級先后完成了社會保險管理系統政策性調整以及就業再就業協查系統、行政管理系統、監察管理系統的開發,擴大社會保險、培訓、勞動保障監察等網上辦事項目的延伸服務,積極推進勞動保障數據中心、職業培訓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加強基礎網絡建設,認真做好技術支持工作,開展城區、街道(鄉鎮)系統維護員培訓,建立勞動保障信息系統維護機制。市勞動保障局獲全國首批金保工程建設示范單位稱號。
勞動保障基層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推進,基本實現了每個街道(鄉鎮)勞動保障管理站至少有1名專職工作人員的要求,行政村服務網絡建設不斷推進,全市有1179個行政村建立了勞動保障服務室,1835個行政村配備了勞動保障管理員。開展了勞動保障服務室規范化建設,首批83家勞動保障服務室被評為規范化建設先進單位。進一步加強勞動保障站(室)工作人員培訓,參訓212人,經考核合格獲得中級國家職業資格證書183人。
進一步做好勞動保障電話咨詢服務,全年來電量達111.83 萬個。擴大勞動保障新聞宣傳,積極辦好《勞動一周》、《勞動時空》等電視電臺聯辦節目和《杭州勞動保障報》、《杭州勞動保障》雜志。大力開展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宣傳,至年末,全市共開辦《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學習培訓班235期、計24029人,舉辦《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等勞動保障咨詢服務專場82場次,印發《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單行本及宣傳冊30.6萬本,舉辦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勞動保障政策培訓班154期,參訓人員12290人。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xx大和省、市黨代會精神,扎實組織開展共建共享“生活品質之城”大討論活動,建立和完善加強學習教育、密切聯系群眾、破解工作難題、辦理提案議案等四個長效機制,把共建共享“生活品質之城”理念融入到了工作生活之中。緊密結合各項新的政策法規出臺,積極組織開展多種形式學習培訓活動,勞動保障隊伍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注重從提高黨員干部思想素質入手,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先進性教育成果。圍繞“作風建設年”活動,廣泛組織開展自查自評,積極運用反面典型,舉一反三開展警示教育活動,有效促進了黨風廉政建設責任的落實,廣大黨員干部廉潔自律意識不斷增強。積極抓好勞動保障行政服務中心建設,機關辦事項目實行窗口式服務。進一步深化創建文明機關和優質服務窗口活動,群眾滿意度和系統整體形象得到有效提升。市社會保險服務局獲全國勞動保障系統優質服務窗口稱號;蕭山區社會保險業務管理中心、富陽市社會保險管理中心、下城區武林街道勞動和社會保障管理站、江干區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市勞動保障咨詢服務中心等5個單位被評為全省勞動保障系統優質服務窗口。當前勞動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一是結構性就業矛盾和新生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日益突出,就業再就業任務依然繁重。二是各統籌地區之間社會保障水平差異較大,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社會保險參保能力較弱。三是勞動關系不和諧因素較多,規范和協調任務重。四是人力資源市場建設跟不上新形勢發展要求。市區人力資源市場規模小、檔次低,農村人力資源市場發育滯后。五是勞動保障工作力量和人員素質與勞動保障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有差距。這些問題和矛盾有待于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引起充分重視,予以研究解決。
更多信息請查看工作總結網